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兵行诡诈,是战争本质的客观反映。心理战最能体现人的聪明才智。在战争史上,当交战双方武器装备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谁的谋略胜人一筹,谁就能在战争中稳操胜券。古今中外心理战形式多种多样,斗智斗勇,各显身手。现摘录几则妙用声音的战斗故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战争不仅是交战双方实力的抗争,也是交战双方心理上的搏斗早在战国时期,心理战就成为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谋臣智将就演绎了丰富多彩的心理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高技术条件下心理战一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心理战人们并不陌生,从古代刘、项交战时的“四面楚歌”到淮海战场的“阵前喊话”,都是心理战的经典。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古老的心理战由于有了高技术的支撑,作战时的应用得到空前提高,成为继陆、海、空、磁、电子战之后的“第五维战争”。与以往战争中的心理战相比,高技术条件下的心理战呈现出了许多新特征,其出神入化的表现,以假乱真的效果,令人目不暇接,惊心动魄。  1987年10月,一架在太平洋上空飞行的美国空军战斗机,突然被一束激光击中,飞行员双目失明了约10分钟。后来美国才知道,这是在太平洋上游弋的前苏联军舰使…  相似文献   

4.
现代战争是包括军事、政治、经济乃至心理等的综合战争。在这其中,自古就有并且在现代高科技支撑下的心理战,无疑占有非同寻常的地位。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心理战又为世人演绎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构成了伊拉克战争中独具特色的第五维战场。 心理战,顾名思义,就是对敌人进行心理上的攻击,使其精神防线松垮,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5.
心理战,即心理作战的计谋,是通过一定计策,扰乱对方的心智、推毁对方的抵抗意志,以达到出奇制胜战略目的一种作战样式。这种看不到硝烟、看不见兵力的无形的战斗,虽以智谋见长,但其威力有时要远远大于短兵相接的战斗。一、中国古代的心理战心理战古巴布之,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心理战的记载。1、“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是说:不用武力而用心理作战的方法使敌人屈服,实乃最高明的办法。“四面楚歌”就是心理战的经典之作。刘邦采用谋士之计,命军士在楚营四周用凄凉悲惨的声调唱诵楚歌,楚军听后思乡。心切,军J心涣散,…  相似文献   

6.
信息是心理战进攻的主要武器,以造成心理杀伤为最终目标。为了更好地研究心理战防御,需要首先对信息损伤的特点进行研究。本文通过“非典”流行期间信息损伤的调查,界定了信息损伤的概念,总结了信息损伤的特点,分析了信息损伤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未来信息损伤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心理文萃     
特殊的高空心理战海湾战争时期的一个傍晚,美军两架喷气式飞机高速飞到科威特沙漠伊拉克军队阵地上空。两架飞机凭借着机尾喷出的长长的“气尾”和高超的飞行技巧,很快就在沙漠上空“画”好了一幅巨大的伊拉克国旗。这时,伊军阵地上发出一片惊叹声、欢呼声。许多官兵都  相似文献   

