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来改去最后叫“回民学校”在北京市回民聚居的牛街地区,有回民饭店,有回民医院,还有回民学校。饭店和医院门前的牌子,也许“多年一贯制”,而这所学校的牌子却换了又换:成达师范、回民学院、回民中学、回民中学分校、六十八中学、首都中学、一三五中学、回民学校。这所学校,8次更名!每一次更名,都是事出有因。且说这最后一次更名:1985年1月,根据北京市回民群众和回民学校校友要求,经中共北京市委讨论决定,又经半年多时间的准备,于1985年8月挂出了“北京市回民学校”的牌子。这一挂,就是20年,是这所学校使用时间最长且延用至今的校名。一所…  相似文献   

2.
南京建邺回民医院自1988年建院以来,热情为回族穆斯林服务,前不久,为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南京市有七万多回族穆斯林,而建邺区又是全市回民集中居住区。为尊重回民群众的生活习惯,方便广大回民看病就诊,早在1954年,南京市就建立了回民诊所。“文革”期间改为街道卫生院,1988年7月正式改名为“南京建邺回民医院”。这是全省建立较早的一所回民医院。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东城区第一个市立回民幼儿园落成,并于1986年8月6日在朝阳门内禄米仓小牌坊胡同12号院举行开园典礼。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任重为幼儿园题写匾牌:“北京市东城区回民幼儿园”。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仁为幼儿园题写了贺词:“庆贺东城区回民幼儿园开园”。 新建的回民幼儿园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建有四个教室、一个音乐室,还有备课室、保健室、淋浴室、盥漱室等各种用房30  相似文献   

4.
在抗日战争中期,也是鲁西一带最困难的时期。这里的回民同胞约有十万人,家家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当时泰西有党领导下的回民抗日大队、回民联合会,当他们看到抗日家属和回民子弟根本没有读书的机会,便建议办个回民抗日学校。上级采纳了这个意见,于1943年下半年开始筹办一处回民抗日高小(也曾叫“文工团”),经上级拨款支援,于1944年下半年招收了一批抗属和一部分贫困的回民子弟入校读书,服装、生活以  相似文献   

5.
马氏回民为云南昭鲁回民一大支系,其原籍陕西省固原县柳树湾。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奉命随颍川侯傅友德将军南征湖广、贵州、四川等地,定居威宁。子孙世代繁衍,于雍正年间各祖分支分居昭通、鲁甸、会泽、宣威、大关、永善等地。定居昭鲁的翠公祖之子四人于昭  相似文献   

6.
《中国穆斯林》1990,(5):34-35
吉林省蛟河县的回民是从一九一二年以后陆续迁入的。一九三六年,蛟河镇及附近回民集体筹款修建起一座古式典雅的清真寺。一九六六年,寺院遭破坏。一九七一年被拆除。一九七六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鲁甸县桃源乡拖姑清真寺修建于靖雍正八年,历史悠久,建筑宏伟,名扬全滇。据寺内碑文记载“雍正年间,乌蒙开辟,各姓祖人,落籍于业,马氏祖人麟灿、麟炽以举人,随哈将军征平乌逆亦落于此”,因“穆民所在皆有清真寺,由马氏弟兄带头捐资,建造大殿(又叫正殿)作为当地回民“朝拜真主之地”,乾隆二十年又由本寺老阿訇赛焕章承头,到贵州、四川、陕西、宁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威县,现有回民七百户,三千多人。其中约有半数的人户,聚居在城关镇的黄家街,这条街的回民中,黄、王两姓者居多数。街上有男女清真寺各一座,而男寺是该县六座清真寺中最古老的一座,为元顺帝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知州王伯大到任后所创建。 该县回民老人们传述:“俺们威县的回回,自古以来是黄、王两家。”又传称:“黄家的阿訇,王家的官。”根据这些口碑,查  相似文献   

9.
河南“回民秧歌”其实就是南顿“回民秧歌”。南顿“回民秧歌”是河南省唯一的回族民间舞蹈。南顿位于项城市,现称南顿镇,旧称南顿集。至今,在南顿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南顿集靠沙河,男女老少跳秧歌。”有关“回民秧歌”的起源,据秧歌艺人马仁杰介绍说,南顿“回民秧歌”的产生和流传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传统的“回民秧歌”有11人参加表演。一男子领舞,左手拿一串铃,右手持伞灯;一男子扮演盲人,拄一拐棍(丑角);一人扮演背包袱的(丑角);其余4男4女(女的由男子扮演),男角挎腰鼓,女角持二锣。打鼓演员及打锣演员载…  相似文献   

10.
解放前,江苏泗阳县的回民在各方面都很落后。他们在政治上根本谈不到地位,在经济上都是小摊贩、卖烧饼油条,宰牛羊的,在文化方面仅有小学生二名,权本就没有大中学生。解放以来,党和政府对我们回民关怀无微不至,安排县人民代表九人,各乡镇都有回民代表,各行业都有回民参加工作:有当农村管理区会计主任的,有当城市居委会主任的,有做经理和县科局长的。全县现有回民大学生四人、高初中学生50余人,小学生更多。这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事情。回民胡杨氏感动地说:“过去我们回民很穷,念不起书,现在我儿子在南京大学读书,我们不愁吃不愁穿,这都是党和毛主席给我们带来的好处。”1956、1957两年,党和政府拨给生产补助金,扶持回民就业,并在农村搞副业。1958年9月,全县成  相似文献   

