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李霄翔  黄虹 《学海》2007,(2):190-193
语言不仅是人类交往的工具,同时也具有和其他商品一样的价值和效用。语言经济学认为语言是人为资本的一种重要形式,语言能力不仅可以提升个人市场价值,同时也可以和其他生产要素一起成为国家和民族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中,经济实力提升了语言的市场价值,而语言在经济市场上的使用份额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语言在全球交往中的经济效用成为决定国家和个人语言计划的关键因素。重新审视民族国家的语言教育政策,充分调动市场调节和社会公众心理机制,及时制定和实施积极的双语教育政策,是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和迎接全球化挑战的有效方略,也是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语言文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交往实践研究述评阎献晨随着实践和主体性问题讨论的展开,交往问题,以及一向被忽视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这个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日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本文试图对交往实践的有关问题作一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交往实践研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一)交往实践概念的界定什么是交往实践?众多论者认为,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对全部历史发展和人类主体本质进行科学分析、深刻洞见和整体把握的基本理论尺度,也因此而构成贯穿马克思毕生思想发展的一个中心视界。任平对马克思交往实践观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作了总体勾勒。认为,在创立时期,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恩一起曾对交往实践观的性质和功能作过大量论述。主要是:(1)交往实践作为“物质交往”活动是主体间的“客观的活动”,它是既区别于从客观的和直观形式来理解事物、现实、感性的旧唯物主义,也区别于仅从精神、抽象能动性来理解实践的唯心主义的新的思维方式。(2)交往实践分为“自主活动”和“交往形式”两个方面,是二者的统一。(3)交往实践所形成的交往形式,构成全部历史形态新旧更迭的本质内容。(4)交往实践是“精神交往”和以语言交往为中介的“意识交往”的客观基础。(5)交往的总体结  相似文献   

3.
在哲学意义上 ,全球化网络的建立是对交往实践观研究的划时代变革。网络将交往实践提升到电脑化的水平 ,即创造出一个电脑化交往社会的生存空间 ,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交往实践的方式、时效、价值、内容和意义 ,进而给哲学、特别是交往实践观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1在场与  相似文献   

4.
绿色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落实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行动上,体现在现代节约观时代性内涵中;绿色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一种新的增长模式,更是一种具有终极价值功能的价值诉求;现代节约美德体现了绿色发展的价值诉求,实现绿色发展需要在全社会形成现代节约的价值共识,通过全社会对现代节约观的共同理解和践行,形成人与自然和解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经济发展范式与人类社会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5.
经济学视角下的农村水环境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海》2016,(6):24-27
随着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和新形势下环境问题面临的新挑战,经济学的发展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农村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工业发展愈加迅速、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采取了集约化的畜牧养殖方式等都对农村水环境保护带来了挑战。基于经济学视角,针对江苏农村水环境的准公共物品属性,水环境污染的外部性特征,探索基于经济根源、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解决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加强农村水环境监测和防治,力求为我国农村水环境的保护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生态危机给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使得对经济发展模式背后的经济理论的反思成为必需。美国著名的过程神学家Cobb对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前提和假设进行了批判,指出了其缺陷和错误所在,并对经济学的发展提出了颇为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石金楼  郑垂勇 《学海》2007,(5):201-204
江苏既是全国的经济大省,也是人才大省.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江苏应该因地制宜地确立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开发战略,着力在树立人才资源开发新理念、解决人事人才政策滞后问题、完善人才资源开发的管理和运作机制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从而构筑江苏人才高地.  相似文献   

8.
现代技术远非古代技术所能比拟,其导致的危害也是前所未有的.约纳斯认为,现代技术本质上是一种现代虚无主义.以往本质上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伦理学无法应对现代技术在道德上挑战.他提出了一种“责任伦理”观,主张医学和医术有一种特殊的责任,当今人类应该对自然及未来的人类负责.  相似文献   

