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宇宙论和规律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这两个问题搞不清楚,老子的其他思想便无从说起。尽管学术界在这方面的讨论已经非常丰富,并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上有许多发现,但我认为,老子宇宙论和规律论的实质意蕴还需要深入发掘。因此,本文希望对此作进一步的研究,以就教于方家。《老子》四十章和四十二章是考察老子宇宙论的关键。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实际上包含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1)何谓“有”、“无”?(2)“有”、“无”和“道”的关系如何?(3)怎样具体理解从“无”到“有”再到“万物”的创生过程?在…  相似文献   

2.
一、庄子“道”的境界性质先秦老子和庄子都讲“道”,但“道”在老、庄处的哲学性质、旨趣、意蕴并不相同。在老子处,“道”基本上有这样几种涵意:一是本体意。如《老子》第一章讲的“常道”;第四章讲的“道冲”;第六章讲的“谷神”;第十四章讲的“道纪”。作为本体之“道”,其根本的性质是“自然”,即《老子》第二十五章讲的“道法自然”。所谓“自然”就是无为无造、自然而然。二是生成意。如《老子》第三十四章说的“大道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第四十章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特别…  相似文献   

3.
《老子》属于史官之书,其内容是在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反思的基础上向形而上方向玄虚化的结果。道论的基本性质并不是在铺陈一种系统宇宙观体系,而是对有为的对立性社会生活超越出来的无为的应有之义的论断。道性的恍惚、混成与无为消解差别对立的社会现象的意旨,是一种逻辑体系之下的思维抽象的结果。从这个立场看,历来关于《老子》的生成论、宇宙论、贵柔论、辩证法、消极论、权谋论等等判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误读产生的原因在于,对《老子》一书缺乏宏观上的把握而被文中部分文字所困。  相似文献   

4.
荆州学派是汉魏之际重要的学术中心。这一时期经学逐渐向玄学转变,王肃的《孔子家语》是荆州学派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著作,研究《孔子家语》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玄学的产生经历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逐渐演化过程。《家语》是站在维护、挽救儒家学说的立场上,以老子思想去朴实、论证儒家学说。《家语》中的孔子以老子为师,西周是以老子知雄守雌为座右铭的;《家语》中的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融铸老子的道于自身的体系中;《家语》中的礼具有“五至”“三无”“三无私”的性质,富于道家的色彩;《家语》中的圣人能够体天地之道,合天地之德,既体现了宇宙的根本之道,又明了儒家的仁义礼乐,集儒道于一身。这正反映了儒道兼综已成为汉魏之际学术的必然之势,儒家学说必须向道家学说靠拢和转向,才能够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5.
老子道论价值趣向辨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子的“道”在被人们纳入认知的视野作了种种探究后 ,这里试图从价值趣向上对其底蕴再作寻问。离言绝待的“道”所示于人的是天人之际的消息 ,领受这消息用生命的体悟也许比智思的推求更切当些。一、“道法自然”老子论“道” ,并未把“道”悬设为某种类似泰勒斯的“水”或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那样的实体 ,也从未在《道德经》中有过“什么是道”或“何谓道”式的发问。他不仅对“道”未作任何落于言筌的界说(定义 ) ,甚至对这“不知其名”者勉强“字之曰道”也要分外申明乃是出于不得已 (见《老子》二十五章 ,以下凡引《老子》只注章号 )…  相似文献   

6.
世界本体与价值渊源合一,宇宙法则与治世规范统一,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特征。“《老子》,明道之书也。”(明·焦竑:《老子翼·序》)“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范畴。老子的“道”既是世界的根本,又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关于老子“道”的本体论意义,学术界多有论列,而关于其价值论意蕴,则需要作深入探讨。本文将就这一问题,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7.
老子的逆向式思维与道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是老于哲学中一个最根本的概念。历代学者对它的解释“见仁见智”,各不相同。当代的学术界对它的看法,更是莫衷一是。八十年代以来,我曾前后在《帛书老子注释与研究》、《老子与道家》、《老子评传》等著作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现在看来尚有不少问题没有解释清楚,尚需作进一步的阐说。近些年来在自己的科研与教学中,反复地又探讨了这一问题,现把它写出来以便与大家一起讨论之。通过近些年来我对老子哲学的思考,我认为要握住老子的道论,必然要与老子的思维方式联系起来一起加以考察,才能真正把握住老子道论的奥义。老子哲学…  相似文献   

8.
道家思想以道论为核心内容。理解老子道论,是把握老子哲学精神的关键所在。道论,亦即今语所谓本体论。问题在于,应如何理解这个本体的涵义?以往讲老子,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以西方哲学的本体观念附会老子道论,无形中产生了对它的种种曲解。西方哲学倾向于从理论的立场出发讲形上学,老子的道论却是一种人学本体论,二者有很大的差异。 老子所谓道,不是一个理论化了的形式存有的概念。以人生或人的精神生活为核心,从人存在的文化显现的总体性上确立作为形上本体的道,这是老子道论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9.
尹振环先生撰文《论〈老子〉需要验之出土文献与历史》 (见《哲学研究》 2 0 0 3年第 1期 ,以下简称“尹文”) ,对拙作《老子道论价值取向辨略》 (见《哲学研究》 2 0 0 1年第 6期 ,以下简称“《辨略》”)提出商榷 ,其以“验之出土文献”、“验之历史”置辞 ,断言老子学说为“政治哲学” ,指摘拙论对老子道论之价值取向的辨说乃是“远离了”《老子》一书的“主题”。现扼其要 ,简答如下 :1 .老子虽曾为“周守藏室之史” ,但终于“自隐”而做了隐者。《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谓 :“老子 ,隐君子也” ,又谓“老子修道德 ,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相似文献   

