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民国初年,制度化儒学解体,文庙“庙产兴学”运动蔚然成风。在此背景下,于曲阜及其周边地区传教多年的美以美会等耶教组织开始谋求在曲阜城内置办教产,用于办学传教。一些孔府佃户及曲城居民出于信仰或生计之考虑,将房产卖与耶教,引发了一系列纠葛。为了促成纠葛之解决,孔府、曲阜县政府、山东省政府、外交部、美以美会及美国使署等组织机构纷纷参与其中,纠葛不断,由此勾勒出一幅纷繁复杂的法律、文化以及政治图景。  相似文献   

2.
传统儒家的著述堪称汗牛充栋,有关当代新儒家的著述亦已车载斗量。在本世纪内,尤以二次大战以后,世界性的“中国学界”里,无论就文章、专刊、论文集的数量,或就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频率而言,没有任何中国研究领域能比传统及当代中国思想史更为热门的。自八十年代起,中国大陆恢复了儒学研究的兴趣并开发与海外合作以后,古今儒学研究更成为热门中的热门。因此,思想史研究局内外都不免会提出:关于儒学要义难道还真会有发前人之所未发的可能吗?也许由于我个人教研的头五十年内极力避免专攻中国思想史,也许由于我的过分天真,我的答复是…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将韩国黄秉泰大使的著作《儒学与现代化——中韩日儒学比较研究》一书译成中文,召开出版座谈会,这是很有意义的。我参加这个座谈会,非常高兴。“儒学与现代化”是中国近年一个热门问题,但中国尚未出版详细论述这个问题的著作。黄秉泰大使此书详细论述了中国、韩国与日本的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内容丰富充实,论证详明,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令人敬佩!我前两天才得到这本书,还没有看完,仅仅读了《导论》和《结论》,很感兴趣。这部书的主旨是认为中国和韩国的传统儒学是不利于现代化的,“作”为…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为四个方面探讨了儒学世俗化的现代意义:首先,指出儒学在现代所遭遇的最严重的困境,当是现代民众在“情感上拒斥儒学”;其次,分析了儒学被冷落的原因,认为就儒学自身找原因的话,这只能归咎于儒学后来的精神发展在价值取向上坚持“贵族化”倾向,越来越背离原始儒学重“世俗”的精神蕲向;再次,以方东美与牟宗三为例,说明现代新儒家不但没有改变以往儒学的精神方向,反而更以现代理性的方式,把原始儒学原本十分明白易懂的说教变成了只有少数知识分子才能体悟的“绝学”;最后,就如何改变现代新儒家发展儒学的路数,以求实现儒学世俗化谈三点具体意见:1.须改变立场,由重“士”转向重“民”;2.须改变观念,由不能容忍世俗价值转向重视民众的世俗要求;3.须改变导向,由专注正面指导人生转向积极关注人生的负面。  相似文献   

5.
90年代道家研究汇成一股热潮。众多学者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大量新的学术观点,在许多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本文拟对近10年来道家研究宏观方面的主要问题作一简要概述。一、道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80年代的“儒学热”和“文化热”中,许多...  相似文献   

6.
当学术界对“传统与现代化”尤其是“儒学与现代化”讨论日渐深入之时,声称“儒学与现代化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韩国学者黄秉泰博士的著作《儒学与现代化——中韩日儒学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中文版的问世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995年4月28日,中、韩两国学者百余人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儒学与现代化》出版座谈会”,围绕该书及该书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专题和自由发言。与会学者认为,姑且不论儒学与现代化要求背道而驰与否,黄秉泰博士不是以某种孤立因素或单一成份作为出发点,而是从结构一功能出发考虑问题,在研…  相似文献   

7.
孔子在春秋末年所创立的儒学,发展到战国时期已经成为显学,西汉中期以后居于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近年来在东西方又兴起了“儒学热”,许多儒学问题得到了重新解释与评析。但是其中有个带根本性问题即“儒”的历史渊源与演变问题,诸家向有歧解,三十年代胡适作《说儒飓出德为“殷民教士”之说,四十年代郭沫若又作《驳〈说儒〉》一文,提出儒为“邹鲁缥绅之上”之说。自是,学者多沿用郭说。七十年代徐仲舒在甲骨文中发现了“儒”字,对于“儒”的产生做出了新的论证。笔者近年专治儒学史,对诸家之说各有取舍评断,现就研究所获对“儒”…  相似文献   

