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观察阶级社会里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原理的具体运用。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的阶极斗争理论是使我们能在迷乱混沌的状态中找出规律性的一条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2.
在以往的整个历史时代,对20世纪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根据两个基本的方法论原则:(1)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总危机;(2)现代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种历史情况的反映。现在,当社会意识正在摆脱关于过去和现在,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关于社会主义及其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的教条主义观念时,毫无疑问,必须对这些方法论原则进行批判分析。列宁在上世纪末就强调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全人类利益高于无产阶级的利益和其他任何阶级的利益。在马克思主义的几乎一个半世纪的发展中,这始终是毫无疑问  相似文献   

3.
长久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国家学说的理解,主要源自于列宁的著名定义——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列宁选集》第4卷,第33页)近期,通过仔细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2)  相似文献   

4.
这是苏共中央所属社会科学院哲学教研室编辑的一本论文集,其中探讨了列宁阶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某些问题,指出了列宁思想对于向现代责产阶级思想和修正主义进行斗争的方法论意义。头一篇文章М.И.希德罗夫的“列宁主义思想的不可战胜的力量”,批判了最近资产阶级和修正  相似文献   

5.
在列宁的哲学遣产中,关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和理论的著作占着特殊的地位。正是这些著作以巨大的力量表现出了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战斗的无产阶级领袖的列宁的天才,表现出了列宁所特具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和革命实践的有机统一。革命的辩证法乃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它贯串着所有这些列宁的著作,并构成这些著作真正的核心。作者在本文中仅仅企图着重考察列宁在关于十月革命的著作中对辩证法的运用和发展的几个问题,并且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中那些在我国科学文献中很少加以研究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文本研究史的初步清理与方法论省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基于两种作用的合力 :一是对经典文献的翻译、出版、阐释和宣传 ;二是由其后继者特别是政治家所推进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这二者之间当然是内在关联、不可分割的 ,但也不能把它们完全看作是一回事。因此 ,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 ,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就是对经典文本研究史的反思。而且 ,在新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要获得深化和突破 ,一定程度上也有赖于对研究历史的清理和方法论的反思。本文试图对此作出初步的分析 ,以引起学界的注意。一、马克思重要文本的刊布情况以及由此引发的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7.
<正>马克思主义曾被认为是一种关于斗争的理论,被称为斗争哲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严重误解。虽然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有大量关于阶级冲突、阶级对立、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论述,但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价值和最终目标来看,阶级斗争显然只是一种手段,而这种手段的最深刻的动机、  相似文献   

8.
阅读经典文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前提。《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自出版以来,就成为影响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经典文献。从文本阅读视域出发,立足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分析该文本的阅读主体、文本内容、阅读方法等要素,是省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客体和方法的基本维度,兼具学理反思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美国女哲学家古尔德于1978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著《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以马克思的《大纲》(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文本基础,提出了一个对马克思的新的理解,她认为马克思启动了对传统哲学的根本变革,实现了系统哲学和社会理论的结合,她将马克思视为一个系统的哲学家,并将马克思的这一变革重建为社会本体论.作者围绕五个主要范畴即社会、劳动、因果性、自由和正义详尽地阐发了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思想.作为对马克思的解释或理论重建,作者对文本的解读新颖而富有个性,笔者以为本书对于推进国内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尤其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这里译出的是G.施梯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辩证法》(柏林科学院出版社1964年)第六章。作者首先就《精神现象学》的“感性确定性”和“主人与奴隶”讨论了黑格尔关于对立面转化的学说,然后谈到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如何继承了这一学说,最后解释了对立面转化的昔干方面。作者只说黑格尔关于对立面转化的学说是唯心主义的,而没有指出它与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根本对立;作者只谈黑格尔的这个学说的伟大贡献,而没有强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个学说的唯心主义与矛盾调和论的批判;作者只是抽象地谈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而没有说出这种转化是经过斗争实现的,在阶级斗争中就是一个阶级消灭另一个阶级。作者甚至于说什么“关于对立面的转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没有任何成熟的理论”,贬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