10.
王弼宇宙本体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无”及其“别名”王弼的贵“无”论哲学体系主要是运用名理方法改造《老子》的“道”论而完成的。他首先需要解决的矛盾就是给老子的“道”起一个具有时代新内容的“名字”。这是因为,当时流行的名理思维方法认为,事物的“名”,产生于事物的形状,它反映了事物的基本性质和特点。“道”这个名字的意思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它本身不具有“无为”这个思想内涵,将其改造为含有“无为”内涵的“无”,成了王弼建立哲学体系的第一步改造工程。老子称宇宙本根为“道”,同时又指出这个名字是强加上的:“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相似文献   

11.
古灵宝经借鉴佛教"劫"的观念并创立了"劫运"学说。"劫"的观念本身属于印度佛教宇宙论最典型的表现形态。近年有研究者提出古灵宝经"劫运"学说实际上否定了其《灵宝五篇真文》作为宇宙本源的性质。将古灵宝经相关论述置于佛道两种根本不同的宇宙论中来考察,可以发现古灵宝经对佛教"劫"的观念并非简单的模仿或全盘吸收,而是以道教宇宙论为基础对其做了具有关键意义的取舍和改造。因而其"劫运"学说恰恰是对《灵宝五篇真文》宇宙论意义的极大丰富和拓展。弄清古灵宝经"劫运"学说的真正含义及其本质,对于我们完整而准确地理解古灵宝经一系列根本性教义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道德经》的主旨就是言“道”言“德”,因此,“道”与“德”无疑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在老子《道德经》五千多字中,“道”出现七十多次,“德”出现近四十次。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在老子《道德经》中“身兼数职”,有多重含义、不同用法。首先,老子将自己预设的“道”看作是形成世界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第25章,以下只注章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因此,晨阳先…  相似文献   

13.
一、老子对“道”的诠释“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范畴。“道”在老子哲学逻辑结构中有生成论、本体论二重含义。生成论意义上的“道”似万物之宗 ,是天地万物赖以产生的本根 ;本体论意义上的“道”是天地万物之为天地万物之根据。关于宇宙生成论之“道” ,亦即天地万物赖以产生的本根 ,老子提出道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似万物之宗”的思想。此种生成之“道” ,指先天地而生且混沌未分的实体性存在。这里说“实体性存在”而不说“具体性存在” ,宜作辨析。具体性存在是已经生成之物 ,此具体之物具有质的规定性和时空的有限性 ;实体…  相似文献   

14.
君臣关系问题是儒家学说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先秦儒家的君臣关系论经历了从忠君到“以道事君”、“从道不从君”、“诛暴君”、“天下为公”的演变过程。这与汉宋儒者营构的“君为臣纲”、“君臣之义”有根本的区别。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等人把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民主性精神又向前推进一步 ,并对近代中国思想变革发生重要影响。如何充分利用儒家学说中富有民主精神的思想资源 ,服务于新时代的民主理论建设 ,仍是思想界面临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5.
钟吕内丹学的最后阶段天仙阶段,是吸收了老子思想后而创立的仙学理论。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宇宙生死论,深深影响到《灵宝毕法》气液相生的学说,正显示出钟吕丹道是以“法自然”作为立论根据的。本文为作者硕士论文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老子论人生     
老子的整个学说,有一个根本的精神贯穿其内,那就是自然。悟懂了这个精神,就悟懂了老子和老子所悟的人生。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的观念中,世界是这样的:道先于一切而存在,它混然一体,无形、无色、无声、无味,因而看不见,摸不着,玄妙深奥。从它体内产生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再产生出一种均匀的状态,万物就从这种状态中生长出来。天、地、人都是道的产物,其行为都要效法道的精神,而道的精神是什么呢?那就是自然。道德作为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必须体认道的精神,通过认识和遵循自然…  相似文献   

17.
和谐思想是《道德经》的基本精神。“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宇宙万物最高的、最一般的法则(规律)。这个本原的“道”具有怎么样的根本性质(“玄德”)呢?这个最高的最一般的法则又是什么呢?这就是“和谐”的性质,“和  相似文献   

18.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在老子哲学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对其解读存在两方面的争议:一是如何断句才符合老子的句读;二是如何解读才契合老子的思想逻辑.老子这句话目前共有四种断句法,但从断句的可行性来看,两种断句法不可行,而在剩下的两种中一种比另一种更好.主流注家将此句释为“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永恒常在的道”,会导致老子整体思想逻辑的不一致,这已被不少人所质疑.我们提供充足的论据来论证,将“可道”重释为“可名为道”,将这句话释为“可名之道不是永恒常在之道”,将会化解此种不一致,而且非常契合老子的论述结构与哲学逻辑.  相似文献   

19.
一老子朴素辩证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关系老子是春秋末年楚国人,他与孔子,少正卯,邓析等大概都是同时,并且与他俩在关于名实问题上也有过论争。孔子特别向老子问过“礼制”的名实问题。据庄子天运篇说:老子与孔子还论过“道”的问题,老子认为“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他告诉孔子说“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这话与孔子所说的“君子疾殁世而名不称焉”的名实观念,恰是相反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易》是巫用以占筮的,道家出于史官,亦即出于巫。老子以“无”为基本范畴,得益于对神无方易无体精神的把握。易之“不易”即规律,亦即道。老子继承发展了《易》的变易观念以及阴阳对立统一、依存和转化的思想,继承发展了《易》的观物取象、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并同样具有思维的模糊性。老子摒弃了筮法中的神秘主义,但继承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生生观念,形成了以“道之生”为特色的道论体系。老子继承了《易》以无为求得无不为的主体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