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认为<老子指归>为西汉严君平原著,汉唐时期严君平在蜀中一直倍受尊崇,其书对<老子想尔注>产生了重要影响,两者的密切关系从一个侧面说明<老子想尔注>出于三张之手.  相似文献   

2.
《老子指归》是西汉末年的隐士严遵对《老子》的注解与发挥.作为卜筮者的严遵,其著作留下了不少易学的印记.其一,“神明”、“太和”意涵取自《周易》,以证其虚无之指.其二,“性命”的思想源自于《易传》的“各正性命”之说,为发展《老子》“自然无为”思想提供依据;其三,“感通”的思想亦受启于《周易》,给“无为而治”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 ,历代研究《老子》、道教的教外教内学者层出不穷。继西汉严君平《老子指归》之后 ,东汉沛人张陵来蜀 ,创立正一道 (或称天师道 ,俗称五斗米道 ) ,著《老子想尔注》 ,宣扬教理教义。唐代李荣作《老子注》 ,明重玄之道 ;王玄览述《玄珠录》 ,融合佛、道二教思想 ;梅彪编《石药尔雅》 ,当代英人李约瑟称之为世界上最早的“化学辞典手册” ;唐末杜光庭在蜀期间 ,撰述《道德真经广圣义》等道教著作甚多。五代彭晓作《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 ,以内丹修炼术作解。宋代吕元素集成的《道门定制》及清代陈仲远校辑的《广成仪制》…  相似文献   

4.
严君平,生当西汉末期,隐居蜀郡成都,依靠卜筮维生,在世九十余年,从未涉足官场。然而其名远闻京都,其声震励巴蜀,倍受世人的爱戴和景仰。他的学生扬雄把他喻为隋珠、和壁、为他“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法言·问明》)的高洁品德感叹;三国名士王商为他立祠,而秦宓则盛赞他“由、夷逸操,山岳不移”,认为“使扬子不  相似文献   

5.
<正> 西汉中后期思想家严君平的《道德真经指归》表达了他的两个理想,既要设计一个完美社会,也要追求一种理想人格。并且以道德将完美社会与理想人格连接起来,构造一个修身治国的完美学说。严君平的理想人格是体现道德的人,书中指出,圣人建道抱德。(卷九第二十四)上含道德之化,下包万民之心。(卷九第六)  相似文献   

6.
《老子指归》是西汉后期解释《老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作者严遵尊崇老庄而又精于易学,会聚众书而成《老子指归》,释老风格颇为独特。在文本结构上,《老子指归》以德经四十章为上经,道经三十二章为下经,其分章契合于天地阴阳之数。在解说体例上,《老子指归》采取义理式的诠释,而非训诂式的通达文义,其概念分析具有明显的哲学意蕴。在诠释方法上,严遵依循老子要旨,以"道""德""神明""太和"贯通全篇,体现出体系性、融贯性的诠释方法;并援引《庄子》《周易》中的语言与思想阐发《老子》,运用了跨文本的诠释方法。严遵在对《老子》思想进行体系化诠释的同时,显现出其自身思想的体系化。  相似文献   

7.
正《老子指归》是西汉末年四川著名学者严遵的重要著作,从其哲学逻辑发展关系来看,应当作于秦之后,《太平经》之前,是传承秦汉优秀传统文化的津梁。《老子指归》是一部道家著作,将其与早期道经《太平经》比对研读,可以发现《老子指归》援《易》入道,是以《易经》的优秀传统文化概念阐发道家思想,并由此成为秦汉优秀传统思想与道教相衔接的理论著作。其中某些重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概念即经由《老子指归》而进入道教,在《太平经》中完善成为一套传统文化理论。这些传统概念对后世道教思想理  相似文献   

8.
《老子指归》的美学思想是严君平的无为道家哲学思想在审美方面的反映,它是西汉道家美学思想的代表之一.它认为由世俗欲望引发的声色之美是低等的,它有害于身心安宁;真正高级的美是在否定外在声色之美的基础上所达到的虚无境界的心灵之美,是心灵自由自在的审美理想境界.美是客观存在的,不要去追求声色之美,大自然自有其外在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9.
殷周龟卜考     
“《易》本卜筮之书”,(《汉书·艺文志》)人们常常“卜筮”联用。实际上,“卜”与“筮”并不是一回事。“卜指龟卜,“筮”指蓍筮。古之占卜以龟为主,龟甲之不足,代之以兽骨。但周秦典籍龟卜连言,而未及兽骨。盖龟灵于兽,只言龟而不言骨,乃省文之故,并非像有的学者所云“周秦之人不知有骨卜之事”。  相似文献   

10.
青羊宫铜羊     
成都青羊宫的创建,传说与老子有关。东汉杨雄《蜀王本纪》记载,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临别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千日之后,尹喜依约前往成都,果然在青羊肆看见一孩童,是为老子化身,他在这里继续为尹喜讲演道法。  相似文献   

