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塔斯基首先提出关于真之定义的T模式即:"p"是真的,当且仅当,p。随后他又用X取代T模式中的"p",并且用"满足"来定义"真"。本文一方面根据"内容恰当性"要求,提出另一种模式T′即:"p"是真的,当且仅当,p是存在的;用以补充T模式,并完善塔斯基的语言层次论。另一方面根据"形式正确性"要求,指出塔斯基对T模式的这两项修改都是多余的。  相似文献   

2.
传统符合论的真之定义存在的致命缺陷已广为人知。盖梯尔问题的产生与传统真之概念存在着某种深层次的关联,从陈晓平教授的语境主义解决方案出发,分析了真之概念的实用主义特征和与之相关的多元性特征。从真概念的多义性和单义性的矛盾入手,分析了他所提出的"T′模式"、"语言性事实"等关键性概念,进而对其"真之符合多元论"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3.
当把塔斯基对真概念提出的T-模式拓展到有向图上,塔斯基定理成立与否取决于归谬过程中使用的悖论及有向图的特征。本文证明了在使用说谎者悖论证明塔斯基定理时,在并且仅在有向图中含有奇循环时,说谎者悖论才会导致矛盾;在使用佐丹卡片悖论证明塔斯基定理时,在并且仅在有向图中含有高度不能被4整除的循环时,佐丹卡片悖论才会导致矛盾,这表明当T-模式拓展到有向图时,哥德尔关于"认识论悖论"应用于不完全性证明的思想能够被非平庸地类推于真之不可定义性的证明中。  相似文献   

4.
围绕塔斯基真之语义学看法的讨论形成了语言哲学的核心内容。从塔斯基的T语句以及他的一些相关论述出发,不少人认为他与亚里士多德一样,是一个真之符合论者;也有人认为他为紧缩论提供了支持;还有人依据他的思想提出了去引号的真之理论。这些不同看法和讨论涉及语言层面与其所表达的事实层面之间的关系,涉及语言的句法形式和语义结构的特征之间的关系,等等。戴维森对这些不同看法以及其他一些看法进行了讨论,并且提出了自己多年来一些反复思考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塔斯基(Tarski)于1933年发表了他著名的真理定义,并相信该定义能够为其物理论的哲学立场服务;但费尔德(Field)批评说,塔斯基实际上所给出的真理定义并没能成功地达成这个目标。不过,费尔德同时也认为,一个部分奠基在塔斯基真理定义之上、并且是物理论者可以接受的化约性真理理论并非不可能。费尔德对于塔斯基真理定义的这些批评,在哲学家中曾经引起了许多意见不一的反应。本文的目的是想回答在这些讨论当中曾经被提出过的三个问题。首先,塔斯基实际上所给出的真理定义是不是一个物理论者可以接受的化约性定义?其次,费尔德所设想的那种可被物理论者所接受的化约性真理理论是否可能成功?最后,如果塔斯基实际上所给出的定义并不能符合物理论的化约目标,那么,一个物理论者是否便应该据此去反对塔斯基的真理定义?本文的最终结论是:这三个问题的正确答案都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6.
塔斯基语义性真理论是否为符合论是一个争论的热点。目前有两种观点认为它是符合论,其一是根据对象语言与元语言的区分,到目前为止此观点已受到激烈批评,其二是根据“满足”概念的递归定义,此观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人详细地阐明。本文认为塔斯基的语义性真理论是符合论,为此将首先对第一种观点及其反对意见进行深入分析,并得出结论认为该观点不能成立,继而详细阐明第二种观点,表明它是塔斯基本人的意图。在讨论中本文将对一系列的逻辑哲学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让我们考虑把内容赋予一个真之理论这个计划。塔斯基的定义通常是通过几步达到的。首先,有一个关于对象语言中的句子是什么的定义,然后,有一个对一种满足关系的特征(满足是所指的一种高度概括的说法)的递归说明;对满足的特征的递归说明转变成一种弗雷格和戴德金式的明确定义;然后基于句子和满足的概念定义真。我们现在放弃把对满足的特征的递归说明转变为一种定义这一步,从而说明我们现在把真和满足这两个谓词看作是初始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真之符合论面临一个问题:由谁来判别一个命题是否符合事实?为从"上帝之眼"回归人类之眼,普特南提出内在实在论,以区别于外在实在论。这里进而提出关于"真"的内在符合论,以区别于传统的外在符合论;其关键在于把事实看作语言性的,并将语言性事实的观点分为外延等同论和内涵等同论。从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角度看,内涵等同论和外在符合论处于两个极端,而外延等同论和内在符合论则处于中道,并且是二位一体的。在哲学史上,这两种符合论和两种等同论的要素贯穿于弗雷格、罗素、塔斯基和普特南等人的"真"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9.
直觉上,不同种类的命题有不同的为真方式。真之多元论对这一直觉采取形而上学解读,其核心论点是:存在不同的真性质。直觉上,复合命题与原子命题的为真方式是不同的。为了避免假设复合命题特有的真性质,爱德华兹(D. Edwards)提出将复合命题的“为真方式”解读为真值条件,然后运用分离论点阻止从真值条件的陈述中引入真性质。本文认为爱德华兹的策略同样适用于原子命题,从而强化了对真之多元论的双重计算反驳。这驱使我们放弃真之多元论,回归到真之一元论。  相似文献   

