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陈星桥 《法音》2003,(9):20-22
十、僧人与养生养生之道不仅是一种重要而复杂的知识或认识问题,最重要且更困难的是能否实践以及如何实践的问题。人人都希望健康、长寿,但由于各人的生理、心理以及所处自然和社会环境差异很大,因而对养生的认识和实践也就很不一样。也可以说,不同社会职业的人,其养生之道或养生之术也会有所不同。如前所述,佛教的养生之道既有一定的普遍性,也有相当的特殊性,它由一类特殊的社会成员———佛教的高僧大德和广大信徒在实践佛教的教理教义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因此,探讨佛教徒———出家僧人和在家居士———的养生问题,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佛教…  相似文献   

2.
自近代佛学大师杨仁山、欧阳竟无复兴佛教以来,“居士佛教”亦随之自觉的兴起.本文意在探讨《法华经》教义对居士佛教的启示,检视当代居士佛教的成就,并对在家居士之住持佛教的合法性及其相对于出家僧众的地位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3.
在佛教的信仰中,可以分为两类:一者在家信徒,二者出家僧伽。按照佛教的教义,出家僧伽称为僧宝,是三宝之一,承担住持佛法的重任。出家梵语Pravraiya,音译作波吠你耶。出家乃远离世俗之尘,所以又称为“出尘”;出家必须剃落须发,抛弃俗服,并且穿着坏色衣,所以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出家,并不是佛教最先发明的,更不是佛教所专有的,在释迦尊尚未降生以前的印度,就有很…  相似文献   

4.
林恒 《法音》2006,(9):32-32,33,34
佛教的信众由两部分人构成:一是出家弟子,二是在家弟子。在家弟子就是居士,居士在中国原指隐士,在印度原指有德有势的大富长者,后来佛教借以指在家的佛教信徒。今日佛教的居士有广狭两种意义,广义指一切同情、敬重佛教,到寺院来参礼的人都可尊称为居士,狭义指已经拜过师,皈依了佛法僧三宝的在家信众。居士修学佛法虽然不像出家弟子那般严格,但也要有一个基本的信念和很好的人生规划,这样才能保证学佛道路的正确性与实践的可落实性。在家弟子学佛的基本信念用一句话代表,那就是:以人为本,立足人间。什么是以人为本,立足人间呢?具体说来,它涵…  相似文献   

5.
依据中国古代的佛教传统,出家人才是佛教的主人,才是佛经的真正弘传者;在家居士只能是佛教的外护,是佛、法、僧的皈依者与佛法的接受者。因此,中国佛教在历史上一向是由出家人所主持的,居士仅只是配角而已。尽管在大乘经典中,发菩提心的居士,其地位并不在出家声闻之下,可是在以大乘自居的中国佛教僧团里,在家居士永远只有附属性的次要地位。居士不能成为弘法师,不能阅读戒本,身份亦不属于僧团。居士之对出家人,“但应奉事唯谨,一如奴仆之事主人”。  相似文献   

6.
在佛教的信仰者中,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在家信徒,二为出家僧伽。按照佛教的教义,出家僧伽称为僧宝,是三宝之一,承担住持佛法的重任。出家梵语为Pravrajyq,音译作波吠你耶。出家乃远离世俗之尘,所以又称为“出尘”;出家必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且穿着坏色衣,所以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 出家,并不是佛教最先发明的,更不是佛教所专有的,在释迦牟尼尚…  相似文献   

7.
怎样做一个居士[台湾]释圣严在家人信仰了佛教,通常被称为居士。那么,做一个居士,跟普通的在家人又有什么不同呢?佛教在中国,信仰的人最多,误解的人也最多。多数人所认为的佛教,就是那些供奉偶像的寺院,那些为死人念经的僧尼,那些木鱼,那些钟磬,那些……就代...  相似文献   

8.
天香 《法音》2010,(7):50-53
<正>佛陀住世之时,不仅经常告诫出家弟子严格持守戒律,注重各种威仪,而且他对在家信徒的生活和修行也十分关注。他还经常应在家信徒的邀请为他们说法,指导他们以正确的方式生活和修行。在《大般涅槃  相似文献   

9.
前几年,先后读过张培锋教授的《宋代士大夫佛学与文学》、《宋诗与禅》等著作,其材料的丰富、考证的详密以及其中反映出的严谨踏实的学风,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又高兴地读到他的新著《居士传校注》(中华书局"中国佛教典籍选刊"之一,以下简称《校注》)一书。该书作为一部扎实的基础研究著作,为中国居士佛教研究勘定了重要的文献资料,为今后进一步推进对中国居士佛教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居士传》,五十六卷,清乾隆四十年(1775),彭绍升(法名"彭际清")述。《居士传》是一部专门记述汉地佛教的世俗信仰,即居士的生平事迹,亦主要是他们的佛教活动的传记,也是清代以前同类题材的一部集  相似文献   

10.
昨天接到台湾十月号《海潮音》月刊,登载一段小消息说:最近在万里霞泉寺剃度出家的陈宇廷,法号见安。美国哈佛大学研究所硕士,是现任国防部长陈履安的公子,已故一级上将前“行政院长”的孙儿。他因为去年参加灵泉寺四十九天的禅期后,忽然省悟,决定出家。这条消息发表后,各方的反映不一。有的赞叹,有的感伤,有的同意,有的反对。各人立场不同,见解自异。究竟出家对个人以及社会国家好不好呢?我们应当有一个认识。出家分为三种:第一是身出家心不出。剃度出家,现比丘身,而仍贪图名闻利养;第二是心出身不出,这种属于在家居士,如《无量寿经》所举之贤护等十六正士,以及辅佐释迦佛教化  相似文献   

