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字前的"伯"、"仲"、"季"或"子",或存或省,并非不可变通。《论语.雍也》篇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上博楚简《仲弓》显示仲弓向孔子请教的多是临民为政之道。《说苑.修文》说"仲弓通于化术,孔子明于王道,而无以加仲弓之言"。《史记.李斯列传》说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这些皆可间接证明荀子承传了孔子、仲弓一系之外王儒学。在《孟子》书中,提到孔门十哲中的九位,唯独少了仲弓,荀子则极力批判子思和孟子。由此看来,弓荀学派之外王儒学,与思孟学派之内圣儒学相区分,似并非向壁虚造。  相似文献   

2.
上博简《仲弓》与《论语·子路》“仲弓为季氏宰章”所记应该是同一件事,但两者在称渭、篇幅、结构、文字方面却差异很大。从这一现象推测,当年孔门七十子后学有记录孔子言行的风气,他们手中都有或多或少的记录孔子言行的素材,今本《论语》就是从七十子后学的笔录素材之中精选出来的,它是孔子语录的“节本”或“精华本”。而在另一方面,七十子后学又在原始笔录素材基础之上进行扩充和阐发,大小戴《礼记》中记载孔子应对弟子时人的文章以及上博简《仲弓》、《子羔》、《鲁邦大旱》等,就是孔子语录的“繁本”或“扩写本”。  相似文献   

3.
宋立林 《现代哲学》2012,(3):100-107
孔门弟子仲弓是一位久被忽略的大儒,通过对上博竹书《仲弓》的分析,可以更加真切地认识仲弓之儒的政治思想与德刑观念。而这与《荀子》中所推尊的子弓正相符合。仲弓之儒应该是荀子一派的学术渊源所自。通过对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综合考察,孔门弟子仲弓及仲弓之儒的思想特征及学术史地位逐渐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4.
《论语·子路》记载孔子回答仲弓问政时提出的"先有司"主张,也见于上博简《仲弓》《颜渊问于孔子》篇。三种文献所记内容相近,可以对读,但学者对"先有司"所指仍有不同看法。受清华简《系年》篇"先建"读为"选建"的启发,将"先有司"释为"选有司",不仅能够贯通文献,也使得文义更加顺畅。"选有司"是孔子针对时弊提出的,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上博简《仲弓》疏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三册《仲弓》,是一篇久佚的先秦儒家文献,它对于我们认识孔子的政治理论和了解《论语》成书的一些情况,都有比较重要的价值。本文对于《仲弓》篇的28支简的简序进行了重新编排,并且分段进行了疏证研究,探讨了孔子政治思想中的若干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论语·八佾》第二十一章:"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日使人战栗。"'此章文字今、古文《论语》有作"问主"、"问社"的分歧。清人臧琳曰:"《古论语》哀公问社於宰我,《鲁论语》哀公问主放宰我。"①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曰:"问?..  相似文献   

7.
正孔门弟子禀性各有差异,特长各有不同,成就各有分别。其大抵可区分为四大类,即所谓"孔门四科"。四科中各有其标志性人物,如"德行"以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为代表;"言语"以宰我、子贡为典型;"政事"以冉有、子路为首选;"文学"以子游、子夏为楷模。不过从"德行"居于"四科"之首的排序来看,"以德为先"、道德  相似文献   

8.
<正>一、中国古代著名的盐业生产基地齐地是一个变化的、不断扩展的概念。西周至春秋早期,齐国的地域范围尚不大。齐襄公五年(前693年)"齐师迁纪郱、鄑、郚"(《春秋·庄公元年》)和齐襄公八年(前690年)逼迫"纪侯大去其国"(《春秋·庄公四年》)后,纪国的北部沿海地区成为齐国领土。据《国语·齐语》,齐桓公时齐"地南至于陶(岱)阴,西至于济,北至于河,东至于纪酅"。齐灵公十五年(前567年)齐灭莱后,整个  相似文献   

9.
<正> 关于《论语·公冶长》中的“宰予昼寝”一语,历来的注家们多释为“宰予白天睡觉”,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解释。笔者对二千多年来有关“宰予昼寝”的注释粗粗作了一番梳理,到目前为止,共搜集到八种不同的意见: (一)昼寝说,白天睡觉。历来的注家们多持此说,如三国魏何晏等《论语集解》、南宋朱熹《论语集注》等,一直到王力的《古代汉语》教材,这里就不一一赘举了。  相似文献   

10.
温克勤,男,1936年9月生,天津市人。1957年至196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习。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师院(现为首都师大)政教系、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学习通讯》杂志社、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社科院哲学所、伦理学所工作。1996年11月退休。退休前曾任哲学所、伦理学所所长、《道德与文明》常务副主编、主编。社会兼职主要有天津市社联常委、中国伦理学会理事、天津市伦理学会会长等。著有《中国伦理思想史》(合著)、《伦理百科辞典》(合著)、《伦理学简编》(主编)、《中国职业道德概论》(主编)、《管理伦理学》(主编)、《中华五千年美德》丛书(主编)、《中华名人与治国》(主编)、《毛泽东伦理思想的理论与实践》(主编)等,发表论文百余篇。所著《中华五千年美德》丛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道德》论文获中宣部1993年度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项目奖。1991年获天津市"八五"立功奖,1992年十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11.
《大化总归》是《甫苏思》一经的译名,该经由马复初讲述,门人马开科笔录而成。录讫于清朝同治四年。 在述录《甫苏思》之前,马复初已有《四典要会》(信源六箴、礼功精义、幽明释义,正异考述)的刊刻,他数十年有心于此经,是因为此经所谈的原始要终之道,“实真宰之赏罚定于斯,天地之究竟全于  相似文献   

