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一魏晋玄学"论语学"的定性及其诠释前提与两汉"论语学"(主要指两汉经学思潮影响下的《论语》注解)相比,作为魏晋南北朝"论语学"(主要特点为重义解新学)的组成部分,玄学"论语学"的解经特色与汉代训诂旧学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焦循是扬州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论语补疏》是其晚年《论语》诠释研究的重要成果。他选择何晏《论语集解》的部分条目逐条诠释,以互文旁通为依据,以纠谬补新为途径,以精实兼具为追求,或训诂文字,或考究名物,或阐发义理,以己意明经为宗旨,时有新意灼见,显示了独特的《论语》诠释特点,为《论语》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论语补疏》从稿本到定本的修订也足见焦循审慎的治学态度与精湛的治学追求。  相似文献   

3.
冯晓斌 《孔子研究》2016,(5):97-103
焦循是扬州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论语补疏》是其晚年《论语》诠释研究的重要成果。他选择何晏《论语集解》的部分条目逐条诠释,以互文旁通为依据,以纠谬补新为途径,以精实兼具为追求,或训诂文字,或考究名物,或阐发义理,以己意明经为宗旨,时有新意灼见,显示了独特的《论语》诠释特点,为《论语》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论语补疏》从稿本到定本的修订也足见焦循审慎的治学态度与精湛的治学追求。  相似文献   

4.
张文 《孔子研究》2011,(4):47-54
郑玄所注《礼记-中庸》和朱子《中庸章句》,无疑是关于《中庸》最为重要的两个诠释文本。二者在文本形态、文字训诂、理论体系、立说旨趣诸方面存在区别和联系。而这些方面,实则隐含《中庸》从礼学文献上升为理学经典文本的内在变化。朱子通过建构文本体系,参酌吸取郑注之训诂,同时消解郑注经学体系和礼学色彩,使得《中庸》从前代经学系统中...  相似文献   

5.
柳宏  张强 《孔子研究》2019,(4):20-29
《论语》体大思精,历代注疏琳琅满目,然因版本、家法、师承、诠释视野、时代发展等因素,导致不同著家对《论语》有关章句之理解存在分歧。《论语·学而》第十二章歧解源于"礼""和"关系认知及"小大由之"之句读。皇侃、邢昺"礼乐相须""乐主和同"与朱熹、刘宝楠"礼体和用""由礼致和"的不同诠释视域,决定了此章的经文大义理解及"小大由之"的句读归属。经典的歧解亦是思想史学术史发展的动力,其驱使历代大儒自强不息,奋力攀登,努力突破时代之局限,超越前贤之先见,不断在新的世界中"重建问题",敞开文本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语》是一部影响广泛的历史文献。《论语》内部的逻辑主线就是"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原编《论语》从编纂形式来说,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主线,因此,《论语》有重新编纂的必要。对《论语》首篇首章应该予以重视并正确诠释。根据《论语》的内在逻辑来看,"学而时习之"之"学",就是指"修己"阶段的"学",即少年时期的"发蒙之学",而不能诠释为"学说"之"学"。《论语》中蕴含着若干现代思维与哲学的萌芽,值得认真发掘。当然《论语》作为历史文献,也表现了孔子思想的若干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朱子对于《尚书》并未有专书论之,但他对这部经典却有着精深的理解,对《尚书》思想的诠释是深刻的。朱子在治《尚书》的过程中,不仅重考证,而且重义理。训诂考证方面,在朱子的《尚书》学中主要是对伪《古文尚书》及《孔传》、《书序》的考证辨伪;在义理阐发方面,朱子提出治《尚书》要"求圣人之心",并强调重在以义理解之,通其所可通,毋强通其所难通。可以说,重义理阐发而又不废章句训诂是朱子对《尚书》经典诠释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整个中国古代经学的文本可分为经书系统和诠释性文献系统两个部分;经书系统形成之后,经学的各种争论就围绕着诠释的部分而展开。诠释文献又可分为传、说、记、章句以及注、疏等数类,其中传是最早出现的诠释文献类别。《论语》在汉初的地位相当于大传,但由于是五经之,六艺  相似文献   

9.
作为泰州学派的传人,罗汝芳在《论语》诠释过程中,在本体论和工夫论两个层面展开了对《论语》经文的重新释读,他以《易》之"生生"释"仁",以《易》之"生生之理"释"学而时习之",以《易》之"复""生"释"克己复礼",将被誉为群经之首的《易经》和以孔子言行为载体的《论语》贯通起来,这在无论是在"论语学史"上还是在思想史上都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杨权 《现代哲学》2002,(4):72-76
由于两汉的章句之学与今文经学的关系甚为密切,而谶纬又主要是今文经学神秘化、庸俗化和政治化的产物,这决定了谶纬说不可避免地会对章句之学产生影响。这个结论,能从两汉章句从膨胀化到减省化的发展轨迹中获得证明——王莽时代“减省章句”的过程,实际上是以谶纬说来改造章句的过程;光武帝时代对章句的重新减省,也是以谶纬为准绳的;至于东汉其他时期对章句的减省,同样不脱谶纬的影响。残存于今的《孝经章句》,则为章句之学的谶纬化提供了一个文本证据。  相似文献   

11.
《哲学动态》2012,(7):26
朱汉民著《玄学与理学的学术思想理路研究》于2012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对玄学与理学的精神境界、人格理想、身心之学、性理之学、经典诠释方法,以及对《论语》、《周易》的义理诠释等方面的分析比  相似文献   