10.
王路 《世界哲学》2007,7(6):46-70,77
意义理论是语言哲学的核心内容。意义理论与语言相关,因而与对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相关,与语言所表达的世界相关。今天,意义理论受到哲学家们的高度重视,有关讨论广泛而深入,观点各异,成果多样。在今天的讨论中,真之极小论、真之紧缩论、真之去引号论、真之代句子理论等一些新的真之理论业已成为重点。但是,真之符合论、真之实用论等传统理论也仍然被涉及,并且由于深入讨论而得到新的认识,尽管许多结论是否定的。在我看来,意义理论的最大特征是与真这个概念密切相关,或者说,真这个概念是意义理论的核心概念。正因为这样。如今的讨论,无论是什么观点,几乎都预设了一个前提:塔尔斯基的语义理论。如果引申开来,甚至可以看到,正是基于真的解释,人们对意义理论形成不同的看法。比如戴维森的意义理论被称为真之理论,即基于T语句提出了一种如何理解语言的真之理论,而达米特则认为这只是对部分语言提出解释,并没有对整个语言的运作提出一种解释。所以,戴维森的解释顸设了对真这个概念的理解,他认为要围绕着真来考虑问题,而达米特虽然承认真这一概念的重要,却认为对真这个概念本身要进行思考,而且要超出这个概念来考虑我们的语言。我翻译过奎因的《真之追求》(三联书店,1999年)、达米特的《分析哲学的起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戴维森的《真与谓述》(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即出),也翻译过一些文章发表在本刊(例如参见《世界哲学》2006年第1期、第2期)。我希望国内读者能够了解和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情况。编译下面这些内容,也有相同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毫无疑问,真之理论在戴维森的哲学理论中扮演着核心地位,如果不理解他的真之理论也就无法理解他的整个哲学思想。虽然在他的哲学生涯中,戴维森对真的理解并非完全保持一致,甚至在某些地方曾出现过重大转变,但这并不妨碍他的真之理论形成一个整体。因为戴维森在很多关键地方,对真的理解保持着不变。戴维森对真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从否定方面看,戴维森认为真是不可被定义的,因为它是一个最简单的概念;其次,真之紧缩论对真的解释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它并不能把握真的实质。从积极方面看,戴维森肯定了真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并认为人是真的前提;同时,他又强调了真与信念、愿望以及意义之间的联系,认为对这些概念的解释必须以真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根据克莱因观点,近代科学的兴起源于伽利略在研究目标上的一个新设定:对科学现象获得独立于目的论解释的定量描述。本文论证了同样精神的目标设定正发生在真理论领域。塔斯基、克里普克、弗里德曼和谢尔德的真理论以消除悖论为基本目的是典型的目的论解释性理论,而古普塔和赫兹伯格的真理论则通过悖论的周期性特征把定量分析引入到悖论的研究之中。而对悖论的矛盾性刻画把定量描述引向深入。本文呈现了现代真理论的这一变革进程,预示了真理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弗雷格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真"之思想,形成了关于"真"的完整理论。在他看来,"真"不具有实体属性,不存在与客体在存在方式或存在状况的符合与对应,"真"只用来表达断定句形式中的断定力。当"5是素数"这个句子带有断定力时,真也就被表达出来,它与"5是素数是真的"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另外,他将"真"作为初始概念,认为真是不可定义的。如果对"真"进行定义,将走入"定义的循环"。因为要知道什么是"真",就需要论证表象与现实的一致性,而二者的一致又依赖于"真"的定义。这种思路与做法必将导致循环定义,故弗雷格认为"真"是不可定义的。基于以上两点的分析,他再次对符合论提出批评。他认为,如果符合论对"真"的理解是正确的话,那么结论是"事实比真更为基本,应该在事实的基础上定义真",但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我们总是通过真来确定事实,而不是通过事实来确定真。我们似乎可以在弗雷格思想中找到收缩论的雏型,因为他关于"真"的认识与收缩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收缩论最重要的观点在于说"P是真的"和说"P"有相同的涵义,谓词"是真的"是多余的。"真"本身是可收缩的,不带有实体性质。于是,我们可把弗雷格作为表达真之收缩观点的第一位哲学家,虽然他并不是坚定的收缩论者。  相似文献   