12.
《史记·孔子世家》载:定公九年,“孔子年五十。公山不狃以费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卒不行。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奉,一年,四方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司马迁在这段话里明确肯定了孔子任中都宰的起始时间为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时间为一年,政绩卓著。但据《春秋公羊传》和唐代司马贞等注疏家考证,孔子生于鲁襄公Th十一年(公元前551年)一月庚子。由此推算,至鲁定公九年任中都宰时,孔子应为51岁,而非《史记》所说的50岁。《史记》之后,对孔子宰中都记载较早、较为具体的,是成书于三国时期的《孔子…  相似文献   

13.
<正>在《希望的原理》(1959年)、《阿维森纳与亚里士多德左翼》(1963年)、《图宾根哲学导论》(1970年)、《唯物主义问题》(1972年)、《世界的实验》(1975年)等一系列著作中,布洛赫(E.Bloch,1885—1977年)遵循马克思"感性的自然"概念(马克思,第89页)和恩格斯"世界是过程的集  相似文献   

14.
经纶 《中国道教》2012,(4):38-40
有关《庄子·秋水》篇"谨守而勿失"命题的注解还有待商榷。"谨守而勿失"究竟"守"什么?笔者曾在《〈庄子〉"无以故灭命"之"故"释义考辨》(《中州学刊》,2009.05)和《"反其真":〈庄子·秋水〉篇主旨新论》(《船山学刊》,2012.01)两篇文章中论及到该命题的释义,但不够具体和详细,现做一专门讨论,以就正于方家。今人对"谨守而勿失"命题的释义,如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曹础基的《庄子浅注》、孙通海的《〈庄子〉译注》等,多将该命题释为类似如下的表达:谨守住前三句话道理而不失去,这就叫做回复到天真的本性,且多将此命题用句号与其前三个命题隔开。①  相似文献   

15.
正任继愈先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956年,任继愈先生发表《南朝晋宋间佛教"般若""涅槃"学说的政治作用》,此后又连续发表《禅宗哲学思想略论》(1957)《天台宗哲学思想略论》(1960)《华严宗哲学思想略论》(1961年)《法相宗哲学思想略论》(1962)《汉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963)。这些文章后结集为《汉唐佛教思想论集》,1963年出版。这年年底,毛泽东主席在《加强宗教问题的研究》批示  相似文献   

16.
为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的要求,2007年11月4日,《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编辑委员会在国家图书馆举行全体会议。会议宣布《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续编》正式启动。91岁高龄的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著名佛教研究专家、《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主编任继愈先生出席会议。来自国内各高校和社科院系统的编委会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前所长杜继文研究员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方广教授介绍了《续编》前期所做的部分工作。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生于汉文帝元年(前179年),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据苏舆《董子年表》),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人。他少年时治《公羊春秋》,与公孙弘同学于胡母生。汉景帝元年(前156年)与胡母生一起立为博士。他授徒著书,十分用功,有“三年不窥园”之说(《汉书·董仲舒传》)。曾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被任命为江都  相似文献   

18.
宫志翀 《哲学研究》2023,(10):56-64
冢宰形象是中国经史传统中的一个知识纽结,文章重审了它的起源、演变与影响。就周代史实而言,官制的中枢是卿事寮,其中由司徒、司马、司空分工合作;宰是君的私臣,西周末期开始代行君命,但从未进入官制。战国形成的《王制》和《周礼》两种政制构想中,冢宰的地位职任差别很大,体现了不同的政治理念。《王制》三有司为三公总领百官,冢宰仍属私臣而兼制国用,反映了尚贤重民、公私分际的理念。《周礼》中的冢宰则于诸侯、百官、民人无所不统,是绝对君权的体现。三公制与冢宰制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了后世的政治制度,通过剖析这一历史侧面,可揭示出经与史的区分和互动。  相似文献   

19.
中世纪穆斯林旅行家、著名的阿拉伯商人苏莱曼(Sulayman),于公元851年(伊斯兰教历二三七年)游历了印度、中国等地后,著有游记一卷,叙述了他的旅途见闻。后来,又有西拉夫人阿卜·宰德者,“就所知晓”为游记撰作补注,并就其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社会制度、物产交通等方面作了一番补述,这就是《苏莱曼东游记》写作过程的梗概。  相似文献   

20.
刘伟 《孔子研究》2014,(2):25-29
在孔门弟子中,孔子把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归为"德行科"。"德行"不仅仅是指表面上的道德行为,而是具有比较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乐道"、"志学"、"孝悌"、"仁政"四个维度,并且按照"个体"——"家族"——"群体"的逻辑顺序展开。"乐道"、"志学"属于"个体"层面,首推颜回;"孝悌"属于"家族"层面,当推闵子骞;"仁政"则属于"群体"层面,应推冉伯牛和仲弓。"乐道"、"志学"、"孝悌"、"仁政"反映了"个体"、"家族"和"群体"的关系,而这三种关系构成了当时整个社会运行的基础。这正是主张积极入世的孔子看重德行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