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旅游     
当悠长的假期当真来临时,我却不知该往何处去了,旅游?旅游是什么?是一个人选择充当一只绵羊的角色,乖乖地跟在小旗子后面,上车又下车,直至天黑。一天之内的绝大部分时间在车上,急行军四五个景点。水泥铸就的“名人”,嘻嘻哈哈的“逸事”,包装变形的“传说”,修葺一新的“仿古山寨”,每天上演十几遍的“抢新娘”游戏……除了疲惫,还是疲惫!  相似文献   

2.
黔东南州是联合国教科组织命名的世界“十大返朴归真旅游圣地”之一,是联合国乡土化组织命名的全球:“十八个化生态保护圈”之一,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这里有着极其丰富的苗侗原生民族化资源,如被誉为‘东方迪斯科’的台江反排木鼓舞,称为清泉闪亮的音乐的侗族大歌,有精美华丽的苗侗服饰,有“最后的枪手部落”岜沙,  相似文献   

3.
大陆改革开放之初,对大陆旅游方式之单调,海内外舆论曾流传戏言一句,叫做“白天看庙,晚上睡觉”。这话从另一个侧面,倒也反映了宗教特别是佛教寺院园林在旅游内容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事实上,在国内旅游热潮大兴的今天,“佛寺路线X日游”更见其热。不过,在潮水一样去来的游客和香客中,到底有多少人真了解寺院的内涵呢?再往深里追问一句:我们的佛教寺院是不是都做了宣传自己,让现代人了解自己的准备呢?早春二月,我在江苏也访了好几座名寺。道逢邓子美居士,谈起来,发现邓居士所述有识见,值得向读者推介,故约来此作供大家读。…  相似文献   

4.
一位朋友跟我描述他眼中的幸福生活,他说要在五年内在市区中心买一套复式大房子,享受最繁华便捷的生活。今年要实现买车的计划,然后带着老婆孩子到处旅游。我问他:“那你现在幸福吗?”他愣了一下,想了一会,说:“现在也是幸福的,上有老下有小,家人都健康,有称心的工作,平静快乐地生活。”  相似文献   

5.
一、别人的家园去旅游,常常住在堪称“星级”的旅店中,环境幽雅、设备齐全,但那一份舒适中,又总溢出几分“好景不常在”的遗憾;又特别地想家,想那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宁馨安适的“家”;而宾馆,旅店总归是“别人的家园”,不是长久的栖身这处。学了佛教以后,感慨颇深:我们不都是住在“别人的家园”的匆匆过客吗?我们的婆婆世界四大皆空;我们的一切都在“成、住、坏、空”地迁移;连同我们的肉身,不也是暂时栖息灵魂的“别人的家园”?终有离散的一天;只有我们的真如本性是永恒而灿烂,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才是找们无比美好的永久“…  相似文献   

6.
我一生从事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及宗教史的教学与研究。喜与学生谈天,谈起历史(包括宗教史)来,师生恍如做愉快的旅游,聊到兴起处,同学往往笑言:“教授,您是一位很出色的导游,多么希望您能是一个兼职的‘传道士’呀!我讲授宗教史坚持叙述、评论尽量客观,避免片面。学生听得十分入神。曾有学生怯生生地问:“老师你信教吗?”我反问:“你说呢?”我说:“我讲授世界三大宗教,还讲过中国道教,日本神道教。在我头脑里的神明太多了,你说我信哪个才好?”其实,我研究宗教史,越研究越不信宗教,因为我对宗教的形成、发展…  相似文献   

7.
“心理饱和”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在社会生活中,心理饱和现象几乎随处可见。有个美国商人去印第安人居住地旅游,他见那里的人用手编织的草帽很漂亮,于是问:“买一顶多少钱?”“10元。”“如果我买100顶你们的草帽呢?”“每顶20元。”“为什么我买批发还更贵?”“编一顶我们很新鲜,编10顶我们要耐着性子,而要编100顶相同的草帽,我们要怎样强忍着性子啊!”心理饱和导致这笔生产失败。[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菩提一叶     
《佛教文化》1997,(2):6-9
佛问诸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数日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饭食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之间。”佛言:“善哉,子可谓为道者矣!”──《四十二章经》佛教信众最常讲的一句话,便是“了生死”。生死为何了?何谓了?如何了?却不是人人都能讲得明白的。先说生死的距离。佛陀连续问了三次,都是一个问题:“人命在几间?”也就是问从生到死有多远。只有答“呼吸之间”的才得到首肯。这种对生死距离的度量,确实充满了睿智。“三分气在…  相似文献   

9.
婚姻疲惫意思是说结婚久了,新鲜感丧失。从充满浪漫的恋爱到实实在在的婚姻,在平淡的朝夕相处中,彼此太熟悉了,恋爱时掩饰的缺点或双方在理念上的不同此时都已经充分地暴露出来。于是,情感的“疲惫”或厌倦使婚姻进入了“瓶颈”,如果无法选择有效的方法通过这一“瓶颈”,婚姻就会终结。  相似文献   

