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心理学在战后有了很快的发展,成立了很多心理学组织,据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编辑出版的第三版“国际心理学家名录”中材料,在日本心理学家们所参加的心理学组织或与心理学相邻近的学术组织现有70多个之多。这些组织在加强心理学家之间联系,促进心理科学发展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在这些组织中棣属于日本学术会议的有8个,它们是日本心理学会、日本应用心理学  相似文献   

2.
跨入新千年以后,中国法制心理科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了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回顾过去20余年我国法制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是十分必要的。我曾经发表过《中国法制心理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编:《中国法制心理科学研究十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和《90年代中国法制心理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犯罪与矫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编:《20世纪90年代中国法  相似文献   

3.
<正>《心理科学》自上世纪60年代诞生至今,已历半个世纪。回眺往昔,期间虽有坎坷,但进步与成绩乃是主流;它与中国心理科学同步发展的轨迹清晰可辨,与时代兴衰共命运的历程足可启示后人。古人云,"五十知天命"。对中国心理学工作者而言,天命者,中国心理科学事业开拓、进取之大任也。我们欣喜看到,《心理科学》自创刊伊始,  相似文献   

4.
林仲贤 《心理学报》1994,27(4):430-436
扼要总结了中国心理科学在改革开放15年来的发展,它论述了中国心理科学的过去与现在情况以及在心理学会的各个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报》2000,32(1):44-44
由中国心理学会组织,王 、林仲贤、荆其诚为主编,国内众多著名心理学家参加撰写的,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心理科学》一书,经过严格的初评与复评的竞争,被评为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这是属于国家级图书奖,是中国图书最高奖。此次全国被推荐参选的优秀图书共2000余册,最后评出国家图书奖148册。其中国家图书奖荣誉奖12种;国家图书奖40种;国家图书奖提名奖96种。《中国心理科学》一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建国40多年来我国心理科学取得的成果,是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此次获奖对中国心理学界与心理…  相似文献   

6.
张世英   《心理科学进展》1983,1(2):10-15
苏联心理科学,从十月革命以来,就被列入新的社会制度的结构中去了。苏联心理科学在苏联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大的意义。从革命后的最初年代开始,苏联心理科学就开展了新的社会主义个性类型的研究。同样重要的是,苏联心理学是在新的社会关系逢勃发展的条件下形成起来的。苏联心理学的观点,在推翻过去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供养着唯心主义心理学的  相似文献   

7.
沉痛悼念林传鼎教授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原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原副会长林传鼎先生因病于1996年3月11日逝世,享年82岁。林传鼎教授对中国心理科学的研究与发展以及学会的工作,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韩布新 《心理科学》2002,25(5):598-600
近几年笔者因工作关系结识了一些欧美知名心理学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著述颇丰,在学术界有相当的成就和地位。分析几位欧美心理学家的履历,追溯他们科研领域的变动与学术成就,比较他们在治学历程中表现出来的共性和个性,将可为我国心理学人才培养、学术队伍建设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西方心理学家在相对稳定的学术环境中的成长轨迹,对当代中国年轻心理学工作者们如何确定自己的努力目标与治学步骤,并投身于发展中国心理科学事业应该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心理科学》2013,(1):32
为繁荣和发展我国心理科学事业,提升本土心理学工作者尤其是广大青年心理学工作者及研究生之专业素养,普及心理科学研究及论文写作规范,提高心理科学研究论文质量,经《心理科学》编辑委员会研究决定,成立"《心理科学》作者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培训中心")。培训中心挂靠苏州大学,特聘苏州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田  相似文献   

10.
《社会心理科学》2001,(3):63-64
《社会心理科学》杂志为天津市法制心理学会主办,天津市心理学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论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协办,为社会心理学、法制心理学、应用心理科学专业学术刊物。《社会心理科学》致力中国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注重报道中国社会心理学基础理论、政法和应用心理科学科研成果,介绍国内外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以及政法、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发展、新成就。《社会心理科学》主要以社会科学、心理科学、政法科学教学科研人员、部门实践工作和高等学校学生为读对象。  相似文献   

11.
Law  Andrew 《Philosophical Studies》2021,178(4):1301-1314

There is an old but powerful argument for the claim that exhaustive divine foreknowledge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freedom to do otherwise. A crucial ingredient in this argument is the principle of the “Fixity of the Past” (FP). A seemingly new response to this argument has emerged, the so-called “dependence response,” which involves, among other things, abandoning FP for an alternative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the “Fixity of the Independent” (FI). This paper presents three arguments for the claim that FI ought to be preferred to FP.

  相似文献   

12.
13.
Two types of matching designs, static and dynamic, are differentiated. While all matching designs are logically the same in terms of the probability model which determines chance level of performance, an attempt is made to demonstrate that there is a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actics, strategies, and actual knowledge ofS and the type of design used which will, in turn, lead to different results even whenS's knowledge is held constant. It is suggested that analogous situations may exist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traditional psychometric model.The work reported in this paper was supported by a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Undergraduate Research Participation Grant (NSF-G15797) to the senior author. The authors are indebted to Joel E. Greene for his advice and criticism.  相似文献   

14.
If practical reasoning deserves its name, its form must b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rdinary (theoretical) reasoning. A few have thought that the conclusion of practical reasoning is an action, rather than a mental state. I argue here that if the conclusion is an action, then so too is one of the premises. You might reason your way from doing one thing to doing another: from browsing journal abstracts to reading a particular journal article. I motivate this by sympathetically re-examining Hume's claim that a conclusion about what ought to be done follows only from an argument one of whose premises is likewise about what ought to be done.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城市化与道德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1 9世纪开始的大规模城市化进程是和工业化、商品化、市场化密不可分的。它带来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和道德嬗变。它使业缘道德取代血缘道德成为社会道德的中心 ,并通过交换行为和交换价值促进道德发展和更新 ,还进一步确立了竭诚服务的社会理念。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是现代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