8.
不少到过山东曲阜孔府的游人,可能会记得孔府大门的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但不知有谁留意过那“富”字顶上没有那一点;“章”字下部“十”一竖直通到上部”立”字.这既不是岁月风尘的磨蚀,也不是刀笔匠的疏忽,而是孔府家属的特意安排.这副对子是清代大学士纪昀的撰拟、并由著名书法家誊写的.孔家关照工匠如此镌刻,寓意是盼望孔家永远“富贵无顶,文章通天”.  相似文献   

9.
由于港台新儒学对儒学传统的重建功不可没,因而如今“当代新儒学”与“港台新儒学”几乎构成同一所指。但就全球范围而言,以港台新儒学指代当代儒学的重建,未能反映当代儒学重构的全貌。中国大陆与西方世界,如今都有儒学重构的重要成果。仅以美国所代表的西方世界而言,如今至少就有两种参与儒学重构的理论形态,即南乐山和白诗朗所代表的“波士顿儒学”以及安乐哲和郝大维对于古典儒学建构性的诠释。本文在指出“当代儒学”并不等同于“港台新儒学”的基础上,考察了西方世界中南乐山和白诗朗的“波士顿儒学”以及安乐哲和郝大维的儒学建构,并对二者的不同进行了提示。限于篇幅,关于中国大陆当代儒学的重构,则另文处理。  相似文献   

10.
蒙培元先生提出了“情感儒学”概念,并围绕这个概念进行了论证。“情感儒学”的论证涉及“主体”“心灵”“超越”“境界”“自然”等诸多概念,其实,在这些概念背后的“情感”“自由”“理性”才是“情感儒学”的基础概念,因为它们在儒学语境下的各自含义、相互关系乃“情感儒学”之可能的基础。分析这三个概念及其关系,可以揭示“情感儒学”建构的基本理路,即“情感”的本义及当代回归、“自由”之多义及儒家式理解、情感与自由之关系、情感与理性之关系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谋求儒学的现代转换——梁漱溟与现代中国学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谋求儒学现代转换的努力首先体现在他对所谓真假儒学的区分上。他认为现世所传的儒学都是假儒学,真儒学是所谓的“自己学”,他并依据自己对“真儒学”是“自己学”的解释,认为孔子创立的真儒学具有“似宗教非宗教,非艺术亦艺术”这样两个显著特征。粱漱溟谋求儒学现代转换的另一努力是援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入儒,用前者重新解释和发挥后者,从而使儒学与西方哲学实现某种程度的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新孔学”。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对于多年来所提“道的错置”做一销解,首先指出“良知学”与“父权压迫”、“专制威权”的异化关联;其次,进而阐明了“良知的自我坎陷”之理论,并未清楚区分“理论的次序”、“发生的次序”与“学习的次序”之异同;再者,又点明了从“心性修养”到“社会实践”之问题,强调须得由“主体性”,更而及于“生活世界”一概念。指出牟宗三先生之开出论乃是一儒学知识化的前提,此是一咒术型的转出。之后,我们由一精神病理史的深度理解,指出由“孔子到阿Q”是一严重的异化。本文以为当留意一存有发生学的方法来思考问题,儒学不停留在本体的唯心论,更而有其方法的唯物论向度之开启。最后,强调须得解开“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让儒学来参与、调整现代化,并且也让现代化来调整、参与儒学。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儒学的沉浮与新儒学的崛起 二十世纪中国思想舞台上,儒学唱的虽不是主角,但也可算是个重要角色。世纪之幕刚拉开,围绕儒学的争论就好不热闹。康有为披了经学的外衣“改制”儒学,招致了章太炎接连发表了一系列激烈的文字,章氏批评孔子“虚誉夺实”儒术为“南面之术,愚民之计”,“儒术之害,则在淆乱人之思想”。这可视为儒学地位大动摇之揭,接着,辛亥革命爆发,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实际上废除了儒学作为国家政治之指导思想。继之,“五四”新文化运动又从正面对儒学进行猛烈的轰击。儒学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接二连三的冲击,说明了儒学已大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如何从儒家内在的理论立场出发来贯通道德理性与理智理性,如何从素重德性的儒学传统中发展出知性主体,以为理智理性在儒学传统中确立内在根据,内在地决定了现代新儒学之发展嬗变。就贯通德性与理性的不同方式而言,现代新儒家分为“尊德性”与“道问学”两个系统。从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看,“尊德性”一系的理路在现时代已经到了尽头,而“道问学”一系在实现了根本性变革之后,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它不仅推进了儒学的现代化,而且使儒学获得了崭新的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15.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在大乘佛教的国家,观音菩萨可说是家喻户晓。正因为此,当今佛教文化热中,用各种形式塑造观音形象,成为热门中的热门。然而观音的形象是不易塑造的。《红楼梦》中,林黛玉出过一个灯谜,谜面是“观音未有世家传”,谜底是《中庸》的一句“上焉者虽善无征”。说明观音是慈悲的,但形象并不固定具体。憨山大师说“法身无体,以悲为体”,就是这个意思。省庵法师说:“大士法身,非男非女。身尚非身,复何所倚卜…··普告佛子,不应取相。菩萨是汝,非画非像。”他的意思是:观音在我们心中,与我们不二,无需…  相似文献   

