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华严学与华严宗的思想史上,教外华严学者李通玄首次在华严哲学的范畴内使用了"一真法界"的概念。"一真法界"的概念在汉传论典中本出自唯识学,李通玄在注解《华严经》的过程中,逐步赋予其华严哲学的内涵。而"一真法界"思想在澄观等人的进一步充实与完善下,成为了华严宗的核心思想之一,最终与心真如相结合,由宗密发展成为"一心四法界"说。李通玄的"一真法界"思想,成为法藏之后华严哲学的又一个基础性理论,此思想与"理事无碍"的缘起观紧密相连,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地影响。  相似文献   

2.
华严宗的发心思想既是对《华严经》核心义理的解读,又是贯穿唐代华严祖师思想脉络的一条暗线,是佛教发心思想的典型代表之一.华严宗四祖清凉澄观继承智俨、法藏对华严发心思想基本诠释框架,发挥了其圆融无碍的特性,并注重对语词多义性阐发以及结合佛教内外其他思想的综合阐释,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发心思想从教义理论转向实践、从佛性解脱论...  相似文献   

3.
自上世纪初期以来,学术界对宋代华严思想研究以概要性研究为主,90年代中期以后才逐步转入深入研究阶段。史实方面,学术界通过对宋代华严宗的传播范围、主要人物及传承关系的详细考察,拓宽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宋代华严宗的认识。学者们认为,宋代华严思想主要继承澄观、宗密所代表的思想传统,注重诸宗融合、禅教一致,并在华严与禅、天台、净土以及儒道思想的融合问题上发表了不少看法。目前,关于宋代华严思想的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研究主题等方面仍有值得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二)华严宗的法界三观 华严宗法藏、澄观等人也表现出对观法的重视,撰写了一系列有关观法的著作。从现存著作看,所论述的观法主要是法界三观、妄尽还源观、唯识观。普贤观、三圣圆融观、五蕴观、十二因缘观等,分别对宇宙、人生和佛菩萨提出了相应的观法。从各种观法的内容、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佛教宗派华严宗思想在唐代就由新罗入华求法僧义湘、胜诠等人传到朝鲜半岛。伴随着《华严经探玄记》和《华严一乘教分记》等著作的传入,华严宗三祖、实际开创者法藏的思想也传入了新罗,并经义湘及其弟子们的努力,他的著作和思想在新罗传播开来,尤其是他思想的核心概念也是华严宗的核心概念——法界。从义湘三传弟子之后的华严宗僧人所遗留的只言片语中可以发现,法藏对"法界"总、别、同、异、成、坏等六相、"尽与不尽"问题的讨论被较多引用。而法藏有关"法界"的定义、法藏的五法界说与元晓四法界说的同异等则受到新罗皇龙寺僧人表员的重视。这可能也反映了新罗不同的华严宗僧人当时所面对、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相似文献   

6.
五台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文殊道场。从北魏起五台山就成为研习《华严经》的重镇。华严学因五台山而获得更广泛地流传,五台山也因华严学的兴盛而驰名中外。唐代时,著名华严学者李通玄与华严四祖澄观先后于五台山大华严寺宣讲华严,著书立说,使华严学成为五台山佛教的显学,并形成一支庞大的华严队伍,五台山华严宗得到迅速发展。之后历代高僧至此弘扬华严,现今五台山还有寿冶、梦参、妙江、通愿及其弟子如瑞等著名高僧弘传华严宗。  相似文献   

7.
二精致的“法界缘起论”澄观的基本思想,是以一心法界无尽缘起论为核心,包括四法界、十玄门、五教判在内的一套精致的唯心主义体系。法界缘起论澄观的一心法界无尽缘起论,是对华严宗性起教义的发扬。“法界”一词,佛教哲学中本来就有,华严宗拿来加以发挥,当作最基本的概念。在华严宗那里,“法界”又称“一真法界”或称“法性”,澄观还曾简称为“真界”。那么,什么是“法界”呢?澄观解释说:  相似文献   