11.
朱熹以《易》为卜筮之书绝不是泛泛之言,而是关联着他对《易》文本自身特点的认识。其在具体阐发中不乏新见。尤其是基于卜筮之书的这种定性,对卜筮和道理的内在关系的分析,以及通过假托说以弥缝《易》教"洁净精微"的诠释,均极富特色和新意,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计然是范蠡所著书名"的观点进行了驳议,肯定了计然其人的存在。计然是范蠡之师,姓辛、名研、字文,他就是《汉书·艺文志》班固自注中提到的老子之弟子文子。计然是早期道家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师承老子之学,在通商聚财、强越灭吴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他提出的阴阳刑德吉凶时变的思想,为道家思想开拓了新领域,经范蠡的丰富和发展,成为后来战国时期稷下黄老道家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13.
祖师语录     
《中国道教》2004,(2):1-1
夫养性者,当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孙思邈《摄养枕中方》夫万病横生,年命横夭,多由饮食之患,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孙思邈《摄养枕中方》严君平《老君指归》曰:游心于虚清,结志于微妙,委虑于无欲,归指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养性延命录》祖师语录  相似文献   

14.
<老子指归>是第一部直接诠释和阐发老子<道德经>宗旨的著作,其养生思想直接禀承老子且多有发展.<老子指归>认为,人是形与神的统一体,养生应坚持自然无为的原则.其方法则主张"清净为本,虚无为常";"为之未有,治之未然".  相似文献   

15.
《庄子》对唐玄宗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其经典注释中直接引用或化用了《庄子》的原文,而且直接影响了他对《老子》思想的阐发。唐玄宗借助《庄子》阐述了他对“道”的至虚性、广泛性、归本性的理解,并对《老子》的“绝学”提出了新的解释,表现了他的折衷性。在注解过程中,唐玄宗更新了《庄子》的“坐忘”“全生”“缮性于俗”等概念。“坐忘”与“全生”既具有了修养作用,还具有了治国功能。唐玄宗“以庄解老”的思想,不仅对《道德经》作出了独到的见解,而且还对《庄子》某些概念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6月2日、4日天津市中国哲学史学会召开了老子哲学思想讨论会。会上发表了七篇论文。杨柳桥同志首先根据他研究《周易》和《老子》多年的经验,把《周易》和《老子》进行对比,分析了老子哲学的性质和范畴。他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太史儋,《老子》哲学思想的形成应该是在《易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秦易家认为“道”(“易”的发展过程)是发生在天地、阴阳生成之后的,“易”有“简易”、“反易”、  相似文献   

17.
自中国唐朝开始,《道德经》就已在高丽传播,并有了相应的译本.到了朝鲜朝①,第一本《道德经》注释书——栗谷李珥(1536~1584)的《醇言》问世,之后有西溪朴世堂(1629~1703)的《新注道德经》、保晚齐徐命应(1716~1787)的《道德指归》、椒园李忠翊(1744~1816)的《椒园谈老》、渊泉洪奭周(1774~1842)的《订老》等.这些注释书从不同角度对老子思想进行了解读与承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韩国老学.  相似文献   

18.
一、超切主义的哲学:《易经》哲学的特质 1 何谓《易经》哲学?《易经》哲学的义理归趣何在? 《易经》哲学,顾名思义,乃是本于《易经》的哲学。《易经》又名《周易》,本是卜筮之书。但蕴含在此书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画、卦辞和爻辞)和传(包括象传、彖传、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两部中的哲学义理却是宏深奥衍,罕有其匹的。卜筮原是先民籍以安身立命的一种重要手段——一种统合直觉与理解于一炉的生命道术。《易经》哲学正是环绕着卜筮的生命道术而发展出来的宇宙观、人生观。从纯粹的哲学立场来看,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哲学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场有哲学,也是一种生命哲学——一种归结于生命与场有的超切互摄之道的“超切主义哲学”。所谓场有乃“权能场有”之省。“权能场有哲学”乃是一种以行依体验为出发点,为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9.
严君平卖卜降妖成都市罗剑云汉光武中元年间。四川锦竹武都山沸沸扬扬传言:“三清观(公元84年后改名严仙观)道士严君平每日至成都、广汉卖卜。日去日返。”远近乡民似信似疑。一天,药贩子王某至运私盐李某家玩耍。二人无意之间谈及此事。玉某道:“严先生成都卖卜之...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探讨王弼哲学的思想资源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老子》文本、家学渊源、荆州学风与汉魏时期的社会思潮。而从先秦到汉魏思想发展进程这一视角来探讨王弼的哲学思想资源,则被忽视。《吕氏春秋》、《淮南子》、《老子指归》等著作的"道"论思想展现了由宇宙本源论向本体论转化的思想脉络,王弼的"以无为本"承接了这一思想资源;先秦以来的崇道重儒传统是王弼提出"崇本举末"主张的思想基础;王弼的圣人观体现了对前人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