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学生创造力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问卷法对我国八大行政区10所不同类型学校的100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多侧面认识大学生创造力的特点,研究发现:大学生有较强的创造潜能,突出表现为创造性人格富有挑战性;创造性思维核心品质的新颖性表现突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典型表现中投射未来、评估力和通感特点较为明显;专业类别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显著影响,艺术类大学生的创造力较为突出,社科类大学生的创造力较差;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的年级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2.
对315名初中生施测Kirton适应–创新认知风格问卷、Williams创造性倾向量表和Torrance创造性思维测验任务,以考察创造性认知风格、创造性人格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在创造性认知风格中,效率性、规则性均与创造性思维呈显著负相关;在创造性人格中,冒险性、好奇心及挑战性均与创造性思维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在创造性认知风格中,创新性、效率性分别正向、负向预测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性人格中,好奇心正向预测创造性思维;对回归系数的逐步检验发现,创新性维度通过创造性人格而对创造性思维具有间接的积极影响。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则显示,创新性维度、规则性维度以创造性人格为中介分别对创造性思维发生间接的积极、消极影响。可见,创新认知风格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而适应认知风格不利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在创造性认知风格与创造性思维之间具有一定的中介作用,创新性认知风格通过创造性人格而促进创造性思维,规则性认知风格通过创造性人格而抑制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3.
创造力与人格是心理学领域内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心理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该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加利福尼亚心理量表、人格三因素模型、五因素模型、多种人格测验及其与创造力的关系进行了回顾。已有的研究的确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研究内容还有待丰富、研究方法还有待完善、研究对象还有待拓展,这也预示着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5.
军校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149名军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当前军校大学生有较高的创造能力,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对其创造性人格的分析结果显示,创造力很强的学员身上更多地体现出一些创造性人格特质:好奇、精神饱满、热情、很有主见、孤独、自信、易动感情、有远见、不屈不挠、有理解能力等;而创造力一般学员的人格中的创造性特质不明显,并且还暴露出谨慎、束手束脚、拘泥形式等一些不利于创造性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动机行动和成就动机理论,构建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以检验创造性人格对员工创造力产生的作用机理。以251套来自主管-下属配对的问卷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造性人格可预测员工创造力产生,学习目标导向与绩效证明目标导向在两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内在动机能够强化个体目标导向对创造力的作用,并显著正向调节创造性人格对员工创造力的间接效应。最后,论文讨论了研究发现对员工创造力产生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8.
通过对中美400名13-15岁青少年问卷调查,比较了中美青少年创造性人格及其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和单个创造性人格变量相比,创造性人格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自我因素和创造性之间的相关均达到中等程度,且均非常显著,中国青少年创造性人格三个因素能解释创造性变异的11%,美国青少年创造性人格三个因素能解释创造性变异的15%.(2)在创造性上,美国青少年在所有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中国青少年,但在创造性人格上,只有在自我因素上,中国青少年创造性人格得分高于美国青少年,其他因素不存在差异,这说明创造性人格不是造成中美青少年创造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因素,选取网络成瘾的24名大学生进行16PF、SCL-90的问卷调查,并和对照组比较.结果发现在人格特征上,成瘾组在乐群性、稳定性、怀疑性和独立性有别于对照组;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成瘾组在抑郁和敌对等项目得分要高于对照组.成瘾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对照组,具有不良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0.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及其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状况及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学校贫困生125名为研究组,相对应的120名非贫困生为对照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结果:(1)贫困生在DSCL-90量表测量的总均分、躯体化水平、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上的因子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得分贫困生普遍得分低于非贫困生;(3)社会支持各维度与SCL-90各因子负相关,与EPQ人格P和N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人格E维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幽默风格与精神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试幽默风格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的信度和效度,探讨幽默风格与精神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354名大学生接受幽默风格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问卷调查,4周后74名大学生重新填写幽默风格量表。结果:幽默风格量表所提出的4个因子结构在中国人的样本中也存在,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可接受。中国被试在4个子量表的得分均低于加拿大被试的得分。亲和型幽默、自强型幽默得分与症状自评量表的子量表以及总体症状指数得分全部呈现负相关,而嘲讽型幽默和自贬型幽默得分与症状自评量表的子量表以及总体症状指数得分全部呈现正相关。结论:(1)该量表的初步测试效度和信度可接受,但须结合中国文化作进一步的修订;(2)亲和型和自强型幽默有益于精神健康,但嘲讽型和自贬型幽默有害于精神健康;(3)中国人与加拿大人在幽默风格、幽默对精神健康起作用的方式上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高师本科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运用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高师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其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上,大一至大四学生无年级、性别、专业的显著差异;在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上,大三、大四差异显著;2、大四与其他各年级学生在自评症状各因子上存在极显著差异,男女生在自评症状的强迫和偏执两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3、学业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因子上差异显著;4、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较高相关。 相似文献
13.
