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倪龙娇 《美与时代》2008,21(5):53-55
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实质上也应该是绘画工具材料发展的历史.新的工具材料必然产生新的技巧和技法,而新的技巧和技法又将带来全新的视觉语言.人们对材料的追求和表现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中国画材料的优长,也应该积极探索绘画材料的应用,既保持中国画独特的特征,又使其散发出独特的东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以线写形是中国绘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在最初的原始绘画中,中西方都不约而同运用线来进行绘画,并从最初原始的朴素发展到后期的成熟。线最接近绘画本体,也是最能表现情感的重要绘画要素。中国画的工具来源于书写的书法工具,书法通过一根线条体现节奏及起、转、藏、露,能很好地传达人类的情感,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因此中国画线造型及线的独立审美具有深刻的影响。要想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独有的特点以及精神内涵,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中国画中线造型的语言和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3.
陶瓷艺术绘画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与风格。在陶瓷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对其产生了很大影响。传统的中国画题材丰富,技法成熟,因而艺术家充分认识到中国画的特点,在陶瓷上作画,创作出各种陶瓷绘画。陶瓷绘画是指使用绘画工具在陶瓷材料上进行创作,其绘画表现技法借鉴国画,但画面效果的呈现却不同于国画。陶瓷绘画使国画获得新的发展,同时国画的构图、造型等也对陶瓷绘画产生了较大影响。基于此,研究中国画与陶瓷绘画的共性,阐述国画表现手法对陶瓷绘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艺术素养""传统文化"等关键词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焦点,中国画鉴赏课程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地位日渐升高,对学生加深传统文化认知、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文章旨在讨论当前高职中国画鉴赏课程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可能的教改研究,建立高职院校中国画鉴赏课程的学习评价指标,从而提高中国画鉴赏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要想真正地理解中国画的深刻内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对中国美术史的学习分析,了解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二是了解“气韵”在中国画创作中的重要性;三是中国画讲究诗画一体,情境交融的“意境”表达;四是了解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和造型特点,从而更深刻地感受传统中国画的魅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使自己从审美、道德、文收素养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个世纪以来,改革中国画的呼声此起彼伏.一些中国画的"改革者"们试图从中国画的命根子开刀,改变或取消其赖以存在的工具和材料,赶走书法,打倒笔墨,取消传统.其实,这种观点和做法既武断又幼稚.  相似文献   

7.
传统中国画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面貌,向西方学习。色彩并非是中国画的短处,只是与西洋画对比显得更为含蓄更为婉转,因为墨色本身就是中国画色彩中的一种颜色。在六法中有随类赋彩之说,随着物象种类的不同而赋予不同的色彩,便是中国画用色之基础。  相似文献   

