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践     
信仰的实践把单纯的“头脑知识”转化为“心灵的事情”,即整个人的事情。这正是信仰所表示的根本意思。在信里,上帝是真真正正地和我们同在。在祷告中所思索的“上帝”,成了活生生的,可以面对的实在。当我们注意“知道”和“实践”之间的区别时,祷告在整个信仰生活中的地位就变得非常显著了。比如说,知道创造和整个被造世界是上帝的礼物,与把这个知识实践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并且以  相似文献   

2.
信的意义     
沈承恩 《天风》2003,(12):6-8
信是重要的,但我们也不能把信强调过分。后,马丁路得改教,提出“因信称义“的道理来调上帝的恩典。这一个强调十分重要,因为上帝法就有功劳、有了功劳,上帝就要称他为义。 因为保罗说:“我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弗2:8)所以“因信称义”不是我们信仰的全部,我们不能强调信而把上帝的恩撇在脑后抨击天主教,“因信称义”就成了新旧两教的分水岭。近年天主教与新教的信义宗在“因信称义”的问题上达成了协议。协议书十分强调的恩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人的信。如果我们强调信过了度,我们就会蹈犹太人的覆辙。犹太人认为人可以靠行津法称义,因为行了津现在我们如果撇下上帝的恩不说,过分强调因信称义,就会把人的信变成一种功劳,在上帝面前换取称义。这是极端错误的。  相似文献   

3.
每个人在处世为人上都会有缺点和错误 ,而忏悔正是可以纠正缺点和错误的良药。通过忏悔 ,才能扫除心中的尘埃的“我” ,而得到一个清静的“我” ,故“忏悔”对于不信仰和已开始信仰的人都非常重要。在漫漫人生路上 ,面对复杂多变的人间生活 ,错误是难免的。古人云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既然圣贤也有他们的过错 ,更何况芸芸众生呢 ?故而 ,学会忏悔 ,不但能够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品格 ,而且也能使良知闪耀与人格升华 ,还能使人内心获得安宁 ,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忏悔与不忏悔固然是个人的自由 ,但是 ,作为一个宗教徒 ,我们应该忏悔 …  相似文献   

4.
基督徒的信仰与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会内部,我们有时会听到这样的议论:“信主的和不信主的不相干”,“基督徒和其他人不相配,不能同负一轭”……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进一步提问:“基督徒可以跟不信教的人结合吗?”再推而广之,我们又会问:“基督徒能否跟不信主的人交朋友?或者说,能不能跟不信主的人交往?”我们认为,每个基督徒都是人类社会群体里的一分子,不可能超越社会不与外界交往和接触,不与持不同信仰(或者没有信仰)的人来往,自我封闭、自我隔离。事实上,我们有着广泛的社会人际交往(包括国际友好往来)。中国的基督徒和不信教的广大群众一直长期生活在一起并结下了深厚…  相似文献   

5.
和所有走圣召道路的修女一样,经过教会传统修女会的会规和圣召意识的培育,我走过了望会、初学和发愿的阶段,于1995年7月,成为了北京教区圣若瑟修女会的一名修女。我出生在云南省会泽县一个世代天主教家庭,我的父辈们以待人接物来实践他们执着的信仰。信仰是他们生活的见证,一个记号。每年春节,我们家的屋舍,都要更换新的“年画”,从门楣到厅堂,全是父亲亲手抄写,用红纸黑字或者金粉字摘录的圣经金句和日常颂念的“天主经”、“圣母经”、“信经”。所以,从小我们五姐妹就能熟记熟背这些劝勉人的词句。我的祖母乐善好施,时常教导我们要“上敬…  相似文献   

6.
痛苦浅说     
“人为什么会受苦?”“痛苦对人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极难解释清楚,因为痛苦本身是解释不通的。对于我们基督徒来说,只有用信德的眼光来看痛苦才能发现它的意义,也只有在信仰的光照下,我们才能阐释痛苦的意义。 人类从一开始就不断地追问“人为什么会受苦?”并一直试图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降生成人的天主子耶稣基督可以说是唯一能够给我们解释清楚这  相似文献   

7.
卢龙光  叶菁华 《天风》2005,(9):24-25
这个专栏过去三期探讨了《尼西亚信经》的第一段落,谈论了我们对天父上帝的信仰。今期开始我们进入了《尼西亚信经》的第二段落,这段落论及我们对主耶稣基督的信仰。相比起其它段落,第二段落篇幅明显最长。这个不难理解,因为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就在于对耶稣基督的信仰;这是我们信仰的独特性。我们基督徒不只是“信上帝”的人,更是“信耶稣”的人,是基督的  相似文献   

8.
如果有人说西方哲学里有一种“基督教哲学” ,那么没人会感到惊讶 ,但是 ,如果说有一种“犹太哲学” ,那么许多人即使不感到惊讶 ,也会觉得很陌生。当《现代犹太哲学》 (傅有德等著 ,人民出版社 ,1 999,1 2 )一书摆在笔者面前时 ,我多少就有这种感觉。犹太民族贡献给西方世界乃至全人类的最伟大财富是以《圣经·旧约》为核心的一神教信仰。作为一种文明看 ,这种一神教信仰与古希腊文明的不同就在于 ,前者强调的是在践行神圣律法这种活生生的信仰实践中去领会上帝存在的真实性 ,去追寻和接受生活与世界的真实意义 ,而后者则要求在思想中 ,在…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基督徒常面对各种 挑战和困惑,特别生活在这环境 中的我们经常会面对天主教的批 评和误解。信仰告诉我们天主教 会是神圣的教会。而别人为什么 这样来评价教会呢?是事实或是 历史的偏见? 我们说:天主教会是圣而公 教会,是说天主教会是救世主耶 稣基督所创立的。圣神是教会的 灵魂和圣化者,教会的圣事能使 人神圣化。但并不是说加入教会  相似文献   

