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卦变说是揭示卦之所自来的有着独特理论内涵和功用的象数义例,与变卦说不同。朱熹认为,卦变说非画卦作《易》之本旨,属于后天之学。但细究其《卦变图》则不难发现,他是以先天卦序作为其卦变图建构原则的。这是朱熹以先天为体、后天为用思想的一种运用和落实。考诸《周易本义》注文,朱熹卦变有其突出的特点。据此,不少学者指出朱熹《卦变图》与《周易本义》注文不合。然详考其实,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理论冲突,朱熹《卦变图》是一个纵横互通的系统,其施用原则非常灵活。朱熹卦变说是对程颐卦变说的批评,也是对李之才卦变说的发展,无论是在卦变理论特性的根本定位问题上,还是在具体卦变系统的建构和施用问题上,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同时也失去了或者说舍弃了卦变说中一些原有的理论意义和内涵。  相似文献   

2.
王风 《周易研究》2004,(2):19-28
明末以来,有不少学者批评朱熹<卦变图>,认为<周易本义>注文与卷首<卦变图>不合.实际上,这些学者未能认识到朱熹<卦变图>是用二维图表表达多维内容,从而误读了这张图.而一旦正确解读朱熹<卦变图>,将会发现<周易本义>注文与卷首<卦变图>符合若契,毫无相悖之处.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明儒王船山的卦变说,主要参考了《周易内传发例》第十节论卦变的文本,以及《周易内传》相关的注文。首先,讨论船山卦变说的三个体例,说明船山确实讲卦变,不是义理式地泛论卦变。其次,讨论船山如何理解"变",理清船山为什么反对朱子变占图。再次,把船山卦变说与虞翻、朱子的卦变说做比较,寻求各家论卦变背后的思想背景,从而界定船山卦变的易理基础,以及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卦序问题是《周易》象数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孔颖达明确提出《周易》经文六十四卦次序以“二二相耦,非覆即变”为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直接推动了《周易》上下经卦数不均问题和“观象系辞”问题的研究。上下经互变之卦的数量不均,是导致上下经总卦数不等的直接原因,而之所以如此安排又有其特殊之用意。诸卦“非覆即变”之象是作《易》者名卦和系辞的重要原则,因而较之于马王堆帛书《周易》卦序,传世本《周易》卦序应当是更为原始的卦序。《周易》经文卦序从整体架构到具体组合排布都有一定规则在其中。  相似文献   

5.
易学卦变说源于《易传》,始成于汉末虞翻。丁若镛推崇汉易,接受了虞翻的卦变说。虞氏卦变说是丁氏卦变说(推移说)重要的理论来源。无论是其推移说具体内容,还是其整体架构,都可以看到虞翻卦变说对于丁若镛的影响。但是丁若镛并未照搬虞氏卦变说,而是发现了虞氏卦变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深刻的批评;又通过检讨和整合了朱熹、毛奇龄等人卦变说,形成了融历法、筮法、易象为一体的独特卦变体系。因此,丁若镛卦变说本之虞氏,却又与虞翻卦变说有本质区别。丁氏卦变说,以中国古代历法为依据,其内容显得更为合理。又修正了虞翻等人的卦变说缺陷,其逻辑更为条理清晰。故他丰富和发展了虞翻乃至中国古代整个易学史上的卦变说。  相似文献   

6.
《上下经卦变歌》评述乌恩溥朱熹在《周易本义》一书里写了一首《上下经卦变歌》,同时还画了《卦变图》。《上下经卦变歌》(以下简称“卦变歌”)和《卦变图》概括了《周易》六十四卦卦变的内容,同时也反映了朱熹关于卦变的思想。现在略作诠释与评述,有不当之处尚祈批...  相似文献   

