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有一位中学教师来信问道:“‘突然’和‘忽然”意义很相似,为什么说前者是形容词,后者是副词呢?”他还举了下面两个例句: a.他突然从山上摔下来了。b.我忽然想起一件事。说是这两个词不仅意义相近,而且用法也相同——都在句中作状语。我觉得他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因此试着来作一个解答。  相似文献   

2.
问答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样我们就回到下面这个论点上来,即解释现象本身也包含谈话的原义和问答的结构。使留传下来的本文成为解释的对象就意味着它向解释者提出问题。所以解释总是涉及一种本文对解释者提出问题的关系。理解本文也就是理解这个问题。但是正如我们所表明的,这件事要靠取得解释学视野才能实现。我们现在就把它看作是在其中确定本文意义的问题视野。所以一个寻求理解的人必然要问什么是话语背后的东西。他必须把它理解为对于一个问题的回  相似文献   

3.
水的硬度是多少?很多人会说:“水有什么硬度?即使有也是很微小的。”的确,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水确实没有多大硬度,柔弱得让人难以联想到“坚硬”这个词,但是如果是没有丝毫杂质的纯水呢?  相似文献   

4.
水的硬度是多少?很多人会说:“水有什么硬度?即使有也是很微小的。”的确,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水确实没有多大硬度,柔弱得让人难以联想到“坚硬”这个词,但是如果是没有丝毫杂质的纯水呢?  相似文献   

5.
以往哲学家讨论艺术本性的时候,首先要问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这个问题之所以讨论不清楚,是由其内在的性质决定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本文展开的过程中会愈加明白。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提问:艺术有什么样的价值结构?如果艺术的价值结构得到了阐明,就可以看看,我们能否根据对象是否有这个完整的价值结构来判定它是不是艺术。一开始就比较明了的是,价值本身不是实体性的存在,而艺术性从根本上也不在于实体性。于是,以价值结构的概念来理解艺术,就可以避免在出发点上把非实体化的东西实体化。我们将要阐明的是:任何东西,如果没有完整的艺…  相似文献   

6.
张效法 《天风》2004,(5):52-53
创 2:24;弗 6:2-3 有一天,一位信徒来问笔者,说现在有些信徒错误理解圣经,以为与妻子连合就可以离开父母,把“离开父母”错解为不供养父母,远离父母。其实圣经是说我们要孝敬父母。但是我们讲不清楚,是否请牧师在讲台上把这件事讲清楚,消除误解,正面引导信徒。鉴于这事有一定的代表性,且属  相似文献   

7.
试谈什么是形而上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提起形而上学,人们自然会想到两点:一是《周易》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这句话;另一便是亚里士多德以及他的metaphysics。我们通常用“形而上学”这个术语来翻译metaphysics。那么,亚里士多德的metaphysics与“形而上者谓之道”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究竟什么是“形而上学”呢?这便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一、存在的本体与“是”、“道”亚里士多德没有直接用过“形而上学”这个词。但是,他主张一种第一哲学,认为“如果除了自然所形成的物质之外再也没有物体的话,自然科学应该是第一科学,但是,如果有一个不动的物体,这门科学应该是首先的,应…  相似文献   

8.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爱他的儿子甚于世上所有的东西。但是这位王子并不快乐,不论国王用什么方式逗他高兴,他还是一天一天地悲伤下去。这个年轻人似乎因此而一天天的枯萎下去,但是他也说不出有什么地方不对,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国王因为这件事变得很绝望,他从世界各地找来最有学问的医生、哲学家、教授到宫里来看王子的病情。这些智者在看过王子后聚集在一起讨论,然后向国王说道:“国王陛下,我们已经做过研究,也彼此讨论,现在我们就告诉你该怎么做,你得找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永远快乐的人,然后用王子的内衣来交换他身上穿的内衣。”第二天,国王…  相似文献   

9.
很多老板喜欢说:“员工是我们最大的资产。”不过大家都很清楚,这句话通常是说说而已,在实际运营中就不是那么回事。很多领导认为,企业为员工支付薪水,员工为企业效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还谈什么激励员工?问题在于,企业雇佣的不是一双手,而是一个人,这个人是否足够积极主动,企业的绩效是很不一样的。激励大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世界”这一术语具有某种日常语言的词性,因此显得很容易理解(正因此我们可以把它本身也称之为“尘世的”).这种特性由此还涉及到例如“世界观“这个词,它的普遍运用曾通入于整个19世纪,一直进入到20世纪.我们几乎无法想象,这两个词并不是自始以来就存在于德语中的.但是,正如“世界观”(我们的知识!)这一术语打着康德的专门术语的烙印,它后来曾名噪一时——却与康德的本意背道而驰;同样,“生活世界”这一时髦用语也应归功于一位哲学家玄妙沉思的思路,这就是E.胡塞尔的思路,更准确地说,要归功于他20年代的后期哲学及这个词在30年代中期的特殊境况.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胡塞尔并没有发明这一词汇.从20世纪头十年起,“生活世界”就一再地被人  相似文献   

