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趣说思维     
一天,有三个赶考的考生在街上闲逛,忽见前面有一个道士在那里算卦,于是他们三人就走上前去,请道士给算一下,看看他们是否能考中。这个道士收完钱后,伸出一指头,三个考生都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问这个道士,道士也不回答他们。三个考生见问不出个结果,只好走了。  相似文献   

2.
功过格     
道士自记个人善恶功过的簿册。善言善行为“功”,登“功格”,恶言恶行为“过”,记入“过格”。一月一小比,一年一大比,功过相抵,累积之功或过,转入下月或下年。声言功多者得福,过多者则得咎。道教以此作为道士修养方法之一。《太平经》、《抱朴子内篇》早有劝人行善避恶之论,谓行善事者可长年,行  相似文献   

3.
禅宗认为“神通”是禅者自性开发过程中的一种现象,通过禅修才能显现。禅宗虽然也以神通说法,但不以神通为根本,其旨趣在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不是崇尚神秘。所以,禅宗在神通说教上十分谨慎,懂得因应世间和韬光晦迹。由于神通不逾“因果”,所以真正的神通自在依赖于对因果法的贯通。禅宗一方面承认因果是实在的,说因果起于惑业,人可以由不昧因果而达到不落因果;另一方面禅宗认为因果见是执见,清净境界中因果法如梦幻,所以因果是空幻的假有存在,因果说也是不究竟的。因果实有而无让人落脚于清净心,禅宗以此直指当下,让人见清净自性而成佛。  相似文献   

4.
于吉     
东汉末方士。一作干吉、干室。生平不详。琅琊(今山东临沂北)人。建安(196—220)初,有道士自称于吉,避乱江东吴郡(今江苏苏州)者,疑为其弟子冒名。见《太平经》。  相似文献   

5.
王驰 《中国道教》2006,(6):40-43
古老的中国道教,自其创始以来便不断追求着超越世俗的神仙理想。而遍布于华夏大地的名山大川,多有为道教“洞天福地”者,从而承载了一代又一代道士们在实践长生成仙道路上坚实而又凝重的足迹,并以大量的古迹遗存成为道教文化的天然博物馆。在山东半岛西南部的大海之滨,有一座被人们称为“神仙窟  相似文献   

6.
(一) 《庄子》中有一则“抱瓮入井”的寓言。说得是子贡去楚国路过汉阴,正遇一老翁浇菜,见他“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就告诉他“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畔,用力甚寡而功多,夫子不欲平?”这一老翁是老庄学派的虔诚信徒,他表示宁愿永远抱瓮入井而决不试用这种机械。他说:“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精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  相似文献   

7.
道教辞典     
《中国道教》1990,(2):59-61
清规道教宫规内对违犯戒规道士的处罚条例。道教创立时便规定:凡道民犯法者,先原谅三次,如仍不改过,才给以惩罚。其目的是“闻人有过助其自诲。”使在净室中向神叩头思过,以乞求“诸大神原其不及”。若人有小过,可让其自隐其过,只要修路百步,即可立功赎过。若人饮洒一斗者,笞三十,谪三日。随着道教组纵的发展,清规亦日益完善,金元之际,全真道的清规更为严格。  相似文献   

8.
只要你稍稍留意,就会发现如今我们的一些城市,不论规模大小,甚至一些乡镇街道,都少不了一道独特的景观:有一条“集中经营”的“算命街”。“从业”者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世俗人模样的,有道士和尚模样的……排成一长溜,以收费捞钱为目的,或给人算命或给人看相或给人占卜。人来人去,“生意”火  相似文献   

9.
《清静经》云:“上士无争,下士好争”,这无疑是对有道德者之上士而谓之,亦可衡量一个团体、一个人的道德水准。然而,仙学巨子陈樱宁斗胆道出“怒其不争”,“其”,当然指的是道教及每一个修道的教徒,如此说来,陈樱宁岂不成了下士?嗟乎!真替陈老夫子喊声冤枉—— 笔者不时看到或听到某地召开道教学术研讨会,可与会代表大都是俗人,很少甚至竟无道士参加.跟道友们谈及此事大多似乎理直气壮地答曰“与世无争”,或曰“上士无争”。  相似文献   

10.
唐代道教义理的代表作《道教义枢》是孟安排根据隋代巨著《玄门大论》而精炼简编的一部理论的专著。其作者“青溪道士”孟安排是唐武则天时期荆州———青溪山一带的道士 ,也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道教理论家和修炼者。因其生平事迹不见史传 ,我们仅从现存的少许资料中 ,就他与青溪山道教浅作探讨。一、孟安排生平略考《正统道藏》太平部收有《道教义枢》十卷 ,原书题“青溪道士孟安排集”① ,这是出现孟安排名与书的第一处 ;唐代诗人陈子昂撰《荆州大崇福观碑记》中有“道士孟安排者 ,玄禀真骨 ,记上阶黄裳羽袂 ② ……”这是《道家金石略》中收…  相似文献   

11.
这里向读者介绍一则佛教寓言: 摸象 过去久远,是阎浮利地有王,名曰镜面,时敕使者:“令行我国界无眼人,悉将来至殿下。”使者受敕即行,将诸无眼人到殿下,以白王。王敕大臣:“悉将是人去,示其象。”臣即将到象厩,一一示之,令捉象。有捉足者、尾者、尾本者、腹者、胁者、背者、耳者、头者、牙者、鼻者。悉示,便将诣王所。王悉问:“汝曹审见象不?”对言:“我悉见。”王言“何类?”中有得足者言:“明王:象如柱。”得尾者曰:“如扫帚。”得尾本者言:“如杖。”得腹者言:“如埵。”得胁者言:“如壁。”得背者言:“如高岸。”得耳者言:“如大箕。”得头者言:“如臼。”得牙者言:“如角。”得鼻者言:“如索。”便复于王前共诤讼::“象,谛如我试!”  相似文献   