7.
吴澄的《易》学成就,主要体现于其卦统说、卦主说和卦变说。吴澄"卦统说"反映了尚中、尚阳、尚礼的思想,可以比较理想地解释《周易》古经卦序和上、下分篇之由的象数依据,对后世影响深远。吴澄"卦主"说,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乾、坤、否、泰四卦之外,先看是否有坎、离。有坎、离,则以坎、离定卦主; 无坎、离,再看震、巽、艮、兑。卦中有艮、兑,先看是否属十二消息卦。如属十二消息卦,则艮、兑以中爻为主; 如非十二消息卦,则艮、兑以上爻为主。震、巽、艮、兑自相重之卦,以上卦定卦主; 震、巽、艮、兑互相合之卦,除颐、大过、中孚、小过外,皆以下卦定卦主。吴澄"卦变说"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类比逻辑思维。与此前虞翻、朱熹等人的"卦变说"相比,吴澄"卦变说"的卦变来源更加整齐划一,能够更好地满足诠释卦爻辞的需要。吴澄的"卦统"、"卦主"、"卦变"说,总体而言,足成一家之说。通过对吴澄《易》著的研读,可以认为,皮锡瑞等先生对元代《易》学的宏观评价有可商之余地。  相似文献   

8.
庾潍诚 《周易研究》2002,30(5):22-29
焦循破除汉人“卦变”说之非,在《易》学史上颇具远识及贡献。他自己创立的另一套解《易》体系,有以下特点:(一)这是一套“之卦”学说,而不是“卦变”说。它是在既定和已生成的64卦基础上,用阴阳互变的“爻动”(爻之)关系解释《周易》经传,不存在卦与卦的相生成问题。(二)焦循这套学说,虽然体系繁密,但不符合历史事实,且多为强《易》就例、牵强附会之论。(三)焦循并没有最后解决《易》学史上“卦变”说的千古难题。  相似文献   

9.
季磊 《周易研究》2022,(6):53-61
“卦主说”是王弼在《明彖》中提出的一条重要解《易》体例。学者或以“卦主说”包含“二体说”,或以一卦有二主,皆是不明“卦主”内涵。“卦主说”的基本原理为从“卦体”中确定“卦主爻”,再由该爻统摄卦义,进而在此时境中理解各爻之义;其确立原则为找一卦之“中爻”或“少爻”,并以前者为主。“二体说”是以上下体之义明卦体,不属于“卦主说”,而是处理特殊情况“卦体不由乎爻”,且各体之义也以一爻为主。虽然王弼注文并未全尽各卦卦主,但很多卦的卦主其实可以根据此原理推断出来。孔颖达为调停讼卦注文中疑似存在的矛盾而提出的“一卦二主”说是错误的,讼卦卦主只有九五。  相似文献   

10.
丁若镛是李朝朝鲜时期的易学家。他通过解释《易传》和汉宋卦变而提出"推移说"。此说的基本内涵是以汉代卦气说十二辟卦和中孚小过闰月卦之推移,变出其他五十衍卦,融卦气与筮法为一体,整合了汉易中的卦变法尤其是清代毛奇龄移易说,又吸收了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卦变说。应该说其学是在融合汉宋卦变说基础上而建构起的一种具有新意的学说,是对于中国古代卦变说的整合和发展,拓展了象数易学研究的思路。此说以独特的符号话语阐发了易学中阴阳聚散、升降、消息、推移等变化思想,客观呈显了自然界阴阳变化的不同形式和表现特征,深化了中国古代以变化为核心的自然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宋代理学的易学维度,是中国学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陆九渊虽然没有像程颐、朱熹那样系统地注释《周易》,但对九卦说的重视程度实远胜程、朱。陆九渊赋予了九卦丰富的心学内涵,而其中的某些内容与康德的实践哲学亦有一定程度的相通性。陆九渊对于九卦之序的心学诠解,是其道德哲学的缩影。  相似文献   

12.
坤卦卦名说     
细考《说卦传》、帛书《缪和》与《说文段注》之相关内容及"川"字形体演变之历史,可知帛书将卦名"键川"之川写作"川"并非误抄问题,坤卦之"坤"亦确系由"申"得声而非土申会义,无论其于古文献中书写形式有何不同,其名为"坤卦"且取名于地义是可以确定的。坤卦之"坤"的"土在申位"说出自许慎,又只能与《京房易占》的说法相吻合,故其说显系出于汉人的知识。改动传本《周易》坤卦卦辞的语序,以适应与传本经文卦序不同的八卦方位说,再增入汉易卦气说中才有的十二支,用这种方法论证《周易》本经中已有卦气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3.
卦变说是理解项安世易说的关键,其卦变说接续了李挺之的相关识见,分反对卦与不反对八卦。反对卦皆自消息卦来,不反对卦皆自坎离来。以坎离作为主变之卦,既是对汉代易学重视坎离传统的接续,又融合了丹道思想,更是对当时理学家体用思想的认同与接纳,这使得项氏卦变说既具有深厚的传统积淀又有鲜明的时代认同。项氏卦变说的理论动机是从易象本身开显易道之变易,以弥补程颐仅从义理一面揭示易道变易之不足。  相似文献   