12.
《论语学案》与《论语后案》为浙东学者刘宗周与黄式三研究《论语》的力作。在《论语后案》中,黄式三采用了刘宗周、万斯大、全祖望的学术观点,展现了对浙东学派的继承和反思。比较《论语学案》与《论语后案》,在诠释经义方面,展示了从意义的理解到文本的还原之异趣。在学术思想方面,从《论语学案》的重心演变为《论语后案》之崇礼。在文学气象方面,则由《论语学案》的崇气象嬗变为《论语后案》的重考据。从《论语学案》到《论语后案》,一方面展现了《论语》研究的传承,另一方面则为研究浙东学派思想的变迁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正>本书为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研究成果,分上下两篇。上篇论及两汉"论语学"概要,包括两汉"论语学"的三种类型、两汉《论语》注的诠释种类、汉代经学《论语》注特色总括、汉魏之际儒家《论语》思想的演变、魏晋之际玄学《论语》的兴起、两晋之际玄学《论语》新意等。下篇论及东晋《论语》注综述,包括东晋《论语》注考释、东晋《论语》注的多元化特色;东晋玄、儒《论语》注研究、南朝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50万字本书结合宋代社会政治、文化背景,集中研究宋儒以《论语》、《四书》命名的《论语》诠释著作,通过对《论语》诠释文本具体细致而又全面系统的研究,勾勒了宋代《论语》研究的历史进程,揭示了宋代《论语》诠释的特点和规律,探寻了经学与理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虽然没有专门的《论语》诠释著作,但他在《传习录》及《文录》中对《论语》诠释的方法及内容体现了其鲜明的心学特点。他在诠释的方法方面主张反之于心、向内求理、统合归一、诸经互释,在诠释的内容方面提出以理释礼、以理释知、以乐释学、以良知释无知、以去欲存心释克己。他在诠释的方法及内容上确立了以心解经的新典范,打破了朱子对《论语》乃至《四书》诠释的学术垄断,对明代中后期乃至清代初期的儒学经典诠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黄式三《论语后案》秉承清代浙东学派的学术传统,对经典原义的追本溯源、对历史的人文关怀以及对礼制的终极肯定,使其成为一道别样的学术风景。《论语后案》在清代《论语》诠释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是其对于礼制的回归,使得《论语》诠释重视制度层面的反思,对常州学派《论语》诠释宣扬变法改制有一定影响。《论语后案》为后世社会树立起良好的道德规范,同时也值得当下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吸收借鉴。  相似文献   

17.
作为《诗经》首篇,《周南·关雎》具有明大旨的意义,因而其解释历来为注家重视。《论语》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语对于学者理解《关雎》诗旨具有指导性。《毛诗正义》化用《论语》此语解释诗旨,体现出以礼制美德说诗的倾向,这也是《毛诗》系统叙说诗旨的一贯风格,朱熹突破这一传统,从《论语》“乐而不淫”之语中提炼出不同的诠释原则——说明“性情之正”。本文从经学史的角度梳理并比较《毛诗正义》与朱熹《诗集传》关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解释,进而展现朱熹对毛诗的突破及其《诗》学建构,最后指明这种转变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立兵 《孔子研究》2013,(5):104-109
对唐代经学家颜师古是否参与了《五经正义》的编撰这一问题,学者的看法颇有不同。通过考辨史料,可知颜师古于贞观十二年开始参加了《五经正义》的编撰工作,但在贞观十五年退出。退出原因为:在《五经正义》编撰期间,唐太宗筹划封禅之事,所用礼仪多采纳颜师古《封禅仪注书》的意见,但贞观十五年前往泰山封禅途中遭遇彗星,颜师古从而在政治上失宠;颜师古性格简傲,与编撰集团关系紧张,编撰队伍借机将颜师古排挤出去;颜师古与孔颖达等主撰者的学术观点不同,编撰集团将颜师古对《五经正义》所作的疏解删削至尽,因而后来《五经正义》的撰者中不提颜师古的名字。  相似文献   

19.
对唐代经学家颜师古是否参与了《五经正义》的编撰这一问题,学者的看法颇有不同。通过考辨史料,可知颜师古于贞观十二年开始参加了《五经正义》的编撰工作,但在贞观十五年退出。退出原因为:在《五经正义》编撰期间,唐太宗筹划封禅之事,所用礼仪多采纳颜师古《封禅仪注书》的意见,但贞观十五年前往泰山封禅途中遭遇彗星,颜师古从而在政治上失宠;颜师古性格简傲,与编撰集团关系紧张,编撰队伍借机将颜师古排挤出去;颜师古与孔颖达等主撰者的学术观点不同,编撰集团将颜师古对《五经正义》所作的疏解删削至尽,因而后来《五经正义》的撰者中不提颜师古的名字。  相似文献   

20.
叶适在释读《论语》时,注意扬弃前人思想,注重推陈出新。在诠释《论语》中,他采用了经与史、义理与史实结合的解经方法,提出了事功与德性统一,事功与践行统一的主张。他否定了曾子独得从尧到孔子的一脉相承之道而传之的说法,认为曾子把一贯之道简化成了"忠恕之道",仅保留了"止于其身"之道,因此他不是独得孔子之传而又传之后人的关键人物。叶适的上述做法,一方面丰富了《论语》学的解经方法,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故无论是在《论语》学史上,还是在当时的学界,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