8.
"一心三观"("圆顿止观")是天台宗"圆教"的重要标志性学说,其思想内核是天台宗的"性具"原理。澄观自觉地吸收了天台宗的"一心三观"("圆顿止观")学说,并将其加以理论改造、转化和发挥,使其与华严宗"性起"立场下的根本旨趣和独特观行融会贯通,成为表达华严宗"圆教"特色宗趣的基本学说。这是身处唐代中叶的澄观以"根本法轮"华严宗会通当时包括"教""禅"对立在内的佛教各宗各派分裂争论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天台宗和华严宗可以共同使用通常被理解为彼此差异乃至相互对立的范畴或命题,但二宗相同的文字表述背后又蕴含着彼此差异的思想内涵;而澄观对二宗思想较为成功的理论融会,反而激化了后来二宗的彼此争论。这为更准确把握澄观思想的根本内涵、更深入反思天台宗与华严宗乃至中国佛教不同"宗派"深刻复杂的理论异同与发展关联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澄观评传     
在历史上,五台山著名的僧人,首推唐代的清凉国师澄观。他继承并发展了华严宗实际创始者法藏的学说,建立起一个庞大而精致的佛教哲学体系,成为中国佛教义学的一座高峰,对后世的中国佛教以至中国哲学都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华严学者澄观和宗密在注释《华严法界观门》时,对能否用天台空假中三观会释真空观产生很大的分歧,澄观有意用天台三观和会华严真空观,而宗密反对用天台三观和会真空观。通过对天台不同教法层次下的空观来检校其与华严真空观的同异,会发现天台圆教通相三观之空观与华严真空观具有等同的内涵,从而证明真空观具有三谛三观的圆融意义,并且潜在地含具清净妙有层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谭睿 《法音》2023,(9):13-17
辽代佛教深受唐代佛教影响,总体上沿袭唐制,辽代佛教义学也在继承唐代佛学传统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辽代佛教发展繁盛、宗派众多,华严学是辽代佛学中的显学。活跃于辽道宗时期的上京开龙寺圆通悟理大师鲜演是辽代华严宗的代表人物,撰有《华严经玄谈决择记》六卷。他一方面继承了唐代华严宗祖师的义理学说,特别是澄观的学说,弘扬华严思想;另一方面又在前代诸师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主张,提出了许多义学创见。  相似文献   

12.
据当代著名佛学家吕徵大师的嫡传弟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春波先生说:“吕师未发表的著述还很多,至少有四、五十万字,但都是未经大师审定的学员听课笔记。大师生前不同意发表这些文稿,而经他审定的学员听课笔记绝大部分都已陆续发表了,这次发表的这篇文稿恐怕就是最后一篇了。《华严教义章》是华严三祖法藏的名著,原是吕师教学计划中的必讲之书,本应该详细讲解,但此时的学员已基本上可以自读了,所以,吕师就没有逐字逐句地讲,只是把书中重要的,即具有通论性质的部分做了深刻的讲解。此文就是经过吕师亲自审定的听课笔记。”吕徵先生不仅是当代杰出的佛学大师,而且也是我刊的特聘顾问,生前非常关心我部的办刊工作,并对逐步引深五台山佛教的研究工作作过多方面的指导。所以,我刊曾在八九年1、2、3期发表过三篇有关吕师的文章。本期发表的这篇文章就是经过吕师审定、张先生又加工整理的文稿。在本文中,吕师抓住佛学的根本问题,从判教、心性、修为三个方面对原著作了精辟透彻的分析讲解,阐明了法藏华严思想的特色,划分了华严思想与其他宗派思想的区别。特别是还指出了五台山大华严寺高僧澄观国师对法藏华严思想的补充、完善和发展。因此说,本文是研究中国佛学和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方东美的思想深受华严宗哲学的影响,他所阐述的华严哲学与他求社会人文和谐发展的宗旨相契合.方先生在阐述华严宗哲学时,主要是从华严的世界观和无尽缘起两方面进行论述的,他的关注点更是强调对于华严现象和本体的关系上作形而上的说明.因此,从这两方面把握方先生的华严哲学是掌握他所论述华严的缘起和比较哲学架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法藏,历唐代高、武、中、睿、玄五朝,每每受到推崇,堪称帝王师,但他不重虚荣,用圆融思想弘扬华严,倡导华严,和谐世人。法藏一生参与了众多宗教及政治活动,颇具神奇色彩。作为华严宗的实际创立人,法藏曾在长安、洛阳两地主持多个寺庙,尤与荐福寺、法门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担任荐福寺寺主期间,主持翻译佛经、设坛祈雨,并圆寂于此,是荐福寺历史上成就最为卓著的一位高僧。法藏16岁时曾于岐州法门寺阿育王舍利塔前燃指供法,61岁时曾亲身参与法门寺迎奉舍利重大活动,与法门寺亦有着切身的渊源。  相似文献   