14.
梁韦弦 《中国哲学史》2012,(2):38-43,31
本文经过考证认为,汉魏学者将《说卦传》的八卦方位与汉易卦气六日七分术的四正卦说混为一谈是错误的;康有为、顾颉刚以"《说卦传》与汉易卦气图相合"为理由指《说卦传》为汉人所作是不能成立的;古今一些学者用汉易卦气说对《周易》经传所作的种种解释,皆无切实根据而错乱悖谬。  相似文献   

15.
楚竹书《周易》首符、尾符所使用的方形结构,由内、中、外三层构成.依此三层结构进行分类,首、尾符号可以分为九种.将这九种符号和今本《周易》卦序非覆即变三十六卦图相对应,我们发现正好可以按四卦画一组,分为九组或九宫.假定楚竹书《周易》卦序确由九宫构成,则其与今本《周易》卦序有着密切的继承关系,但也有重要区别,其分宫法与一般以八经卦为基础的分宫法也不相同.楚竹书首、尾符号的设置,还反映出这样一种认识或意识,即一个卦,是由"卦画、卦名"和"卦辞、爻辞"两个部分构成的.  相似文献   

16.
《序卦》卦序中的“参伍”“错综”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今本《周易》六十四卦卦序即《序卦》卦序,是根据一定象数原则有规律地排列出来的,而这种象数原则又体现了当时人的宇宙观及《易》的基本精神。三才、五行及错综变化思想是古人宇宙观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易学的基本内容之一,而在《序卦》卦序建构所运用的诸多象数原则中,就有"参伍"错综"原则。  相似文献   

17.
《周易·序卦传》爻象变化规律之试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序卦传》爻象变化规律之试释刘蕙孙(一)《易》的卦序次第,古代《连山》、《归藏》、《周易》等三“易”文献无征,无可叙述,今言《易》序惟《周易》卦序及宋先天图卦序两种,先天图卦序完全是符号自然变化,简明易解,不论。《周易》卦序,则是两千年一个勘不...  相似文献   

18.
胡煦易学的河图洛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煦是清初著名易学家,治易兼采汉宋,融合象数与义理,提出了诸多独到的见解。胡煦认为《周易》为传道之书,阐述天人合一之旨,而欲明周易所传之道,必须从研究河图、洛书开始。他认为河图、洛书同为伏羲画卦之资,反对以洛书为作《范》之具的观点。关于河图、洛书的关系,胡煦提出“河图合而洛书分,河图先天洛书后天”,“图为先天是流行之气,书为后天是对待之形”,批评先天对待后天流行的观点。基于河图先天的看法,胡煦提出“先天河图无拆法”,批评拆补之说,提出羲图文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解树明 《周易研究》2022,(4):93-100
清咸丰十年,《易卦变图说》始由沈映钤付诸梨枣。沈氏认为此书非全祖望之作,后世学者咸承其说。考《易卦变图说》所及著者相关信息,均与全祖望行实、著述相合。此外,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过夏杂录》明确著录《易卦变图说》为全祖望所作,并对书中内容予以征引,所引内容与沈映钤刻本一致。《易卦变图说》作者的考实,对全祖望经学研究尤其是对其易学思想的研究具有推动作用,而且对易卦变图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易学史上有代表性的卦爻符号系统的演变及其理论意义,进行了初步梳理和剖析。认为通行本卦序形成一个因果系列,其中隐藏着阴阳对立面相互配合、相互转化的理论思维;帛书本卦序则体现了阴阳对立,以类相从的观念;孟京卦气说是对当时天文气象学的概括和总结,用以表示阴阳二气消长运行,天地万物兴衰成亡的过程,构成一个贯通天人的自然哲学系统;邵雍、朱熹的次序图是要说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形成乃一自然而然的阴阳交错、不断分化和组合的过程,并以此解释世界形成的过程;其方位图则阐发阴阳消长之理,天地终始之变的理论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