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問題的来源和調查結果我們在“关于平面几何‘标准图形’教学的消极作用的問題”的研究中,察觉到“标准图形”教学对解变式图形題所产生的消极作用最严重的是在学习几何基本概念部分,但是到了学习三角形及四边形时,就仅仅影响感知过程和思維过程,而很少影响到思維結果。在这个研究的同时,我們还发現綫段間隔或交錯图形对解題的消极影响也是相当严重的。  相似文献   

2.
我們曾在以前的两个研究中闡明了綫段間隔的消极影响及我們的解释。在几何图形中,綫段間隔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比較普遍的現象,而外周綫段也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說,綫段間隔会从內部影响了所要寻找的图形知觉結构的話,那末外周綫段会不会从外部影响所要寻找的图形知觉結构呢?这是一个問題。因为外周綫段与內部的一些綫段也会形成一些为学生所熟悉或最熟悉并与已学习的几何概念相联系的图形知觉結构,从而它也就很有可能会影响知觉和思維的进程。本研究就是探索外周綫段的影响問題,迫寻它对解題过程产生影响或不产生影响依存于什么条件,并且分析一些直接影响几何图形知觉結构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問題 在几何概念的教学中,关于运用直接揭露本质特征的方法还是运用变式图形的方法較好的問題,在心理学界存在着一定的爭論。所謂直接揭露本貭特征的方法,是由教师提出概念的本貭特征,然后教学生在解决問題的过程中运用这些特征;所謂变式图形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陈大柔 《心理学报》1959,4(2):34-37
一、联系实际的两个目的 心理学也和其他学科一样,它联系实际开展研究工作主要应包括两方面的目的:一方面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論和方法来研究解决实际問題,推动实践;另一方面是通过实际問題的研究解决,总結出理論来丰富学科。心理学在我国还是一門基础比較薄弱的学科,这两方面的目的是不能偏废的。一門学科如果不能直接地或間接地为实践服务,就会失去它在社会主义建設中存在的价值;相反的,心理学工作者在解决实际問題之后,如果不能总結出心理学的理論,那么,联系实际的結果也将丧失心理学,而不能够在更高的水平土,运  相似文献   

5.
王甦  任仁眉 《心理学报》1961,6(2):11-23
人类意識的起源和发展問題在現代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哲学的基本問題是意識对存在的关系問題,它如何解决,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界綫。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貭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是物貭长期发展的結果,是派生的。因此,研究人类意識的起源和发展,对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人类意識的起源和发展問題,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論,它涉及到广泛的科学领域,只有在馬克思主义指导下,心理学联合人类学、考古学、語言学、历史学以及其它許多学科,进行綜合性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现代科学对于这个問題已经积累了相当重要的資料和科学論据。  相似文献   

6.
张增慧 《心理学报》1962,7(1):53-58
一、前言 几年来临床工作的实践使我們认識到記忆障碍給神經衰弱患者带来莫大的痛苦,因而确定患者記忆障碍的类型和程度并为解除其痛苦給以必要的帮助,以及从实践中发展記忆的理論都是急待解决的問題。 法国Ribot曾对神經衰弱患者的記忆問題进行过研究。苏联心理学家們一向着重研究健康人有意識記的形成、意义識記的发展以及詞和直观形象在記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等問題。如陈千科对健康人进行的无意識記与有意識記的实驗研究。結果表  相似文献   

7.
对未来的科学預見的可能性問題,是一个具有直接实踐意义的哲学問題和社会学問题。如果对未来的科学預見是可能的,那就意味着人們达到預定的目的和期待的結果的自觉活动是可能的。与此相反,如果未来是不可預测的,那就意味着有目的的活动是不可能的,活动所产生的后果不会符合于原先提出的任务。由此显然可見,要解决科学預見的可能性問題,我們必須求助于人們的現实社会实踐。这种实踐是否帶有自觉的、合  相似文献   