14.
奎因对模态逻辑的批评包括:(i)因为模态语境是指称不透明的,所以对其量化纳入没有意义;(ii)一些关于必然真理的经验知识与关于必然性的语言学理论不相容;(iii)模态语境中的量化纳入承诺了"亚里士多德式的本质主义"。丘奇,克里普克和福雷斯达尔对奎因提出了批评。他们提出,模态构造应该是外延上不透明但指称上透明的。奎因式诉诸于模态环境指称不透明的批评,在不采用单称词项的模态逻辑中不成立。他对本质主义的批评引入了一种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没有办法用语言陈述词项进行解释。通过对语言中名称使用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有关包含名称的同一性陈述的真值的经验知识,和卡苏洛称之为"一般模态地位"的先验知识是相容的。既然奎因论证了真同一性陈述的必然真是逻辑真,而且所有逻辑真都遵循戴维森式的意义理论(另文讨论),那么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关于包含名称的同一性的真陈述的模态地位的先验知识的语言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真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雷格的语义学蕴涵了两个不可调和的推论:其一认为语句的意义先于命题,命题先于真,这种观点发展成为最少量论;其二认为真先于命题,因而也先于语句的意义,这种观点发展成为成真条件论.结合维特根斯坦的意义即用法的观点,得出的结论是:意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并不是真,而是一个陈述得到证明的观念,意义理论并不必须采取成真条件论的形式.作为最少量论和成真条件论共同基础的奎因式语义转换原则是包含矛盾的.结合了语义转换原则和塔斯基真的定义的最少量论者必定排除戴维森式成真条件论.  相似文献   

16.
极小主义真理论作为紧缩真理论的一个分支,既赞同紧缩论关于真的一般性理论观点,又不完全同意紧缩论的看法,是一种特殊的紧缩论。其基本思想与理论特征可以概括为:通过以意义为核心的真模式间接定义真;认为真是归属于命题的一种弱属性;区分"真"与"真的"的不同意义;反对简单地消除真谓词。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三十年代,波兰逻辑学家塔斯基致力于“建立一种实质上适当和形式上正确的关于‘真句子’的定义”,丰富了人们对形式语言中的真、假命题的研究。本文主要探讨自然语言的假命题,把它归结为七类。(1) 事实的假命题。(2) 逻辑的假命题。(3) 参照的假命题:用形式语言来表述的理论系统,对客观事实只是一个抽象的、间接的反映,它本身是远离现实的。因此,这个系统内的命题也就难以直接与现实相对照,而只能与该系统内作为出发点的初始命题或者已假定为真的命题相照应。  相似文献   

18.
何为使真者?     
李主斌 《哲学研究》2023,(1):105-114
使真者是当前真理论中的显学,也被广泛应用于形而上学的讨论中。关于使真者,一个基础性的问题是:何为使真者?因为使真者被认为是扮演使命题为真之角色的实体,因此当前定义使真者的几种主要方案都着重于刻画使真关系。这一定义使真者的进路未能很好地将一个命题为真的本体论基础挑出来,它们或者面临不相关使真者难题,或者导致了其它问题。通过紧扣“真理本体论依赖实在”这一使真者的直观,本文尝试通过引入“本体论根源”和“典范描述”概念来给予使真者一个新的定义。这一定义如果能够成功,那么它将对一系列使真者的论题,如必然主义、使真者原则与真理符合论的关系,产生重要的理论后果。  相似文献   

19.
奎因对模态逻辑的批评包括:(i)因为模态语境是指称不透明的,所以对其量化纳入没有意义;(ii)一些关于必然真理的经验知识与关于必然性的语言学理论不相容;(iii)模态语境中的量化纳入承诺了“亚里士多德式的本质主义”。丘奇,克里普克和福雷斯达尔对奎因提出了批评。他们提出,模态构造应该是外延上不透明但指称上透明的。奎因式诉诸于模态环境指称不透明的批评,在不采用单称词项的模态逻辑中不成立。他对本质主义的批评引入了一种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没有办法用语言陈述词项进行解释。通过对语言中名称使用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有关包含名称的同一性陈述的真值的经验知识,和卡苏洛称之为“一般模态地位”的先验知识是相容的。既然奎因论证了真同一性陈述的必然真是逻辑真,而且所有逻辑真都遵循戴维森式的意义理论(另文讨论),那么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关于包含名称的同一性的真陈述的模态地位的先验知识的语言学理论。  相似文献   

20.
《世界哲学》2020,(1):144-150
塔尔斯基在其1933年的论文中基于自己开创的语义学定义了形式化语言中真这个概念。然后,他在发表于1936年的本文中,在真这个概念的定义的基础上,第一次为后承概念提出了一个实质恰当的定义,即“句子X从类K的句子逻辑地得出当且仅当K这个类的每个模型也是句子X的模型”,使得逻辑后承这个现代逻辑核心概念的定义成为标准定义。但是,这个定义也遗留了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即逻辑词项和非逻辑词项的划分标准问题,后者将由塔尔斯基本人在1966年给出了一个划分标准,从而开辟了一个方兴未衰的逻辑哲学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