11.
对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的思想进行剖析,认为慧远提出了处理王法和佛法关系的原则:占信徒人数最多的在家奉佛者必须遵守王法和纲常名教;统治者应当尊重出家僧尼“方外之宾”的特殊身份,允许他们不礼敬君王;僧众通过传教对民众进行教化.为社会治理安定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对佛教居士进行信仰调查的目的 目前,佛教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对佛教界来说,根本还在于是否能够切实地加强佛教的信仰建设。佛教的信仰建设,就是在佛教四众弟子中广泛地宣传和确立佛教的根本精神,充分发挥大乘佛教化世导俗的菩萨心行,树立崇高的信仰追求和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并贯穿于整个的信仰活动和社会实践之中,用美好的人格形象去感染人、教化人、引导人、净化人,把佛教的正法理念和人生智慧化作服务社会人群的有生力量,为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佛教信徒中,居士是佛教信仰的社会群众…  相似文献   

13.
“居士”一词是中国人用语,本出《礼记·玉藻》,《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记载了齐东海居士狂、华仕兄弟二人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之事(梁启超著《孟子浅解》),该词原指居家有德才、不求仕宦、游心道艺的人,其义与处士、隐士之义相当。佛教传进中国,“居士”被佛教摄入,作为“居家有道之士”的解释。据经典记载,最早的佛弟子并不是出家众,而是两位居士。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而成佛后,第一个七日内住在禅定之中,享受着深广的解脱之乐。佛出定之后,要到村落中去。这时有五百名北印度商客路过此地,牛、车忽然翻倒在地,众人怖…  相似文献   

14.
唐皇室子、太原人李通玄大居士(635—730),留情《易》道,倾注《华严》,由五台山大华严寺转而隐于寿阳方山寺造论,其40卷《新华严经论》,成为佛教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典范,被后人编在一起的《华严经合论》也流布较广,在海内外佛教界和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长期受到人们赞颂,现辑录部分如下:  相似文献   

15.
在佛教经籍中,蕴藏了丰富的食疗养生文献和食疗思想。据统计,有约300部的佛教文献论述到食疗史料,“食”字在《大藏经》中重复出现了85685次,相关内容计约近百万字。从佛教经、律、论三藏中摘取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分作佛经中的食疗养生文献、佛律中的食疗养生文献、佛论中的食疗养生文献和佛经食疗养生医案选论等四个方面来论述,将佛教之饮食与疾病诊疗及养生保健的关系作了较为全面地展示。同时,对佛教的四食、五药也作了相应地诠释。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91,(11)
综观佛教发展史,在出家、在家佛弟子中,在家学佛者总是占绝大多数,所以在家学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而实际上,佛教史上,在家学佛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人们的观念中,学佛似乎就是出家修行。佛教发展到现代,在家学佛者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不断扩大,因此,居家学佛的问题今天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了。佛日居士的《在家学佛之道》一文阐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独到见解。文中既谈了在家学佛的障难,也谈到了在家学佛的殊胜功德,同时也涉及到居士林的建设等问题。相信会对在家学佛者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04,(9):18-18
本刊讯由中国佛教协会编辑的《中国佛教》第五卷近日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佛教》第五卷是继《中国佛教》一至四卷之后编辑出版的重要文献。《中国佛教》的文稿原是五六十年代受周总理委托,由赵朴初居士任主编、吕澂居士任副主编,汇集国内著名佛教学者为斯里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化进程促使具有真正意义的居士佛教运动应运而生,并深刻改变"居士"一词的历史意涵。在这场运动中,上海绅商居士创办的上海居士林,不仅较早以现代科层制度作为管理手段、积极将佛教活动纳入到现代公民社会的建构当中,而且首次将"居士"视为佛教全体在家信众的独立身份、开创出"居士林"这一现代组织模式。以上海居士林为中心的近代居士组织,对近代居士身份的重塑,乃至居士信仰空间的重建与居士功德的重构,都产生极大影响。作为它们主要发起者、领导者和参与者的绅商居士,也通过在这些居士组织中的信仰实践,获得对自身佛教地位和世俗地位的认同和强化。  相似文献   

19.
李洪志的传法传功活动始终打着“佛法”的幌子,他的众多传法讲演中也充满“佛言佛语”。然而,他所讲的“佛法”完全是自己的杜撰,不仅与我国现存五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核心理论丝毫没有共同点,而且直接与之对立和冲突。他通过对一些佛教名词术语的肆意曲解和无知臆断,通过对佛教的诋毁和对佛教界人士的中伤,妄图达到宣扬迷信,神化自己,笼络信徒,欺骗愚弄学员的目的。一、李洪志在贬低和攻击传统佛教的基础上编造他的“佛法”,以便网罗信徒。“佛法”原指佛的“教法”,用来概指佛教的教理或理论。李洪志标榜自己所传的“法轮大法”属于“佛家…  相似文献   

20.
《佛说化婆塞戒经》云:“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净三归依,是为不难,在家修净,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缠绕故。”可知在家出家的修行居士,因尘俗诸缘缠绕证道不易。我的皈依三宝,便受到了来自家庭中的竭力反对。首先是我家父母的反对。尤其是父亲,是革命老干部。他们不理解佛教,以为学佛是不幸的事情不晓得我的皈依三宝,是为了完善人生和艺术上的更高追求,是智信。而非他们认为的礼佛修梵行,吃斋诵经是遁也逃避的迷信。我向他们说明佛教的道理,并用行动来说服他们:自皈依佛门,我处处忍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