8.
問題学生解答应用題的思維过程受制約于題目的結构。雅魯楚克曾指出:“学生解題依課題的复杂程度和課題的数学結构、依学生的准备性为轉移而出現不同程度的解題过程。所以分析課題的結构特点,是了解学生解題的整个思維过程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9.
今年初,有些回民写信给伊协,要求解答關于回汉通婚的問題。本刊今年第二期刊出馬力克写的“關于回汉通婚問題及其他”一文后,先后又收到不少有關这一問题的来信和来稿,其中有的是闡述自己的意见;有的则是当事人要求我們协助解決婚姻問题。这说明:回汉通婚問題是個实际存在的問题,讀者对这個問题的看法很不一致,究应如何处理才算适当,这需要作进一步討論。为此,我們先刊出沙瑞祥等同志的来稿七篇,作为一個開端。同時,为便于展開討論,特将来件中反映的情况和疑問歸納为以下几個問题,印: ①从历史上看,回汉通婚的情况是怎样的?今天我們应該怎样正確看待这個問題? ②回汉民之間戀爱、結婚应不应加以干涉?能不能用命令禁止? ③回汉民通婚是否必须經过阿洪同意?是不是要由阿洪主持結婚儀式? ④对已經結婚的回汉民应該采取什么态度? 希望大家踊躍发表意見。除上述四個問題以外,有關回汉通婚問題的其他方面的意见,也非常欢迎。  相似文献   

10.
从最近“中国穆斯林”所展开的“关于回汉通婚問題”的討論內容看来,国內广大的回民对这一問題的认識,还存在着重大的分岐。我是一个普通的回民,愿意提出我个人的看法。回汉通婚問題,是一个关系重大的問題。这个問题解决妥善与否,不仅关系着回民青年男女的生活、前途,同时也影响到民族团結和祖国社会主义建設。因此我认为目前对这一問題展开討論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12.
13.
以Br?觟der的“五线索二择一”任务为研究范式,探讨线索效度间隔对“采纳最佳”启发式的影响。结果发现:当线索效度间隔为0.04时,被试采用“采纳最佳”启发式的次数处于随机水平,随着线索效度间隔的增大,被试采用“采纳最佳”启发式的次数明显高于随机水平;对立线索信息不同,线索效度间隔对“采纳最佳”启发式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14.
对“物体内注意转移”优势效应之机制的进一步检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博世敏  陈霖 《心理学报》1999,32(2):142-147
针对“选择性注意基于空间还是基于物体”的问题,从Egly等与Vecera等的争论出发,考察“物体内注意转移”的优势效应是否与空间因素有关,首先,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观察到:与提示无效时相比,空间提示有效时被试对目标的反应较快,这提示基于空间的注意成分的存在;通过改变两个背景物体的形状和颜色,减弱两者之间的知觉组织之后,还发现“物体内注意转移”的优势效应与空莘距离无关,后一结果为基于物体的选择性注意  相似文献   

15.
16.
Philip Clayton 《Zygon》1993,28(3):361-369
Abstract. The present article continues an earlier critique of Robbins's and Rorty's neopragmatism. Their skepticism about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correspondence and about the criteria for truth are both unjustified, and their own assertion of meaning as usefulness either presupposes a prior notion of linguistic reference or fails to qualify as a sufficient criterion for knowledge. The difficulties with neopragmatism have implications for two other areas of the religion/science discussion, postmodernism and empirical Theology. Postmodernism shares neopragmatism's mistakes regarding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nd can be rejected without endangering one's empiricism, humanism, or naturalism. By contrast, the strengths of empirical Theology, and of religious empiricism in general, can be preserved without Robbins's proposed ban on metaphysics.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The paper begins as a response to Tom Rockmore's thesis that contemporary pragmatism is a healthy “confusion” of disparate views. While Rockmore sees the need of some of today's pragmatists to provide a motivation for what he calls “epistemic optimism,” I contend that the crucial question of pragmatism, the problem of pragmatism, is the ontological status of pragmatic meaning. Thus rather than a mere “epistemic optimism,” I call upon pragmatists to assert a fallible yet unabashedly metaphysical optimism. The argument supporting this claim is made in the context of Peirce's “The Architecture of Theories.” In “The Architecture of Theories” Peirce opens the door to a pragmatic metaphysic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committing the error of subordinating truths and reality to “the long run of inquiry.” Rockmore suggest that the solution may lie in a return to Kant's notion of the “powers of the mind.” However, it is my contention that a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cannot be found within Kant at all. I shall argue here that until contemporary pragmatism decisively extracts itself from the Kantian paradigm, the pragmatic philosophic value of pragmatic meaning will always be qualified, conditional and ontologically subordinated, having the same effect upon the standing of pragmatism as a philosophy as well. Moreover, I shall endeavor to show that when the Kantian paradigm is finally abandoned, pragmatism's classic difficulties with realism and what Peircc called “the long run” of scientific inquiry can also be resolved. Kantian “powers of the mind” and constructivist “epistemological optimism” would then be transformed into what I shall call unrestricted pragmatism. On the other hand if the Kantian impediment is not overcome, these difficulties will continue to form the basis of a more sceptical and traditionally restricted pragmatism, one which lacks the confidence desired by both Rockmore and mysel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