15.
因果学说是佛教的核心理论,华严宗的因果说则别具特色。本文在简要梳理佛教思想史上的各种因果学说的基础上,指出了华严宗因果学说的思想史背景和所面对的义理问题。与一般常见的华严因地果地说的研究不同,本文指出华严因果说的核心在于"六义说",并剖析了"六义"的内涵与意义。法藏等人运用"六义说"对此前的各种因果理论进行扬弃,奠定了华严学法界缘起、重重无尽说的哲学理论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剖析"六义"是解读华严义学的一把钥匙。此外,本文还通过比较华严学与唯识学因果学说的异同,间接回应了近代《起信论》论争中涉及因果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三教关系史上,天台、华严等宗的释经著作,真正揭明了佛教与儒、道二教在哲学思维上的差异性。释智顗区分了世间之实与出世间之实,他的“十法成乘”思想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挑明了佛教区别于其他观念体系的个性。释澄观、释宗密以诸法唯心的佛法原理为立足点,指出传统中国哲学的一多之思与佛学思维存在根本不同。  相似文献   

17.
日本华严宗在镰仓时代形成了两大派别,它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明惠和凝然。本文首先阐明了明惠、凝然与中国华严思想家李通玄、法藏等人的思想联系,进而对他们各自提出的道统学说进行了分析,再进一步考察了中国华严思想史上的不同流派以及中国华严教团的成立问题,澄清了学术界对此存在的长期误解,提出了中国华严教团形成于宋代的新观点。最后,对华严宗道统说在中日两国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它们对近现代佛教研究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批判性总结。  相似文献   

18.
杜顺(557—640),历史上的华严宗将他称为初祖,但自近代以来,中外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者不乏其人。这个问题关涉到华严思想、学说史的时代划分,即何谓华严宗时代;华严宗人同以往的华严学者与信奉者有什么区别;华严宗的明确标志是什么等等,所以具有一定重要性。本文拟从传记、文献等几个角度,对前人的一些研究略做总结,并进而归纳出杜顺并非华严宗初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五台山是享誉国内外的佛教圣地。唐代时五台山佛教达到鼎盛,寺庙林立,高僧倍出,“学佛道者,多宗旨于五台”。因此并有许多国内外的僧人前来巡礼弘法,特别是吴越之地的天台宗九祖湛然、华严宗四祖澄观等高僧至五台山弘传天台教义与华严宗旨,从而促进了五台山佛教的兴盛发展。五台山也有好多僧人至吴越参访弘法。这种相互交流为两地的佛教文化丰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通玄的华严思想一直被视为华严宗的旁支,对其思想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以易解华严的思想、格义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及其判教思想、华严经的结构论等方面。通过阅读其论著《新华严经论》可以发现,李通玄的"观心配法"思想是其华严思想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挖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