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64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大学生羞怯量表、SCL-90、同伴侵害量表的施测,以考察偏执、同伴侵害在羞怯与敌对的关系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个体的羞怯程度可以显著正向预测敌对倾向;(2)偏执、同伴侵害在羞怯与敌对的关系中起多重中介作用;(3)羞怯也可以通过同伴侵害对偏执思维的影响预测敌对倾向。  相似文献   

2.
羞怯是指社交情境中的不舒服和/或者抑制,会妨碍个体对人际目标或职业目标的追求;表现为过分地自我关注、全神贯注于个人的想法,以及某些情绪和生理的反应.近几年,从行为遗传学的角度探讨羞怯的成因成为该领域研究的前沿与热点.早期的双生子研究与分子遗传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羞怯与遗传密切相关;5-HTTLPR短型基因与羞怯的关系尤为密切;羞怯可能是多种基因以及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李亮  李红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5):1038-1049
羞怯指个体在社交情境下的抑制, 是个体参与社交的阻碍。近年来, 关于羞怯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增多, 学者基于元认知模型、社会适应模型、侧化脑-体情绪模型等理论, 探讨了大脑结构和功能以及几种与感知觉和注意相关的ERP成分与羞怯的关系。但当前关于羞怯认知神经科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上述提出羞怯的心理发展模型; 未来应从人格和情绪双角度研究羞怯, 并在开发研究范式的基础上, 加大羞怯认知神经机制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韩磊  马娟  焦亭  高峰强  郭永玉  王鹏 《心理学报》2010,42(2):271-278
羞怯与社会认知密切相关,而面孔识别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认知功能。目前关于羞怯的电生理学研究大多关注表情的效价效应和面孔的新旧效应对羞怯个体面孔加工的影响,却忽视了羞怯个体在基本的面孔识别能力——面孔-物体识别中可能存在的认知神经差异。因此,本研究采用ERP技术,使用GO/Nogo范式的面孔-物体识别任务,对17名羞怯大学生和17名非羞怯大学生在面孔结构编码中的N170成分进行考察,以期发现不同羞怯水平大学生在早期面孔加工中的认知神经差异。本研究发现,非羞怯大学生对面孔结构具有加工优势,识别面孔时,非羞怯大学生的N170波幅显著大于羞怯大学生的N170波幅,识别物体时则不存在组间差异;N170是面孔识别的特异性成分,面孔诱发的N170波幅显著大于物体诱发的N170波幅;识别面孔时,N170表现出大脑右半球的加工优势。  相似文献   

5.
化身是虚拟世界中的一种重要的自我呈现方式,化身特点会在有意无意间影响用户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即普罗透斯效应(Proteus effect)。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采纳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虚拟情境模拟",对普罗透斯效应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不仅系统考察了虚拟社交情境中化身的效应,而且着重考察了社交情境这一情境因素与羞怯这一人格因素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最终表明:(1)普罗透斯效应受到情境因素(社交情境)和个体变量(羞怯水平)的影响。(2)社交情境调节了化身的效应,进入社交情境中化身主效应显著,而在维持社交情境中主效应不显著。(3)在维持社交情境中,普罗透斯效应受羞怯水平的调节。低羞怯个体的社交表现水平比高羞怯个体更易受化身影响。(4)高低羞怯个体之间的差异产生于认知层面。  相似文献   