12.
陈玲 《中国道教》2005,(6):33-36
一、道教学者:李淳风李淳风是唐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是道士之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道教学者。他的父亲李播曾出家为道士,据《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九方技》记载:“李淳风,岐州雍人。父播,仕隋高唐尉,弃官为道士,号黄冠子,以论撰自见”。这么说来,“李淳风出身于道士之  相似文献   

13.
孔子与瞽者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见齐衰、瞽者 ,虽童子必变。”这一记载本之《论语》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 ,见之 ,虽少必作 ;过之必趋。”(《论语·子罕》)“(孔子 )见齐衰者 ,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 ,虽亵必以貌。”(《论语·乡党》)何谓“瞽” ?为什么孔子特别尊敬“瞽者” ?《论语》郑笺云 :“无目眸谓之‘瞽’ ,有目无眸子谓之‘瞍’ ,有目眸而无见谓之‘蒙’。”“蒙”、“瞽”、“瞍”统称为“瞽” ,即今所谓盲人。注疏曰 :“齐衰者 ,穿着孝服的人 ;冕衣裳者 ,大夫 ;瞽者 ,盲人。夫子见此三种人 ,虽少 ,坐则必起 ,行则必趋 ;…  相似文献   

14.
原文:   或问:死者无知,世言人死为鬼,鬼死为聻,何也?曰:张读宣室志云:“裴渐隐居伊上,有道士李君曰:‘当今除鬼,无过渐耳.‘时朝士皆书‘聻‘于门上.“按裴渐人品端方,道士所谓除鬼者,乃隐语耳.鬼者,佞幸、壬人之谓,非鬼神之鬼也.朝士书“聻“于门,重裴之人品,法裴之德行,岂欲驱鬼崇乎?后世讹传,谓书此字于门傍,则百鬼远离,遂谓聻为辟邪之符,又从而益之以人死为鬼、鬼死为聻之说,其妄孰甚焉!……  相似文献   

15.
张万福是唐代著名道士 ,生卒年不详 ,生平事迹难考。要考证其简略活动情况 ,只能依据张万福著作中的部分言辞来探究。《道藏》第三十二册所辑的张万福之作《传授三洞经戒法略说》卷下说 :“窃见金仙、玉真二公主以景云二年岁次辛亥春正月十八日甲子于大内归真观中 ,诣三洞大法师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河内郡开国公上柱国太清观主史尊师受道。”①“景元”是唐睿年号 ,景云二年即公元 71 1年。因为他在各种著作中均自称“京三洞弟子清都观道士张万福”② 、“三洞弟子京太清观道士张万福”③ ,可见张万福在唐睿宗时已是京城道士。又《传授三洞…  相似文献   

16.
王圆箓道士的墓塔坐落在敦煌莫高窟大泉河东岸的戈壁滩上,塔上的墓志铭简要地记述了王道士的生平、敦煌活动的经历以及藏经洞的发现。关于藏经洞宝藏的外流,作者认为并非都应归咎于王道士个人,而是落后的民族在那个愚昧无知的时代里集体无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作为道教的两大派别之一,全真派道士在多数人的心目中,就是青布道袍,玉簪发髻,独身隐居,与青山绿水为伍,同香灯木鱼为伴,过着清苦而神秘的生活。的确,全真派道士的生活有其独特的一面,他们的生活处处使人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下面,让我们从拜师、侍师、过堂、开静与止静等几个方面走近全真派道士们,去感受他们如法如仪的生活。拜师中国社会历来尊崇师长。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将老师比同父亲,可见老师的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养育靠父母,成才靠老师,老师是授业之匠,一个人事业…  相似文献   

18.
咱河土家族村丧礼仪式中的"佛教道士",可看作研究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巫觋崇拜的典型代表与具体实例.论文从"佛教道士”存在的地域空间与现实处境出发,详细记述了他们在"生死过渡”中的仪式过程,并还原其作为"后世之灵魂向导”的身份属性.全文运用人类学仪式研究的"分隔-边缘(阈限)-聚合”,即"阈限前-阈限-阈限后”之广泛结构的三个阶段对"佛教道士”的运作内容进行了阶段性与层级性的文化解释,认为"佛教道士”是死生人群找寻各自存在轨迹的向导人,同时也是"生死过渡”仪式的发明者、命令者、规范者与传承者.最后认为"佛教道士”的"过渡礼仪”与现代社会的"旅游仪式”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而两者转化的关键在于"再造”.  相似文献   

19.
瑶族内部有不同的族系。茶山瑶自称“拉珈”,是瑶族内部的三大族系之一。主要居住于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境内,人口一万余。她有不同于其他族系的文化特点,道教信仰就是其中之一。 1951年,中央访问团经过实地调查,编印了《关于金秀瑶区的初步调查报告》。在其《瑶民的宗教信仰》一节中写道:“长毛瑶信道教”、“长毛瑶中道士、师公是很多的,一般名字中间夹一道字的都是道士,夹胜字的都是师公。”据195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领导的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在金秀的调查统计,仅金秀、白沙、六拉、昔地四村的茶山瑶道士、师公共计97人,其中师公45人,道士52人,占四村茶山瑶总人  相似文献   

20.
1.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逍遥游》)(语译:北海里有鱼,名叫鲲,鲲的躯体不知道有几千里之大,变化之后就成了鸟,名叫鹏.鹏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之大,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像是天上的云.这只鸟在海风发起时将前往南海,南海是天造的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