8.
一个世纪以来,改革中国画的呼声此起彼伏,一些中国画的改革者们总试图从中国画的命根子上开刀,改变或取消其赖以存在的工具和材料,赶走书法,打倒笔墨,取消传统。其实,这种观点既武断又幼稚。无论中国画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其产生、发展始终都离不开博大精深、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丰厚的滋养地。其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书法,进一步说是书法的笔墨精神,乃中国画赖以生存、发展的支撑。因此,取消了书法,取消了笔墨精神,中国画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成为畸形儿,甚至最终走向灭亡。为了正本清源,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本,多角度探究书画的内在关系,并结合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及艺术发展规律来论证中国画。有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保障,即有书法、有笔墨的参与,中国画的发展前景应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9.
花山岩壁画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作为壮族文化中的重要遗产之一,是壮族人民审美意识的典型表现。而在当代高校中国画的教学中,不但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更需要引入学生所熟悉的当地民族特色文化。利用岩壁画的色彩进行中国画创作,不但使学生通过探索当地民族历史文化而引发其对绘画艺术的兴趣,而且培养学生依据身边的艺术对国画创作进行创新。文章着重研究花山岩壁画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色彩特征、中国画教学与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结合及花山岩壁画色彩在中国画教学中的运用三个方面,分析花山岩壁画色彩对于当代中国画教学中的运用,特别是对高校中国画教学带来的启示,希望能够为民族区域高校中国画教学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画的学习和传承历来采用的都是师徒面对面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远程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已逐渐成为高校教学中的一种常态。主要对高校中国画教学中远程教学存在的优势和局限性展开探讨,以期为当代高校中国画教学中远程教学更为合理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你说,什么学科的知识是我们最经常使用的?是语文?是数学?……我说都不是,我们最经常使用的是逻辑。语文、数学都是工具,而逻辑是工具的工具。它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每个人都有逻辑思维的能力,但不同人之间的这种能力却有高低之分。能自觉地运用逻辑知识,就能较大地提高思维能力,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政治经济学常识时,一些同学总认为政治课文难以阅读,抓不住重点。其实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画更是艺术领域的一大瑰宝,通过学习和鉴赏中国画,在传授学生绘画技艺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大有助益。而写意花鸟画的临摹作为高校中国画教学的重中之重,更是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对写意花鸟画临摹教学的意义加以探讨和分析,并论述高校中国画教学中写意花鸟画临摹的有效方式和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以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西方艺术思潮与绘画手法的涌入极大丰富了中国画的题材与形式,影响了中国画的思维模式和精神理念,这些革新直接反馈在画面当中,体现在对不同构成元素的学习和发展当中。在新时代、新背景的要求下,中国画不仅应当传承传统精神文化精髓,还应当根据时代的需求和艺术审美的需要发生新的变化。西方绘画艺术作品中的构成元素能够极大拓展中国画的表现维度,丰富其对不同题材的表达和呈现。只有勇于创新、勇于学习,才能够使中国画一直走在世界绘画艺术的前端,使中国文化永远傲然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14.
《美与时代》2016,(9):147-147
陈章,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 高柔柔,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 武照朋,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 张超,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创作要达到精神、形式、笔墨的完美统一,需要长时期的从内到外、从外到内的一生不断地修炼和改革创造,这是中国文化所要求的,也是文化人画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传统艺术的重视程度也正在不断提高。作为我国众多传统艺术形式中的一种,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着我们对美的追求。在中国画的教学过程中,普遍面临着教学模式落后,学习内容复杂等问题,造成教师教学思路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中国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中国画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彩墨画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绘画领域中大放异彩。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不仅在科技上、军事上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也是如此,改良中国画的思潮也应运而生,很多具有国画基础的艺术青年陆续到国外留学,许多接受过西方理念的画家学者们推崇将西方绘画的精髓融入到传统的中国画表现当中,尝试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改革。或写实或抽象的彩墨风格在这样的中西文化融合碰撞中形成出来,逐渐形成了彩墨画这种新的画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绘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作为中国文化精神载体的一部分,中国绘画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其独有的形式面貌与高贵的精神气质。单纯地说中国画的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可以中国画分科及立意、中国画的法则、中国画的空间处理及中国画艺术的美学价值几方面试来分析中国画传统文化精神,并就当今中国画面临的新挑战探讨中国画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画的传统历来重视人文精神,画家的精神追求,往往表现为情感在艺术上的寄托。而在现今社会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形势下,一部分人认为中国画的精神内涵可以把人带入情感与精神的家园,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中国画不能适应这飞速更新的新时代,甚至认为国画不能适应现代都市发展需要,终将被取代。在前一部分具体分析了中国画的艺术精神以及中国画的情感因素,试着说明中国画在现今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仍然具有独特的价值。甚至在全球发展大背景下,中国画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经典,还将会继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后的部分将会探讨中国画在创作中涉及到的情感以及艺术性等问题并提出一些正面观点,与大家共同学习。  相似文献   

20.
以康有为、陈独秀、徐悲鸿为代表的文化学者,立足于中西文化产生碰撞和交流的背景,思考着中国画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为中国画寻找出路和良方。时至今日,人们依然担忧中国画的衰落,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衰弱的纠结,源自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遭到弃绝的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