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称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确也表现出东西方的区别。对于中国的称谓说来,有三个特色最为显著。一是自谦自抑。我曾听到一位老学者幽默地说:“五四以前,‘我’字不能随便说,如果谁开口总是‘我’怎样怎样,那就显得有些狂傲。”子女对双亲自称为“不肖”或“不孝”,学生对老师称“不才”、“不学”,下级对上级称“仆”、称“牛马走”。总之,尽量降低自身的地位和价值。这种习惯还有许多表现,如称自己家为敝舍、寒舍、茅舍,称自己的孩子为“犬子”,称自己的妻子为“糟糠”,如此等等,都表现出自我贬抑的文化心态,与西方称谓中的自我意识形成很大反差。  相似文献   

2.
一个叫乔托的孩子放羊时喜欢用石头在地上作画,一位老画家发现了他,告诉他说:“不要放羊了,跟我学画好了。”在画家的指导下,乔托成长为“欧洲绘画之父”。  相似文献   

3.
名人避客     
名人也有名人的烦恼。频繁的来访和社交活动常常影响他们在事业上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名人想出了种种避客之法。躲避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喜欢独自一人躲到荒岛或松林中写诗。隐居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为了躲开“不速之客”的干扰,长期过着隐居生活,他的住处之一叫“退隐庐”。  相似文献   

4.
名人—凡人     
以前总是觉得名人就是名人,不仅相貌堂堂,而且气宇不凡,君不见电视、电影中的名人就是活灵活现神采奕奕;凡人就是凡人,即使相貌生得再好,也是少了气质形象,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现实生活中的凡人走在大街上谁也不认识谁。 一个偶然的机会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念头,自己也随之变得有信心起来。 那是某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某著名主持人来我们这一知名乐园搞签名售书,时间从下午1:30开始,可是离签名售书还差半个小时,台前就挤满了人,还有许多人跑到了二楼、三楼、四楼去观看,人们都想亲眼目睹名人的风采,我也如众多人一样,也想看看…  相似文献   

5.
邢莉 《中国道教》2000,(5):47-48
东方朔谓谁 ?东方朔系西汉武帝时侍臣 ,好诙谐 ,因汉武帝“洞心于道教”、“穷神仙之事” ,常向东方朔求仙问道 ,东方朔也故作惊人之语 ,故《汉书》曰 :“其事浮浅 ,行于众庶 ,童儿牧竖莫不炫耀 ,而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著之朔。”所以民间不少神话、故事皆以东方朔为主角。《论衡》即称其为道人 ,终于被封为神仙。郭宪曾写过《东方朔传》。历史上虽实有东方朔其人 ,但是与《东方朔传》大相径庭。在这篇传记故事里东方朔已脱去了凡人肉身 ,成为地道的超凡脱俗的仙人。他幼时就记忆超群 ,熟谙秘谶 :“年三岁 ,天下秘识 ,一览暗诵于口 ,恒…  相似文献   

6.
危险的游戏     
20世纪80年代,提起第三者,人们会咬牙切齿地冠以“可耻的”帽子,对那些劳苦功高的妻子和无辜的孩子充满了同情。到了21世纪,对这个问题大家又有了新的看法:感情是个奇怪的东西,往往在不该发生的时候降临,如何理智地处理它才是问题的关键。我年轻不懂事的时候也有过一次婚外恋的经历,在温馨中开始,尴尬里结束。今日说出来与大家  相似文献   

7.
幽默与笑话     
王小二借球老李听到敲门声,忙对妻子说:“准是对门的王小二借东西来了”妻子说:“你不想借,就找个借口嘛!”果然是王小二。他问:“请问你今天下午摩托车用吗/’“真抱歉,下午我要和妻子上街一趟、”老李答道“那么。你们一定没时间打高尔夫球了,能借我球吗/’醉...  相似文献   

8.
四二一忧思     
记得一报刊称:拜倒在孩子脚下的父母称孩子是“小皇帝”。中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已有几千万独生子女出生。“小皇帝”就是指这一代孩子。 “小皇帝”,确切地说,就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及父母用全部精力供养起来的、几乎无一例外地患上了“四二一”综合症的孩子——独生子女们。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会家家  相似文献   

9.
主张有所谓“扩充三段论”的人说, 凡人都能制造生产工具, 猿不是人, 所以,猿不能制造生产工具。是有效的“扩充三段论”,其理由无非是:一、大前提是区别命题;二、大项在大前提中周延。这两条理由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凡人都能制造生产工具”的形式是“所有M是P”,而不是“只有M才是P(即:凡P是M)”。也不是“所有M是所有P(即:凡M是P并且凡P是M)”。“所有M是P”的谓项不周延是绝无例外的。  相似文献   