11.
人对一件事产生烦恼,其实原因往往不在于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和看法,以及从这些想法当中感觉到的情绪。担心的情绪也是一样,担心背后必然有许多担心的理由,不管是什么理由,其中一定有某些想法不合适(否则也不会产生适应不良的问题),临床上可以由心理学中的认知学派称之为“认知扭曲”的几个方面,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二分法思考在这样的思考模式下,事情只有“好与坏”、“有与无”或“对与错”两极,不能接受中间的灰色地带。例如:“我心跳得这么快,一定是又要发作了。”“我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完,就是一个失败的人。”这种想…  相似文献   

12.
“理解”这两个字在我们时代的特殊重要性,也许能从一个口号中看出来:“理解万岁!”但是,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理解,过去,我并不很清楚。 寒假里,我作为首都大学生赴云南前线学习慰问团的成员,在前线度过了二十个终  相似文献   

13.
孔子说:“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讨厌那种人,嘴上不说要做这种事,而实际上又做了这件事,还一定要为做这件事找借口。因为这种人是很虚伪,又很狠毒的。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对“性质”和“属性”分别作了如下定义: 性质: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属性: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1)。在日常生活中,“性质”一词固然有时被用如“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这一意义,例如: “这个问题是个什么性质的问题?”“人性,即人的性质。”两例中的“性质”都如此解。但是,“性质”一词还有一常用义,即统称“个别事物形状、颜色、气味、动作以及其他的较复杂的运动形态”,如苹果具有“红的、圆的、香的”等等性质,而这些性质  相似文献   

15.
政治生态学的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生态学”这个词近年来人们已经不再陌生了,但这并未能显示出它有什么十分明晰和确定的含义。显然它被用来强调政治学或政治与生态学之间的某种联系,尽管导致这种联系的做法很有问题。在此文中我认为,“政治生态学”作为一个名称是很适用于某些实在的关系,包括那些虽然不彻底但已经被理解的政治经济学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也”是现代汉语中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副词,它的一个最常用的意义是表示两事相同声而这个“也”,如果使用得当,往往可以收到啻闻展赅的效果。青的侯,还使表达充满了幽默感。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小时候t乡的哥哥常宽自行车载我外出。他一台上车就以最高速度摔下陡峭的山路。我惊恐极了,曾天都紧闭眼请,不敢作声,唯恐地以后不载我去。二十年后,我们两日美同车驶下那条山跨,我问日冕:“你还记得我们常常范自行率猛冲下去吗?我当时惊慌得很,总是闭着眼请。”“什么?你也是?”哥昌惊得大声说。故事到此景然而止,而从这个似乎没有…  相似文献   

17.
第9届维特根斯坦国际专题讨论会的主题是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或译心智哲学)和心理学哲学。详细地讨论过的问题包括:心身问题、心灵哲学的传统问题和心理学哲学。 1.心身问题什么是心身问题?“心灵”(mind)一词有多种非常不同的用法,这一事实导致了现代讨论中的某种混乱。对这个词,我们至少可以区分出五种不同的用法,因此心身问题至少有五种意义。 (1)我们可以象笛卡儿使用“mens”一词那样使用“心灵”一词,让它指称具有心理属性的东西,亦即指称那种能思想,能感知,能相信和能欲求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是用“心灵”这个词意指“人”这个词所意指的东西,因而该词表示的就是你和我这样一些实  相似文献   

18.
正在江南,无论什么季节,我们都要不厌其烦地出演“和雨不期而遇”这个片段。有时候,一件雨事还未晾干,另一件事就又要被雨淋了。以至于,生活舞台的背景上,永远弥漫着这挥之不去的烟雨。想说的,是那个时期里,一件被雨打扰的往事。初恋吗?应该不是,因为花的心,一直藏在蕊里,自始至终都未曾抛头露面过。彼时的我们,只是非常内敛的,做着一种貌合神离的朋友。那天,我和他相约着,去操场散步。至于谁先提议的,我记不清了。总之,那是我第一次无所事事地和一个男生走在一起,感觉很怪异,也有点儿美妙。两  相似文献   

19.
结构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构概念“结构”一词的意义是什么?它的内容是什么?1959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在巴黎举行讨论会,使这个术语精确划一,以便把它纳入社会科学术语辞典;1962年出版了《结构一词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意义和用法》一书,这本书是由一些关于各个知识领域的单篇文章组成的。这部书之所以需要,是因为“结构”这一概念特别是在社会科学中,有多少作者就这一题目写文章,它就有多少种意义。拉丁字“Structura”是从动词“Struere”(构成)来的,本夹是指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方法。后来这个词的意义显著地扩大了,它被看成和“形式”、“系  相似文献   

20.
对于从康德到雅斯贝尔斯的哲学发展的考察,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雅斯贝尔斯是以康德作为他的出发点。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在概念上和作法上都是康德式的”,——如果我们回想一下那些保证我们作出这样论断的根据时,那末,上述结论就更为清楚了。但是,这里发生一个困难。雅斯贝尔斯是以康德作为他的出发点,这样说是有一个前提的,而这个前提是需要进一步论证的。对这个前提很自然地提出的解答就是:当康德说休谟曾把他从武断的迷梦中唤醒。“我坦白承认,正是大卫,休谟的提示这件事,在许多年以前第一次打断了我的武断的迷梦,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