9.
社会发展是历史唯物主义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经济发展则是经济学探讨的重要课题.应该说,哲学与经济学二者有着不同的研究对象,有着各自的研究方式方法,但我们不能过分夸大二者间的差异.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而且二种发展的物质基础都是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所以,我们认为,哲学在探讨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时应吸取经济学涉及经济发展的有关成果,尤其是把环境、人口、技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对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进行理论分析.本文试图从这种角度对社会发展与环境、人口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做一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对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就人类自身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心理危机,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理障碍与疾病。心理疲劳正成为现代人的“隐形杀手。” 最新科学研究发现,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处于一种奇怪的亚健康状态——第三  相似文献   

11.
试论李大钊的进步人道主义观刘彻,刘云龙一、“人道主义经济学”理论。1919年5月,李大对把现代经济学分为三种:个人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学与人道主义经济学。个人主义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经济学,有两个难以克服的缺点:l、承认现存经济组织的合理性;2、承认...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的各种交往活动有了广泛的发展,它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但是长期以来,历史唯物主义很少研究社会交往,这种现象应该改变。一、什么是交往交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之间发生的各种往来、接触、联系。它既包括物质性的交往,又包括精神性的交往,其中物质性的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精神交往的基础。所以,正如马克思和恩  相似文献   

1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相应地,作为承担这一载体的理工科高校也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理工科高校的教育资源也必将走向市场化.  相似文献   

14.
人性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统一体,它是德育建构的内在动因.理论上人性观为德育预设了理论的逻辑起点、价值取向和方法论体系,形成了德育范式;历史中人性观的发展预制着德育形态的变迁.人性与德育的相关性在现代社会具体化为“主体”认知发展带来的三次德育范式转变.  相似文献   

15.
就像亚当·斯密在创作《国富论》之前曾经写作《道德情操论》为其开创现代经济学奠定哲学基础一样,凯恩斯在创作《通论》之前也曾经写作《概率论》为其开创现代宏观经济学奠定哲学基础。就像《道德情操论》是打开《国富论》当中诸多疑问的一把钥匙一样,《概率论》也是打开《通论》当中重重谜团的一把钥匙。凯恩斯在《概率论》中发展了一种新概率论,即逻辑概率理论,并借此创立了一种新理性观,即信念理性。凯恩斯经济学革命的实质乃是用信念理性假设替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理性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发动了一场针对新古典经济学的革命,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是一种实践的语言观。这种语言观反对将语言作为一个抽象的符号王国来看待,主张语言是建立在整个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一种现实的交往活动。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点出发,对语言、思维与实在的关系,语言的结构与功能、语言的意义和理解等问题作一简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18,(6)
中国传统友善观强调"仁爱""孝悌""贵和"的道德价值观,它们不仅是我国重要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传统根源。面对现代社会结构变迁日趋公共化、道德追求日趋平等化与人际交往日趋功利化和网络化,社会更加期待友善,而传统友善观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面临重大挑战。为此,我们一方面要继承传统友善观的价值精髓,另一方面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立一种新型的友善观,完成友善观的现代转型,不断赋予友善观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8.
今天,我们生活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在这样的全球化的境遇中,有着近二千年历史的中国道教的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道教怎样去面对机遇与挑战?如何在新世纪对人类的文明与和平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无疑是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生成论规律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以来,相对论、量子力学等一系列自然科学的发现,经济学领域中对经典经济理论的一系列突破,以及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现实,使人们关于客观规律的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这就是从"先验规律观"向"生成论规律观"的转变.这种规律观的转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哲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上的启迪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哲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20.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障碍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吉军  陈俊龙 《学海》2011,(2):97-101
本文运用经济学原理阐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什么困难及其破解途径。文中指出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及其重要意义,进而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或转变成本: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稀缺、利益冲突、沉淀成本,随后探索了克服转变障碍的根本路径在于制度创新,最后从市场、政府、企业三个层面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