6.
<正>羞怯是童年和青春期一个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也是一种重要的人格特质,其主要特征是过度谨慎、不安和较强的自我意识,且常常伴随着行为抑制。羞怯对个体社会认知和人际方面的表现具有普遍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童年和青春期的羞怯与更大的内化问题(例如,抑郁、孤独)和同伴关系的困难(例如,同伴拒绝、同伴受害)有关。此外,还有证据表明儿童时期的羞怯预示着青春期和成年期的适应结果。有鉴于此,研究人员对羞怯的起源以及其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社交网站使用能带来社会资本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交网站旨在维系和发展个体的人际关系网络,而社会资本是个体人际关系中潜在的、可获得的益处或资源,因此社交网站使用和社会资本存在密切关系。然而,有关一般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与社会资本关系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针对不同类型使用行为的研究发现,特定类型的社交网站使用行为对特定类型社会资本有积极影响。社交网站中自我表露行为是获取社会资本的一种必要的途径,关系维持行为、资源动员请求行为、隐私保护行为等均是个体获取社会资本的有效行为策略。最后,就社会资本定义、线上线下社会资本存在覆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以往研究表明,个体的自我分化程度会对其经验回避水平产生作用,但鲜有研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机制进行探索。本研究探讨了自我分化与大学生经验回避的关系,并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重点考察羞怯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选取南京市9所高校一至四年级共970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对自我分化,经验回避以及羞怯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自我分化与经验回避以及羞怯显著负相关,羞怯与经验回避呈显著正相关;(2)自我分化不仅能直接预测大学生的经验回避,还能通过羞怯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经验回避;(3)羞怯的中介作用受到性别的调节,大学生自我分化对羞怯和经验回避的作用在男生和女生样本中均达到显著水平,相对于女生,该效应对男生的作用更加突出。但在大学生羞怯对经验回避的作用方面则表现出与之相反的模式,与男生相比,女生羞怯对经验回避的作用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随着移动智能设备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移动社交媒介已日益成为人们网络活动和人际交往的新平台。为考察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网络自我表露、网络社会支持和友谊质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473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会对网络自我表露和网络社会支持产生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网络自我表露会对网络社会支持产生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网络社会支持会对友谊质量产生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2)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对友谊质量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还可以通过网络自我表露和网络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对友谊质量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初中生羞怯、疏离感、班级心理环境和手机依赖的关系,采用羞怯量表、青少年疏离感量表、班级心理环境量表和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对山东省两所学校的1077名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羞怯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手机依赖;(2)疏离感在初中生羞怯与手机依赖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班级心理环境对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起调节作用,高班级心理环境会缓解疏离感对手机依赖的影响,但在极高疏离感水平下,高班级心理环境反而会加剧个体的手机依赖水平。研究有助于了解羞怯对手机依赖的复杂影响机制,对预防以及减少初中生手机依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初中生羞怯、疏离感、班级心理环境和手机依赖的关系,采用羞怯量表、青少年疏离感量表、班级心理环境量表和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对山东省两所学校的1077名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羞怯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手机依赖;(2)疏离感在初中生羞怯与手机依赖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班级心理环境对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起调节作用,高班级心理环境会缓解疏离感对手机依赖的影响,但在极高疏离感水平下,高班级心理环境反而会加剧个体的手机依赖水平。研究有助于了解羞怯对手机依赖的复杂影响机制,对预防以及减少初中生手机依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点探测研究范式,通过三个实验研究探讨惩罚预期对羞怯个体注意偏向的影响。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羞怯个体在惩罚预期条件下对消极情绪面孔存在注意偏向。(2)在短时间进程下,惩罚频率的改变没有影响羞怯个体的注意偏向。在长时间进程下,高惩罚频率更容易使羞怯个体逃避消极情绪面孔图片。(3)惩罚预期大更容易使羞怯个体有回避消极情绪面孔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与现实自我相对,网络自我是个体在网络世界中的自我。在网络生活日益普及的今天,探讨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自我身份、外形及人格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得知网络自我在一定程度上是现实自我的虚拟投射,但对于一些容易受到社会评价的特征,个体会对网络自我进行适度的理想化。同时,网络平台属性以及用户个人特征都会影响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关系。未来研究可以结合不同平台与场景、多种研究方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初中生生活事件、即时通讯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个体使用互联网对其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同时互联网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互联网服务对使用者的影响是不同的。该研究采用问卷法抽取北京市两所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目的是考察初中生生活事件、即时通讯服务使用偏好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生活事件带来的主观压力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孤独感;即时通讯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孤独感;客观压力不能够预测孤独感,但是它可以通过即时通讯间接地影响个体的孤独感水平。从结果中可以看到互联网的使用对个体的发展不全是消极的,即时通讯服务的使用能够缓解生活事件对个体产生的消极影响,对个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认为网络成瘾主要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目前,网络成瘾现象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研究表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容易出现紧张、焦虑、自卑、抑郁等负性情绪,并且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已经受到严重的影响。家庭关怀、学校教育、社会治理、积极的心理干预及药物治疗等是帮助青少年克服网络成瘾的有效教育策略,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必须联合起来,共同应对网络成瘾问题对青少年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与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柳铭心  雷雳 《应用心理学》2005,11(3):247-253
互联网上的信息服务为青少年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如何使青少年健康地进行网上冲浪,使他们在冲浪的过程中增强自律意识,就需要我们深入地了解互联网信息服务在哪些方面能够满足青少年的需要。该研究通过对339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青少年的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互联网信息服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开放性、客观社会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对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使用偏好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2)宜人性和外向性通过社会支持的三个方面间接地对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使用偏好产生影响。(3)客观社会支持会影响主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水平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自然体验是指个体通过各种感官感知自然或与源于自然界的刺激互动。学者通常使用问卷测量法、自然指标法或实验操纵法来量化操纵人们的自然体验,发现接触自然可以在心理、生理和行为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且这些积极效应会受到物理环境、个体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未来应突破“城市——自然”二元对立思想并加强积极效应的纵深研究;拓展研究群体;促进相关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8.
自我伤害行为是一种复杂且危险的心理病理行为,它会给个体的身心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自伤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且在青少年中发生率最高。随着互联网的普遍使用,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到青少年的自伤网络展示行为。研究显示,许多自伤青少年会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自伤行为;个体一般是在多种动机的作用下对自己的自伤行为或经历进行展示;这些展示的内容既可能会让更多的人模仿或强化自伤,也可能会为自伤者提供社会支持,有助于他们减少自伤行为。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与互联网娱乐服务使用偏好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互联网进行娱乐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时尚,如何使成长中的青少年不在这个虚拟的娱乐世界中“玩物丧志”,需要我们充分地了解使用互联网娱乐服务过程中的基本现象,有的放矢地对青少年的网上行为进行疏导.该研究通过对339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青少年的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互联网娱乐服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客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对互联网娱乐服务的使用偏好有着直接的正向作用;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对互联网娱乐服务的使用偏好有着直接的负向作用;(2)宜人性、外向性均可以通过客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间接地影响互联网娱乐服务的使用偏好;(3)客观社会支持会影响主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水平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考察羞怯对同伴侵害的影响及潜在机制。1036名青少年(52%是男孩; M = 12.97 岁, SD = .76)完成了自评问卷。结果发现:(1)羞怯显著地正向预测青少年的同伴侵害;(2)自我建构调节了这一关系,依存型自我建构对羞怯个体的同伴问题具有保护作用,而独立型自我建构具有破坏作用;(3)性别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这些发现强调了在羞怯的适应功能研究中考虑文化的个人层面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