10.
宋朝文学家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两个人在杭州同游。东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问佛印禅师:“这是什么山?”佛印答:“这是飞来峰。”苏东坡又问:“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东坡又问:“为什么要静呢?”佛印说:“既来之,则安之。”后来,两人走到了天竺寺。苏东坡看到寺内的观音菩萨手里拿着念珠,就问佛印:“观音菩萨既然是佛,为什么还要拿着念珠,到底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1.
漫谈伊斯兰教的“诚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已经成为时下大众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诚信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最多的社会问题。那么,伊斯兰教中诚信的含义是什么?对诚信的要求有哪些?穆斯林应该怎样解读“诚信”?怎样具有诚信?这些都是穆斯林应该了解的。“诚信”即阿拉伯语“”的意译,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道德要素,所以“诚信”在伊斯兰教中绝不是一种空洞的口号,也不是人们达到某种功利的工具,诚信应该有其完整的内涵。首先,诚信是信仰的一种表现。伊斯兰教信仰———“伊玛尼”的含盖面很广,体现在宗教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伊斯兰教的“伊玛尼”的体系…  相似文献   

12.
老却少年心     
苇笛 《思维与智慧》2013,(12):24-25
“唉,真是老了。”坐在我的对面,好友感叹道。“你老了?”我一下子笑了起来,“你有什么资格说老?”眼前的好友,睛神清亮,额头光洁,一头清爽的短发衬着合体的运动服,显得朝气蓬勃。再说了,就在前不久,她还参加了一场国际性的“半马”赛事,并且顺利跑完了21.0975公里,这样的体力,岂是一个“老人”能够拥有的?  相似文献   

13.
自经读过这样一则排悟的故事:一名武土问某禅师:“真有天堂地狱吗?”“你是做什么的?”掸师问他。“我是一名武士。”他说。“什么?你是一名武土!”禅师叫道,“看你的样子,我还以为是个乞儿呢。”武生闻言大怒,欲抽剑发威,祥师说道:“地狱之门由此打开!”武上...  相似文献   

14.
一个农夫和一个准备远行的水手在交谈。 农夫问:“你父亲是怎么死的?”“出海捕鱼,遇到了风暴,死在海上了。”“那你祖父呢?”“也死在海上。”“那你为什么还要去航海,不怕死在海上吗?”水手沉默片刻,他反问农夫:“你的父亲死在哪里?”“死在床上。”“你的祖父呢?”“也死在床上。”“那么,你每天睡在床上不害怕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校园拾趣     
结果挨揍 上数学课,老师问亮亮:“比如:你哥哥有七个苹果,你拿了他五个,结果是什么?” 亮亮:“别说拿他五个,就拿他两个,非揍我一顿不可。 高音与低音 上音乐课,老师问涛涛:“什么是男高音?什么是男低音?” 涛涛:“我爸爸训手下时,是男高音,跟领导汇报时是男低音。” 视听反应 老师问强强:“下雨时,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强强:“因为眼睛在前边,耳朵在后边。” 电话号码 老师问莉莉:“大诗人李白名字后边(701—762)这是什么数字?” 莉莉:“这是李白家的电话号码。” 无家可归 教授问学生:“…  相似文献   

16.
旅游     
当悠长的假期当真来临时,我却不知该往何处去了,旅游?旅游是什么?是一个人选择充当一只绵羊的角色,乖乖地跟在小旗子后面,上车又下车,直至天黑。一天之内的绝大部分时间在车上,急行军四五个景点。水泥铸就的"名人",嘻嘻哈哈的"逸事",包装变形的"传说",修葺一新的"仿古山寨",每天上演十几遍的"抢新娘"游戏……除了疲惫,还是疲惫!其实,"真正的旅行,不在寻找新的景观,而在具备新的眼睛;真正的探索,不在创造更多的机会,而在触及更深的心灵。"  相似文献   

17.
旅途闲话     
莫子 《佛教文化》1997,(2):10-11
甲:今天我想谈的话题来自上一期贵刊的一封读者来信,那题目是《佛教啊,你的“界面”在哪里?》谈话之前我先提一个问题,“界面”是什么意思?乙:(笑)这道名词解释题可不太好回答。不过,上期的《主持寄语》已经说了,“界面”来自于流行的电脑语言。那么在这里作何解呢?我试着答一下吧!“界面”是从英语的interface翻译过来的。inter表示在一起,交互之意,face即面。在电脑中有“用户界面”,“字符中端界面”等…。“用户界面”(userinterface)是很直接的,可用“所见即所得”来说明。而有些“字符中端界面”则不能达到这样的…  相似文献   

18.
从2003年拿起粉笔站在讲台至今,已经8年了。在这8年里,我不断地去思考:教育是什么?是考试?是成绩?是升学?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也。”那为什么要有学校?“教育”是教还是育?通过以下我个人的观点,谈谈。  相似文献   

19.
虚拟世界里上演着“恩怨仇杀”一天,一对青年男女带着一脸疲惫和淘金的梦想来到了杭州。男青年名叫姜范昕,今年18岁,跟他在一起的是年方17岁的女友鲁小英。姜范昕与鲁小英都是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镇某职业高中的学生,两人不用功读书却谈起了恋爱,因受到学校的处罚后退学到省城打工。  相似文献   

20.
“人不知而不愠”的“知”是“了解”吗?———从语境学角度谈“知”含“举”义盛书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首篇首章中的这三句话在文言文中还算“通俗”,可是其中的末句并不“易懂”。尤其是“人不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