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话说鬼神     
人死变鬼,阴间有鬼满之患 天地开辟,人皇以来,①随寿而死,②若中年天亡,③以亿万数;计今人之数,不若死者多,如人辄为鬼,④则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人且死见鬼,宜见数百千万,满堂盈庭,填塞巷路,不宜徒见一两人也.  相似文献   

2.
祖师语录     
《中国道教》2002,(2):1-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夷道若,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德经》四十一章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庄子·知北游》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得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庄子·让王》祖师语录  相似文献   

3.
帛书《衷》篇"天地相率,气味相取,阴阳流形,刚柔成[卦]"言八卦、六十四卦的形成;"用六贛也,用九盈也"言《坤》卦空虚之象,《乾》卦实满之象;"盈而刚,故《易》曰‘直方大,不习,吉’也。因‘不习’而备,故《易》曰‘见群龙无首,吉’也",其中《坤》六二爻辞乃言龙之象;"《无孟》之卦有罪?死,无功而赏",?""当为"不"之误,"有罪不死,无功而赏",才符合《无妄》卦无所期望而有得之义;"武之义保功而恒死,文之义保安而恒穷"之"恒"字,当读为"极",极至之义;"‘见龙在田’也者,德也","德"当训为升闻;"‘夕沂若,厉,无咎’,息也","沂"当训为终止休息之义;"‘飞龙[在天]’,□而上也",缺字可补为"亲"。  相似文献   

4.
重生的真谛     
杨孔仿 《天风》2006,(2):30-31
基督徒的重生是藉着圣灵的工作,因信耶稣基督的救赎,而在神面前得到的,主耶稣说:“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又说:“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见神的国。”(约3:5)水有的解释为神的道说,指福音真道(雅1:18,彼前1:23),圣灵因为人真心相信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是从死里复活的,而使人重生。“凡信耶稣是基督的,都是从神而生,凡爱生他之神的,也必爱从神生的”(约壹5:1),约翰在此强调了只有那些信耶稣是基督,是道成肉身的主,才能得到属灵的生命。  相似文献   

5.
读《管子·侈靡》篇记(续三)范治学人死则易云生则难台也"云"借为"陨"。《说文》"耘亦作"(耒部184页)。"云"、"员"二声古皆在魂痕部,声类同也。此言人之死有若草木陨落之易,故皆重生趋利。分争因之而起,故难台也。故一为赏再为常三固然"赏"乃"尝"...  相似文献   

6.
人死不为鬼     
(原文)世谓死人为鬼,有知,能害人。试以物类验之,死人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有以验之?验之以物。人,物也;物,亦物也。物死不为鬼,人死何故独能为鬼?世能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人死如灯灭,一死百了,那有来生?——这是迷的断灭见。有人说,人有来生,人死以后,当然还会再来做人,不会改变。——也是迷的常见。断见、常见都不是人生的真理,人死不是如灯灭,人死也不一定是做人,随着业报因缘,五趣流传,六道轮回,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一、在“究元决疑”的生命进路上一个在十八、九岁时两度“几取自杀”的人,过了三十年,在一次历险后说:“……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那是不可想象的,万不会有的事!”(《漱溟最近文录》,中华正气出版社1944年版,第69页)这几近狂易的精神情态在常人看来是可笑的,而且即使是与之相知颇深的熊十力,也致书以“发疯”、“狂妄”相讥评。然而,它终是梁漱溟独异生命格范的真切表露。他回答他的朋友说:“狂则有之,疯则未也”。  相似文献   

9.
夫死人不能为鬼,则亦无所知矣。何以验之?以未生之时无所知也。人未生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元气荒忽,人气在其中。人未生无所知,其死归无知之本,何能有知乎?人之所以聪明智慧者,以含五常之气也。五常之气,所以在人者,以五脏在形中也。五脏不伤,则人智慧;五脏有病,则人荒忽;荒忽则愚痴矣!人死,五脏腐朽;腐朽,则五常无所托矣!所用脏智者已败矣!所用为智者已去矣!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  相似文献   

10.
佛祖言语     
《法音》2008,(4):1-1
问曰:人能以力胜人、并国、杀怨,或畋猎皮肉,所济处大;令不杀生,得何等利?答曰:得无所畏,安乐无怖。我以无害于彼,故彼亦无害于我,以是故无怖无畏。好杀之人,虽复位极人王,亦不自安;如持戒之人,单行独游,无所畏难。复次,好杀之人,有命之属皆不喜见;若不好杀,一切众生皆乐依附。复次,持戒之人命欲终时,其心安乐,无疑无悔,若生天上,若在人中,常得长寿,是为得道因缘,乃至得佛,住寿无量。复次,杀生之人,今世后世受种种身心苦痛;不杀之人,无此众难,是为大利。复次,行者思惟:我自惜命爱身,彼亦如是,与我何异?以是之故,不应杀生。复次,若人杀生者,为善人所诃、怨家所嫉,负他命故,常有怖畏,为彼所憎,死时心悔,当堕地狱,若畜生中,若出为人,常当短命。复次,假令后世无罪,不为善人所诃、怨家所嫉,尚不应故夺他命。何以故?善相之人所不应行,何况两世有罪、弊恶果报!复次,杀为罪  相似文献   

11.
(一)傻宝失踪已经三天了,羊凤英请人寻问了所有的亲戚朋友,找遍了附近所有的沟沟坎坎还是不见儿子的踪影,终于撑不住气了,一屁股跌坐在堂屋中间的地上大哭大闹起来。丈夫包朔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邻居纷纷赶来劝慰。羊凤英哭得更加伤心,她一边告诉人们傻宝以前也曾丢失过,但很快就找到了,一边揪住丈夫的衣领命令:“傻宝生要见人死要见尸,三天内若找不回儿子就不要再回这个家……”包朔垂头丧气摸着黑走了。一天、二天过去了,包家没有任何  相似文献   

12.
    