市民人格特征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南京市民人格特征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对南京市民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南京市民的人格特征较一般人群更外向,掩饰程度较高;性别、年龄、职业以及文化程度与人格特征存在一定关系;不同人格类型的市民心理健康水平不同;年龄、情绪稳定性及内外向性对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社会各界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为我国心理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心理学家有责任积极参与这项工作。文章介绍了为在中国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体系所做的几项工作:(1)编写用于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的规范教材;(2)对全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骨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3)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读本;(4)研制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5)组建全国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ole of 3 types of perceived support for creativity in modera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creative self-efficacy and self-perceived creativity. The findings suggest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effects for perceived work-group support and supervisor support, but not for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This study is among the first to (a) examine the importance of perceived support for creativity in unlocking creative potential and increasing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 and (b) use interaction terms i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to investigate moderator effects in an applied research setting.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organizational interventions focused on training supervisors and work-group members to support creativity in the workplace may be more effective than broader and less focused interventions at the organizational level.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自然教学实验法,探索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与教学模式。结果表明(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辅以心理咨询是眼下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2)不同系科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为“面上集中释疑,线上互相解疑,点上个别辅导”。 相似文献
17.
贫困优秀学生的人格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关注贫困优秀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以上海市久隆模范中学的贫困优秀学生为被试.采用中小学团体智力量表、SCL-90心理健康自评量表、Y-G人格测验、学习适应性测验四种测查工具,结果发现①贫困优秀学生具有很好的学习潜能,其学习的适应性高、学习的能动性强:②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家庭,贫困优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其性格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社会、学校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引导;③对贫困优秀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和教育胜于知识的教育,只有一以贯之地予以心理支持方能使其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3,147(6):505-520
The author investigated A. Antonovsky's (1979) concept of the sense of coherence (SOC) in relation to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s, and the stress experiences of college students. A multivariate model was used to asses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sychosocial resources, perceived stress, an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coping styles among 261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hree Israeli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Results of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revealed that younger students used more emotional strategies and perceived having greater social support from friends than did older students. Students who did not work reported experiencing higher levels of stress associated with daily life and work-related issues. Women used more emotional and avoidance coping strategies. The findings of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ask-oriented and emotional coping modes, work stress, and family support explained 30% of the variance of SOC. These results increas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alutogenic model of students within university settings and suggest focusing on the students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the environment, using the concepts of stress, coping, and social support as inseparable characteristics of systems models. 相似文献
19.
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本研究用编辑合成的问卷对某校约2000名大学生进行了网络成瘾以及有关心理问题的调查,得到988份有效的调查资料,并追踪到603份有效的16种人格因素(16PF)历史资料。结果表明:1.网络成瘾者与非网络成瘾者在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交往焦虑、自我和谐、抑郁、自尊等方面都存在差异;2.网络成瘾者的负面的心理因素多,积极的心理因素少;3.从历史资料来看,网络成瘾者与非网络成瘾者在16PF测验的多项人格特征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网络成瘾的内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