10.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穷汉的妻子只有一条裙子,已经穿了很多年,又旧又破。于是她经常补裙子,补丁缀着补丁,原来的样子早看不出来了。一天,穷汉收工回家,见妻子正哭着,便问她哭什么。妻子指着裙子说:“你看,又破了几个洞啦,家里再没有东西可补,叫我怎么见人呀!”第二天,穷汉将挣来的全部工钱,拿去买了一条新裙子回来。妻子接过裙子高兴极了。这天晚上,穷汉叫妻子早点儿睡,可她就是不肯。没办法,他只好独个睡下。谁知一觉醒来,见妻子把新裙子剪成碎块儿,正在缝补旧裙子上的破洞。便气得大叫起来。没想到妻子却笑着对他说:“…  相似文献   

11.
看开了     
朋友开了一家茶社,取名“天开了”。 只听人说过孩子聪明,可以预知未来,叫“开天目”。那么,“天开了”作何解释?  相似文献   

12.
我曾读过这样一篇报道:1987年1月,2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你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你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出人意料地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学者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注意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个故事给笔者深刻的启示: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好习惯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3.
许晓 《中国道教》2018,(5):72-76
2014年,我在新浪微博看见这段话:“这孩子刚来山上时晚上,营、不睡觉,后来渐渐改善了。老修行说她那边是坤道院,过几天这个孩子就要送到武夷山桃源洞去了,看得出来老人家很舍不得这孩子。我问过老修行,这些孩子姓什么。答曰:不跟我姓。女的都姓朱,跟当地民间信仰的一位朱仙姑姓,男的都姓李,跟老君爷姓。没有一个姓陈。”  相似文献   

14.
余红珠 《天风》2006,(16):10-12
上帝又对亚伯拉罕说:“你的妻子撒莱,不可再叫撒莱,她的名要叫撒拉。我必赐福给她,也要使你从她得一个儿子。我要赐福给她,她也要作多国之母;必有百姓的君王从她而出。”亚伯拉罕就俯伏在地喜笑,,心里诡“一百岁的人还能得孩子吗?撒拉已经九十岁了,还能生养吗?”(创17:15-17)  相似文献   

15.
陈丰盛 《天风》2016,(9):22-23
记得十多年前刚结婚的时候,我们俩都二十五六岁。亲戚朋友在恭喜的同时,都不忘附带一句:“好啊!明年就可以生个孩子啦!”不过,因为要继续学业,我们打算暂缓要孩子。第二年,妻子回母校深造,弟兄姊妹讨论说:“可以先生个孩子,给你妈妈带啊!”我则认为孩子要自己带,也就没有考虑。第三年,妻子还在学校,  相似文献   

16.
名人与自勉联解玉泉古今中外名人都有自勉联,他们一般把它用条幅形式挂在客厅里,日日观看,细心体会,用以自勉,鞭策自己的言行。我们后人的自勉联就愈来愈少,因此不妨学学我们的前辈。周恩来青年时代撰写过一首自勉联:“与有肝胆的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在长期...  相似文献   

17.
有关专家曾询问过一群经常同马打交道的农村孩子:“你们为什么喜欢马?”调查结果表明,孩子们感到马是那样健壮、懂事,自己对马负有责任。这些5~11岁的孩子本身似乎还需要大人帮助和照料,但是养丁马后,就变得比较成熟。专家们还调查过500余名少年,其中97%的孩子表达了自己对家养动物所具有的特殊的爱。他们称这些动物是“最好的朋友”,自己是它们“唯一的庇护者”等。 对成人来说,特别是对那些独身者,家养动物会  相似文献   

18.
翻开字典或词典,“老”字有其丰富的含义:年岁大,时间长;经历多,有经验;过时的,陈旧的……用“老”字可以组成许多美好的词语,如老实、老成、老练、老马识途、老当益壮、老骥伏枥等等。  相似文献   

19.
适中方为美     
上帝问三个凡人;“你们来到人世间是为了什么呢?”第一个回答:“我来这个世界是为了享受生活。”第二个回答:“我来这个世界是为了承受痛苦。”第三个答道:“我既要承担生活给我的磨难,又要享受生活赐予我的幸福。”上帝于是给前两人打了50分,给第三个100分。为什么呢?因为前两人的思维各执一端,认识偏颇。而第三个巧妙地将两者融合,运用适中的思维方式获得了正确的认识。当两个对立的观点相峙的时候,“适中”就是使两者“统一”起来、用公式表述:正确认识=既要A,又要B。有一位老作家,少年时就学私塾。有一天,乡里来了个戏…  相似文献   

20.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知其数的名人志士留下了他们探索人生的思想浪花。一句精辟的格言,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启迪,铭刻在心,终生难忘。高尔基曾经讲过:“我在谚语中,——换句话说,我在警句的思维中,学会了很多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