《佛教文化》2011,(3):F0003-F0003
真见不见见不见,见见之时见非见,谁道如来有形象,客邪种子落心田。真正见道不是见到一个什么东西,若见到什么东西那是没有见道。这个道就是指那个能见之性,能见之性和所见之境并非二物。如果你见到这个能见之性,这时的见不是看见的见。谁见?见谁?经云:一切有相,皆为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  相似文献   

13.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是对仁道的说明,因此,它集中反映了儒家仁爱万物的思想。"不忍"作为仁爱之心,强调仁者与他者之间的一体性和相通性,而这也是成为仁者的一个重要条件。人们所"不忍"的乃是他者由生赴死,因为死是一种走向未知的冒险活动,所以,人们对死亡充满着恐惧感,而仁者有好生之德。"不忍"需要具体情境的激发,抽象的概念、理论很难激发人们的不忍之心、仁爱之心,而"见"所遭遇的正是一种具体的情境,从而为仁爱之心的发挥准备了条件,有利于激发人们的仁爱之心。  相似文献   

14.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是对仁道的说明,因此,它集中反映了儒家仁爱万物的思想。"不忍"作为仁爱之心,强调仁者与他者之间的一体性和相通性,而这也是成为仁者的一个重要条件。人们所"不忍"的乃是他者由生赴死,因为死是一种走向未知的冒险活动,所以,人们对死亡充满着恐惧感,而仁者有好生之德。"不忍"需要具体情境的激发,抽象的概念、理论很难激发人们的不忍之心、仁爱之心,而"见"所遭遇的正是一种具体的情境,从而为仁爱之心的发挥准备了条件,有利于激发人们的仁爱之心。  相似文献   

15.
<正> 杨王孙,西汉武帝时人。《汉书》有传。本传谓其“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生前“厚自奉养”,凡养生之物无所不备。他认为人死无知,则不必靡钱厚葬,力主赢(通裸)葬。其死前令子曰:“吾欲赢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他的朋友祁侯认为他这样做有违“圣人之遗训”,且裸体地下见先人亦为大不敬。杨王孙写信给祁侯申论裸葬理由。文字不长,但颇可玩味,为省读者翻检之劳,悉录如下: 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赢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廉财单(殚)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  相似文献   

16.
佛言祖语     
《法音》1992,(2)
《宝雨经》云:菩萨见违犯中,如微尘量,深生怖畏,下至小罪,心怀大惧,况多违犯而生随喜。何以故?由如来说:比丘当知,多服毒药,能令人死,少服毒药,亦令人死。此丘当知,若多犯罪,即生恶趣,若少犯罪,亦生恶趣。菩萨若是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05,(4)
“生为一切物命之所爱,死为一切物命之所悲”,爱惜生命、救苦救难是佛教的优良传统。放生,就是看到异类众生被擒、被抓、被关、被卖、被杀,发慈悲心予以赎买、解救、释放的行为。放生为的是救生。如果没有科学知识和环境生态知识,盲目放生就是一种形式主义,显然与我们放生的目标相背离,不仅不能救生,反而是害生了。放生一事看似简单,其道理非常深奥,非真正具足智慧的人无法明白,非真正具足正知正见、有修有证的人无法提倡。印光大师在《南浔极乐寺重修放生池疏》中说:“戒杀放生之事浅而易见,戒杀放生之理深而难明。若不明其理,纵能行其事,…  相似文献   

18.
"在服侍中遇见冲突的挑战,正表明上帝要熬炼你成为合用之器!"——一位资深牧者如此说某次笔者遇到一教会负责同工,在谈到教会冲突矛盾时,他长叹一声说:"算了,在教会还是同工少点好!"他见我很纳闷,就继续道:"单打独斗,我最多是累死!但若人多不同心,会把我活活气死。累真的累不死,气真的会气死!"听得出,这位负责同工在处理教会冲突时已伤得不轻。  相似文献   

19.
原文:   或问:死者无知,世言人死为鬼,鬼死为聻,何也?曰:张读宣室志云:“裴渐隐居伊上,有道士李君曰:‘当今除鬼,无过渐耳.‘时朝士皆书‘聻‘于门上.“按裴渐人品端方,道士所谓除鬼者,乃隐语耳.鬼者,佞幸、壬人之谓,非鬼神之鬼也.朝士书“聻“于门,重裴之人品,法裴之德行,岂欲驱鬼崇乎?后世讹传,谓书此字于门傍,则百鬼远离,遂谓聻为辟邪之符,又从而益之以人死为鬼、鬼死为聻之说,其妄孰甚焉!……  相似文献   

20.
    
信邓稣得永生—是人的希望,灵魂被弃阴间—是人的绝望。从死里得复活—是人的盼望,黑暗中见光明—是人的指望,流乳与蜜之地—是人的渴望,罪草洗除净尽—是人的期望,爱长寿享美福—是人的愿望,神的灵本为善—是人的仰望。望@刘彤!辽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