10.
梁亦琨 《天风》2001,(9):12-13
“原来我们在许多事上都有过失;若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雅3:2)。的确,舌头如刀,舌头如火,舌头如舵,它会讲夸大话,也会讲真实的话,它会讲污秽的言语,也会讲圣洁的话语。所以,我们要靠着圣灵来管治舌头,使它能讲造就人的话。讲合宜的话语十分重要。下面我们要看大卫的几次讲话,圣经中为什么说他是个说话合宜的人。 一、在敌人面前讲勇敢的话(撒上17:41-47) 当日在以拉谷的战场上,非利士人歌利亚耀武扬威,向以色列军队骂阵,“你们叫一个人出来,与我战斗!”“他若能与我战斗,将我杀死,我们就作你们的仆人;我若胜了他,将他杀死,你们就作我们仆人,服  相似文献   

11.
理解圣言     
许多教友在给别人解释信仰时,遇到一些抽象的东西,经常这样含糊其词: “你信就行了,具体解释也解释不清楚。”无形中在有信仰和无信仰的人中间树了一道栅栏。如果无信仰的人感觉自身不需要费神费力去逾越,那么一个救灵的机会也就错过了。如何消除栅栏?需要我们明白信仰是可以言说的,而且还是可以说得清楚的。耶稣既然以圣言化身成人,那么  相似文献   

12.
葛大威 《天风》2017,(10):14-15
教会内部究竟有没有“冲突”?当然有,而且还很多。保罗在面对令他爱恨交织的哥林多教会时就曾慨叹:“我们成了一台戏,给世人和天使观看。”(参林前4:9)正所谓“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有人的地方一定有冲突。圣经从头到尾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冲突”,该隐与亚伯、摩西与米利暗、扫罗与大卫……冲突无处不在、程度深浅不一,我们甚至可以说,信仰的过程就是展现与化解冲突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苦难的价值     
张志祥 《天风》2001,(11):18
有许多人经历苦难,也有许多人研究苦难。但当苦难真正临到,人又不知如何面对?若单单去分析其中原因,一个没有上帝的人也许会推脱责任,也许会怨天尤人。接着,便会出现许多功利色彩的想法,比如,“上帝公平吗?”“好人为什么受苦?”……如果我们暂且撇开苦难和消极方面去思考其积极意义,也许能带给我们  相似文献   

14.
孩童时代,常听见父辈们在耳边不厌其烦地嘱咐“刀要石上磨,人要世上闯”、“做人要踏实”等等励志教诲,他们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在困难挫折面前不轻言低头,要敢于面对失败,敢于面对生活,人生要有出息。这些话随着年轮的旋转而越来越深地镶刻在我们心灵深处。今天,  相似文献   

15.
“因为敬畏上主的人,最后将得平安。生命终结时,必蒙祝福。”(德1:13)性急的人应从这句圣言中得到教益。尤其这句圣言中的“最后”两个字,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结合我们的信仰历程,我们会找到焦灼和动摇的症结。我们太希望今天就  相似文献   

16.
刘晓东 《天风》2006,(6):27
信徒是被称为“门徒”、“弟兄”、“圣徒”、“蒙选者”并“那些得救的人”。他成为教会的一分子是凭借着他的信心。他与神的关系是相信。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多余的,一个信徒怎么能不信神呢?这就有了是不是真信的问题。这个信的解释是在神面前完全地降服,是百分之百地信。在信心过  相似文献   

17.
有句谚语说:“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人的思考活动也是这样:问题人人会想,各有巧妙不同。有的人想问题弯过来绕过去,半天也理不出个头绪。有的人却能快刀斩乱麻,很快就把握住问题的脉络和关键。有的人只善于想比较简单的问题,或想自己长时期以来所熟悉的老一套问题;碰到复杂的新问题便束手无策.一筹莫展。有的人则不但思考经常碰到的常规问题能驾轻就熟,应付裕如;在陌生的需要有所突破创新的问题面前也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如此差异,说明了什么?它反映了人们的思考能力、特别是创新思考能力,有着高下强弱之别。我们…  相似文献   

18.
单渭祥 《天风》2023,(2):29-31
<正>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总要彼此包容,彼此饶恕;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西3:13)当冲突来临时,能沉着应对、保持理性,并非易事。面对冲突,不同类型的人会给出不同的反应,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回避型——“我不想面对!”大概是基于“以和为贵”等传统认知,或受到“得过且过”等心理影响,加上我们中国信徒非常认同“教会是家”的观念,许多人觉得教内发生冲突是件“家丑”,耻于见人,于是面对教内冲突,  相似文献   

19.
大致说来,禁忌在基督教信仰中并不是重要的内容。基督教并没有一整套繁琐的从外在约束规范信徒信仰生活的清规戒律。对此《圣经》中有一句话颇有代表性“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我都可行,但无论哪一件,我总不受它的辖制。”荣神益人是信徒言行的总则。在具体行为上个人有作出选择的主动权。因此,所谓的禁忌会因不同教派、不同文化习俗等导致不同着重。 “十诫”在基督教信仰中具有教义和道德的指导性,我们可以先从禁忌的角度来看“十诫”的有关教导。 基督教所信仰的上帝是宇宙独一的主宰。十诫确认上帝的独一性并反对任何上…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14,(8):7-10
俄国有句谚语:“远来的神父能讲经,身边的预言无人信。”向身边人,尤其是家里人见证福音是最难的,因为我们的生活情况天天都暴露在身边人面前,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讲得好,还得行得好。本期讨论的话题是:基督徒如何在家里见证基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