11.
《建修胡太师祖佳城记》碑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陕西省咸阳市郊区的东北,有一条迤逦十余公里的地带,就是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渭城,俗称为“渭城湾”。此地北倚毕郢原,南襟渭水,土地膏沃,村舍相属,是明清以来关中回民聚居的一个中心。我们其所以重视渭城,第一,因为回民曾经在这里生息繁衍,至今方志和其他碑碣还能够使我们考察到当时回民徙居分布、从事生产以及其社会组成和宗教活动等状况,堪作为关中回族历史的缩影,对我们研究“地区回族史”是很有帮助的。第二,在1862年兴起的陕西回民反清斗争中,这里曾经出现过一个  相似文献   

12.
在祖国东南沿海的福建泉州,居住着回民40来户、200多人。解放前,他們在經济上多半是“世襲祖业”,經营牛羊肉和小商小贩,流动性大,生活毫无保障,长期处在失业和半失业状态。有些回民为了生活,甚至出卖自己心爱的儿女。生了病无法治疗,只有眼巴巴地等待死亡。全市回民絕人多数是文盲和半文盲;1937年回民群众凑了些钱,勉强在清真寺内办起一所只有初小一二年級的清真小学。可是办了不上二年,就被反动政府撤銷,迁到别处,使大多数国民子女再无法上学。因此在旧社会,泉州回民流  相似文献   

13.
燕赵大地哺育了成千上万的回族穆斯林英雄儿女。抗日战争年代,在这块土地上曾活跃着两支回族人民的抗日武装,即渤海回民支队和冀中回民支队。当年渤海回民支队长刘震寰,根据毛主席的战略思想,领导指挥着回民健儿打得日伪军晕头转向,叫苦不迭,赢得了“伊斯兰,伊斯兰,战斗顽强又勇敢”的赞誉。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这支部队在刘震寰率领下奉命东进,参加了  相似文献   

14.
南京市回民殡葬服务社始建于1959年,设在升州路28号净觉寺内;隶属于南京清真寺管理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时,民族、宗教政策为“四人帮”肆意践踏,服务社被迫停办。  相似文献   

15.
“借锅不借盖” 在回民的饮食生活当中,有一种说法:“借锅不借盖,借碗不借筷。”这是为什么呢? 回答这个问题,得从两个方面说起:一是回民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点,在不同地区与不同民族世代为邻,互通有无的时候,就出现了“借”;二是回民在外用餐,炊具或餐具不足的时候,也会临时“借”。在非借用非穆斯林的灶具或餐具不可时,  相似文献   

16.
园林镇是湖北省潜江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共有回民二百多人。多年来,回民的几大节日没有活动场所,附近也没有回民墓地。有的回民谢世后还要到远离县城三十余里的总口农场洗“埋台”和安葬。而且,镇内没有一家像样的清真餐馆,进城的本县和外地  相似文献   

17.
三中全会以来,逐步贯彻落实了民族宗教政策,西宁市人民政府于去年5月正式批准了城东区郊南的元山一处为“西宁回民公墓”。这是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和关怀,深受各族穆斯林的热烈欢迎。一位七十三岁的回民马寿山说:“回民现在正  相似文献   

18.
勤俭是回回民族的历史传统。党号召“勤儉建国,勤儉持家”,广大回民群众都积极响应。他們在婚丧方面也愿意本着节約精神办事,大胆改变铺張浪費的旧习俗,这点連大多数阿洪都是同意的。但是有个别阿洪对这一問題有很大的抵触情绪。他們认为群众节約,个人发家致富的计划就会被打破。他們不顾广大回民的利益,不惜用一切手段,藉教規和后世逼使回民群众大肆鋪張浪費。如下根据回民现实生活条件竞規定回民亡人时都应宰“下土羊”  相似文献   

19.
十月十八日,北京回民学院的全体师生員工和在京的校友齐聚一堂,欢庆回民学院建校十周年。李恕、李玲善兩位院长都在会上讲了話,向大家介绍了回民学院十年来的发展和成就。回民学院在解放后刚成立的时候,学生只有五百零四人,校舍殘破不堪,仅有的一幢口字形教室楼,因年久失修,人称“危楼”,教学設备更是談不到。但是在党的民族政策和党的教育方針的光輝照跃下,经过十年建設,已經空前发展壮大起来。现在的学生已经  相似文献   

20.
泊头市整顿清真食品市场民宗局河北省泊头市清真食品市场一度混乱,“回民饭店汉民开,汉民食品回民卖”的现象,引起了广大回族穆斯林强烈不满,呼声很高。前不久,市民族宗教局调查发现,一部分回民饭店确实不具备清真饭店条件,有的请一名退休回族职工“顶冒”挂上了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