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消费者环保责任来源于社会关系。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消费者不应以自己的消费而影响他人的生存环境。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消费者也不应该以自己的消费而给环境带来危害。因此,消费者有责任保护环境,进行环保消费。消费者必须首先树立环保理念,同时还要实施环保行动,即环保购买、环保使用、环保处置。就与企业的关系而言,消费者还有责任迫使企业承担环保责任,一方面积极监督企业的行为,另一方面又通过环保消费促使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提供环保产品和服务。这是消费者环保责任的延伸。  相似文献   

2.
王财玉  雷雳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7):1245-1257
社会责任消费是指消费者通过个人努力来促进促进环境保护和社会良性发展的一种消费模式。社会责任消费结构与测量从单一维度逐渐过渡到了多维度, 并涵盖了从产品获得、使用到购后垃圾处理的整个过程。从影响社会责任消费的心理距离来看, 社会责任消费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三类:进化心理机制阐述了作为人类进化结果的亲社会偏好是如何影响社会责任消费的, 属于远端机制; 社会规范机制阐述了外部的社会规范(命令性规范与描述性规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属于中端机制; 态度-行为(意愿)模型则主要阐述了消费者内部心理因素的影响, 属于近端机制。随着消费者社会责任消费影响力的扩大, 企业纷纷重视其自身社会责任行为, 并由此衍生出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导向的营销策略, 然而其效果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文章最后指出了已有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的一些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责任消费是联合国确立的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消费者除积极维护消费中的道德权利外,还应自觉承担消费中的道德责任。责任消费理念针对消费主义的弊端而兴起,显示出助推人的全面发展、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进步、生态环境的保护等伦理价值,内含人类美好生活所要求的新型消费模式的方向。应该通过理念阐释、制度安排、宣传教育及消费者行为自觉等多个路径,使责任消费这一"善"的理念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活的善"和广大消费者"个体的美德"。  相似文献   

4.
论信息消费的道德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使信息消费始终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 ,就必须有信息消费伦理的指导。信息消费者不仅有利益偏好 ,而且还有道德偏好。道德偏好影响信息消费的性质 ,而且与信息消费之后果的道德责任有关。结合信息消费领域的特殊问题 ,从一般的道德偏好引申出信息消费的具体的道德指标 ,就为信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选择提供了可行的道德路径。  相似文献   

5.
汪新建  吕小康 《心理科学》2005,28(4):998-1001
本文视时尚消费为一种文化现象,并在麦克莱肯的意义转移模型基础上提出意义互动模式,强调消费者的消费主体地位和时尚消费的创造性功能,指出消费者不仅接受着文化内涵,同时也通过自己的解构和重构积极地进行着意义和自我的建构。作为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消费就这样以其独特的方式成为意义表达和自我建构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讲,义务与责任几乎是伦理、道德的同义词,因此,谈到消费伦理,在过去人们马上会想到勤俭节约的美德.而今天,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消费者勇于维权的表现已经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价值观念变革的一道重要景观.现在再谈及消费伦理,自然会将消费者的权益维护作为整个消费伦理阐释框架的基石与出发点.而这一消费伦理研究视角的明显变换,实际上折射出了正在迅速发生着的中国社会道德思维结构从以义务为本位到以权利为本位的巨大转型.  相似文献   

7.
消费的自由与消费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就可以忽视甚至否认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些社会责任包括:第一,对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第二,对预防疾病,搞好公共卫生安全的责任;第三,对社会风气的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8.
李芸  顾纪瑞 《学海》2001,(5):63-67
加入WTO以后,中国的消费品市场将发生巨大变化,如何使中国百姓在得到实惠的同时自身权益免受侵害,这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本文对我国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易受损害进行了归纳分析,提出要提高消费者应对这种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相关管理机构应重视对国民进行主体性、法制化、国际消费惯例及新消费文化导向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学海》2021,(1):158-166
我国反欺诈立法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缺乏对"欺诈行为"的明确界定。在消费欺诈司法案件中,惩罚性赔偿责任的认定除了涉及欺诈行为的要件构成外,还涉及消费范围的确定、裁判法源的适用、请求权的基础、举证责任的分配、证明标准的确立等问题。消费欺诈以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为前提,但并非所有经营者违反告知义务的情形都构成欺诈。消费欺诈的认定应当根据主客观一致原则,从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两方面着手,并结合具体案情综合评判广告宣传、部分欺诈、网络平台责任等特殊问题。着眼于未来,应从宽把握"消费者"的概念,逐步认可"知假买假"的合法性,降低欺诈行为的证明标准,并推动消费欺诈案件的司法诉讼与行政处理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0.
孙洪杰  王美玲  钟科 《心理学报》2023,(7):1176-1193
消费失败情境下消费者对不同亲密度群体的口碑传播意愿受保护他人利益和保护自我形象动机的影响。不同于前期研究亲密度对口碑影响的线性关系结论,本研究基于动机冲突的视角,构建动机冲突模型,考察了消费失败情境下人际亲密度对口碑传播意愿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通过4个主实验和2个附加实验,结果表明亲密度对口碑传播意愿的影响呈U型关系,与低高亲密度对象相比,消费者面对中亲密度对象时口碑传播意愿最低。这种影响可以通过消费者产生的保护他人利益动机和保护自我形象动机之间的张力来解释,商家责任调节了以上机理,当商家在导致消费失败的结果中承担的责任较高时,口碑传播意愿不再随亲密度的增加呈现U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