8.
心理战拾零     
心理战又称心战,它是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刺激敌人,使其产生紧张、恐惧、惊慌、疲惫、疑虑、动摇、疏忽等失常心理反应,进而削弱敌军战斗力的一种特殊作战方式。 据《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汉军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日:‘汉皆已得楚呼?是何楚人之多也!’”这段千古流传的故事,该是世界战争史上最早的心理战战例之一。三国时代,蜀将马谡向丞相诸葛亮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这条原则至今仍有价值,因为心理战在特定的战场条件下往往能收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的效果。 然而任凭汉军嗓音如何悠扬婉转,声波只能传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我国哲学界解释很不一致,大体可归纳为三种意见:其一是矛盾双方因一定条件共属于一个统一体,又因一定条件各向其相反方面转化。其二是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等。其三是矛盾双方的共同点。这三种解释又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把同一性与统一性混同起来,认为它们是同一个概念,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辩证法的“同一”与“统一”,或“同一性”与“统一性”并不是同一个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关于心理战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永垒  孙祥敏 《心理科学》2004,27(3):755-756
心理战作为一种战争和社会的实践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端于上世纪初。该文概述了心理战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以来国内外关于心理战研究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心理战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对我国心理战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1.
我军心理战理论研究热点问题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杰 《心理科学进展》2006,14(2):174-177
我军心理战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历时短,但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心理战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上,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理论框架和思想观点。对心理战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上虽然有一定的争议,但已形成了较普遍地被认可的观点;对心理战效应和心理战运行机理,也已经形成比较明确的认识;对心理战地位作用普遍持肯定态度;对外军心理战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剖析和学习借鉴,成为我军心理战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西方心理战有许多宣传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和英国提出的三色宣传理论。所谓三色宣传理论,《美军心理作战条令》是这样定义的:“白色宣传——公开表明信息来源,灰色宣传——不说明信息来源,黑色宣传——隐蔽真实的信息来源。”白色宣传是一个国家进行的公开的和不加伪装的宣传活动,不隐瞒自己的身份。美国新闻署、国际交流署、“美国之音”(VOA)、“美国有线新闻广播公司(CNN)、“英国广播公司”(BBC)等,都是从事白色宣传的重要组织和工具。美国新闻署的宗旨之一就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全国大学生就业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政策。就业市场上的竞争,是学生综合实力的竞爭。为了在此间占得先机,成功择业,学生们都尽其所学,力争使自身的才华得到充分的施展与承认。在学生之间进行以学识水平、从业能力为主的竞争的同时,学生也在与聘用单位大打心理战,总结毕业生择业成功的心理战例,其中无不闪烁着学生知识与智慧的火花,成为毕业生择业竞争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的理论原理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实践应用越来越广。从心理战学科来看,心理战理论发展对心理科学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所以心理战的模式有着鲜明的心理学理论发展水平的烙印。本文主要论述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对心理战的枪弹论模式及信息加工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你听说过“水龙头建奇功”的故事吗?那是一个发生于1968年西奈半岛的真实故事。 西奈半岛联接欧、亚、非大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以色列为了长期霸占这里,于1968年花费了2.4亿美元的巨资,在沿苏伊士运河东岸约130公里的宽大地面上修建了所谓的“巴列夫防线”。这条防线筑有高达20米的陡峭沙堤,并且在前沿阵地和纵深处,构筑了大量的坚固支撑点,配置有大量的新式坦克、飞机、导弹。以军吹嘘这条防线“坚不可摧,万无一失”。 埃及军队要从西奈半岛赶走以军,就必须攻克被吹为“固若金汤”的“巴列夫防线”。而要攻克这条防线又必须首先在20来米高的沙堤上打开缺口。这使埃军总指挥部的将军们很头痛,他们计算过,按常规从沙堤上炸开一个两米宽的缺口要几十吨炸药,而全军的行动需要几十个这样的缺口,那就需要成  相似文献   

16.
夫妻间只要还有爱存在,一切吵闹便都只是“人民内部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其实并不需要四处搬兵掀起一场“家庭战争”,只要夫妻双方各自学会给自己做裁判,任何矛盾都可以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安邦”行政伦理思想及其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理论渊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民为本”是根本,“廉政勤政”是关键,“为政以德”是主导,“选贤任能”是重要环节,“重典治贪”是主要防线,本文试图在对上述含有治世之道的一般规律的认识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安邦”伦理思想对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伦理建设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我国哲学界展开了一场关于“回到马克思”的讨论。这一场讨论涉及到了马克思哲学研究的目的和方法等一些根本问题。诸如以“文本研究”为基本特征的“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解释学转向”、以“版本研究” (“文献研究”)为基本特征的“马克思学”研究的旨趣等等 ,虽然在西方都早已出现 ,而在我国还属于开风气之先的事情。这是马克思哲学研究逐步从一元格局发展到多元态势的表现 ,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在本文中 ,笔者既无意加入讨论双方中的任何一方 ,也无意裁判孰是孰非 ,而是试图厘清双方争论的基本倾向 ,以便明了其成就和局限 ,以期…  相似文献   

19.
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与防控"非典"传播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当访“非典”防治工作的严竣形势,对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与防控“非典”传播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着重在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是防控“非典”传播的客观要求;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不全将会对防控“非典”工作产生不利影响;构筑防控“非典”传播的有效机制和基础防线,必须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等方面作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20.
“心理契约”是一种心里感知和领悟,是建立在双方共同期望中的一种可信任的合作责任,其作用是满足双方所达到的一种共同的心理期望。心理契约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隐性的“衔接”作用,成为高校师生处理双方合作关系的一种心理化合物,是联系师生间的心理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