16.
郭沂 《哲学动态》2007,3(3):3-13
一个半世纪以来,儒学面临着西方文化的挑战,面临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在这种形势下,建构新的儒学体系,实现儒学的当代转型,便成为关系到儒学生死存亡的时代课题。为此,国际儒学联合会于2006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了主题为“经典、道统与儒学的当代转型”的座谈会,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做了发言。在研讨会基础上,为了深入儒学转型研究,我们特组织了“当代儒学转型”专题讨论,以期引起学界关注并展开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儒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0世纪 ,儒学遭遇到空前的危机与严峻的挑战 ,也面临着重建与复兴的历史机遇。百年儒学演进及儒学研究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在“古今中西之争”及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思潮中 ,儒学并没有“博物馆化” ,儒学的命运大致经历了受到怀疑、批判、解构、重新诠释后成为现代思想学术形态 ,或获得创造性转换 ,以至汇入多元的世界文化大流之中的历程。 2 0世纪与 2 1世纪之交 ,儒学不仅是“文化中国”、“全球伦理”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 ,也是“文明对话”的重要角色 ,对 2 0世纪儒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既是历史性的课题 ,也是一项具有现实性、前瞻性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在一些人看来,儒学研究到了今日,似乎无话可说了。一则因为,儒学已经过时了,要研究只能是“钻故纸堆”;再则因为,要说的话都已经说完了。再说就没有什么意思了。其实不然。曾经影响过19世纪西方哲学的某个哲学家早就说过,中国的孔夫子只有“格言”,没有“哲学”,但现在已没有人认真对待这句话了。20世纪又有人说,中国的儒家只有“政治伦理”,没有“宗教伦理”(当然更谈不上“宗教改革”),这句话长期以来像阴影一样笼罩着儒学研究,很多人认为儒学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没有什么“超越意识”,但当代新儒家牟宗三等人提出,儒学是“理想主义”的,…  相似文献   

19.
杜维明与安乐哲对古典儒学宗教性的诠释 ,分别强调儒学中的超越性和共同创造性 ,代表了诉诸超越和非超越话语两种诠释方向。成中英从比较神学的角度对古代中国神性观念的讨论则突显了儒学中的神性问题。本文选取杜维明、安乐哲与成中英三者为研究个案 ,来看他们对儒学宗教性的理解以及在他们的理解中儒学的宗教思想有何特质。论文第一部分以杜维明对儒学宗教性的研究为主 ,阐述分析“内在超越”理论 ;第二部分介绍分析安乐哲对古典儒学宗教性的诠释 ,重点阐述“共同创造”观念和“礼”的宗教维度 ;第三部分介绍成中英“无神学的神性”观念 ,展开古典儒家对神性的理解。这些研究表明 ,在扩展了的宗教观念的基础上来认识儒学时 ,可以肯定儒学具有宗教性。有争议的仍然是儒学的“超越性” ,而这对一部分学者来说 ,仍是儒学宗教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简论朱熹之“小学”教育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学勤先生认为:“中国的教育从传统上来说和儒学是不能分的。因为中国虽然有诸子百家,有其他学派,以及后来有佛学传入,可是从教育来说,主要还是儒学。不管我们今天怎样评价儒学,这一点是客观事实。”(见朱汉民主编(中国书院),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28页)这是一个历史学家考察历史尔后作出的事实判定。本文认同李先生的这一事实判定。本文要进一步确认的是,不管我们今天怎样评价儒学,也不管我们今天怎样评价儒学的总体教育思想,但是儒学关于“小学”的教育理念,却是十分有价值的。下面我们着重以朱竟在这方面的论述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