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喆  宋开之 《学海》2006,(6):135-139
中国文化中的自我设计,是建立在人情主义基础之上的。这不仅因为中国文化具有着浓厚的人情主义味道,还在于人情主义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并影响着自我设计和认同。这种自我设计也是对个体伦理道德关系及等级秩序的构造和确认,从而使个体成为自我的各种关系的总和。个体的关系不是法权性的,而是人与人的情感倾向和好恶对应的人情主义关系,从而也构成“己群”的关系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伦理价值体系下的家内关系就其所体现的伦理精神而言,是一种类似于黑格尔家庭法哲学中“爱的辩证法”的个体与实体相统一的伦理关系。在这种家内伦理关系中,“实体性的同一”是贯穿始终的基本法则。在夫妻关系中表现为由“别”而“合”“不同而一”的伦理结合,在父母子女关系中呈现出生身养育、报本反始的伦理施报结构,在兄弟姐妹关系中达成了友爱平等的伦理平衡。然而,夫妻关系中的“别”“异”、父母子女关系的“异形离质”、兄弟姐妹关系的“分形连气”都表明家庭伦理精神的“实体性的同一”内在地存在着“伦理性的裂解”的结构特征与现实可能。这种家内伦理关系所体现的个体与实体的辩证运动为家庭精神及其现实形态的历史演绎提供了逻辑前提和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3.
“伦理”话语及其传统是“活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传统”,其深刻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伦理”话语及其传统的核心范式在于“伦理地思考”,在考察“伦理”话语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中,必然走向“伦理地看待”中国式现代化,其要义包含了三维结构:从“实体性”出发的“伦”意识,“在一起”的“理”智慧,以及居“伦”由“理”的伦理情怀。值此之故,中国式现代化完成了从“伦”出发而辩证复归于“伦理实体”的精神之旅,成为弥合“分裂的世界”的重要精神力量,以“伦理”为标识区别于其他现代化形态。  相似文献   

4.
家庭伦理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家庭伦理思想的重要概念。建构家庭伦理共同体,是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过程和基本要求。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家庭伦理共同体经历了“等级式”到“契约式”的关系变迁、“单一化”到“多元化”的结构变迁、“严格化”到“自由化”的功能变迁,在家庭经济、婚姻和文化等领域呈现出一系列伦理问题。建构新时代中国家庭伦理共同体,需坚持以伦理自觉树立正确家庭伦理观,以伦理自信培育优良家庭伦理文化,以伦理自强健全现代家庭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礼"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冬景 《学海》2004,(1):181-183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可以说 ,礼是上古时期华夏文明的独特设计 ,而华夏文明的伦理基础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奠定的。《礼记·礼运》中说 :“夫礼 ,先王以承天之道 ,以治人之情。”① 所以 ,礼取于天道 ,基于人性 ,是顺乎人情的。为了便于分析 ,本文将礼分作“礼制”和“礼俗”两个  相似文献   

6.
樊浩 《哲学动态》2023,(2):13-22+127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根本上是文明观的冲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宣示人类世界从诸文化实体的关系、人类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与自身的关系全景式地进入“非常时代”,遭遇“非常风险”,期待“非常伦理”。“非常伦理”有“非常伦理智慧”“非常伦理形态”“非常伦理觉悟”三个层次。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个体生命发育史表明,伦理是人类文明的原色和理想,但在现代性文明中已然迷失。面对“非常时代”关乎“种族的绵亘”的“非常”挑战,亟待推进“非常伦理觉悟”,进行文明观的伦理革命,其要义是使人类和人类文明学会“为伦理思考所支配”,实现伦理文明观的回归与重建。伦理文明观是文明内部诸要素关系的价值生态的文明观,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国家与国家关系以及诸文化实体关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观。伦理文明观的“非常伦理觉悟”,具有“最后觉悟”的文明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基础上,产生了具有"乡土"特色的乡村经济伦理。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生产活动、交往活动和社会管理三个方面考察,传统乡村经济伦理的主要特色在于:恋土重农的经济价值观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勤勉耐劳的道德品质;"熟人社会"中呈现"差序"特征的信任关系及由此形成的以人情为基础的互助关系;服膺传统规则的礼治社会及其中村规民约所体现的自治管理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8.
“人伦”是中国伦理的基本概念。然而,传统人伦设计的范型和最高概念是“天伦”。“人伦本于天伦而立”是中国伦理设计的基本原理。“人伦”和“天伦”的内在统一,“人道”和“天道”的合一,才是中国伦理的最后完成,由此形成“天人合一”的伦理精神的最高境界。因此,“天”在中国传统伦理的建构中,不仅是一个有意义的结构,而且是文化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因子,可以说它构成传统伦理体系、中国人的伦理精神结构中的文化“黑洞”。“天”的概念、“天伦”的原理、“天道”观念,体现的是一种宗教境界。它们既为伦理生活提供终极关怀,也为主体的伦理精神提供信仰支撑,更为伦理运作提供超越性的机制。在社会转型与文化冲突的背景下,中国伦理精神建构的重要课题,就是要重新寻找伦理的本位与道德的本体,建立新的伦理坐标和伦理信仰,从而为社会的伦理生活与主体的伦理精神找到新的维系和支撑力量  相似文献   

9.
何尊铭文的“宅兹中国”是目前可知“中国”一词最早的考古实证,印证了先秦文献中的“中国”含义,同时也反映了西周的政治伦理建构。西周的伦理关系已溢出宗法格局,不仅协调宗法体系内部,而且面向各个族群。西周时“中国”一词有地理疆域、王朝正统、文化伦理和华夏共同体的含义。西周的政治伦理以血缘为基础、以周天子为中心、以伦理为纽带、纳夷夏于一体,是协调治理主体与治理客体的伦理原则和规范体系。西周建构了五个系统的伦理关系,确立了五服之制的治理理念,提出了彝伦攸序的伦理规范。西周的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伦理特质,其整体主义取向和华夏共同体意识对后世大一统的观念具有重要影响,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范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伦理学会于年初在华东师大举行“改革开放二十年与中国伦理学的进展”的学术研讨会。与会者30余人。华东师大朱贻庭教授作了主题发言。他的发言分三部分: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伦理学研究的对象问题。他认为,这个对象就是“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伦理关系的变革与建设”。第二,当代中国伦理变革的动因和内涵。体制变革是伦理变革的动因。除了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对伦理变革的影响也不可低估。经济伦理(企业伦理)、公共伦理、生态环境伦理、制度伦理、法伦理等分支学科的发展必然会产生新的伦理范畴和规范。第三,当代…  相似文献   

11.
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与伦理之间的关系是无法绕过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对这一关系的相关辩论始于第二国际时期。基于新康德主义的巨大影响及其对马克思主义构成的严峻挑战,第二国际内部在马克思主义与伦理的关系论争中出现了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矛盾论”、以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为代表的“分离论”和以考茨基为代表的“包含论”等理论立场。其根源在于对以科学方式有效地改变世界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片面化解读。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伦理的关系论争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阶段,它不仅成为后来马克思主义者在此问题上讨论的对象,也是建构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需要辨析和反思的重要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儒家责任心理思想探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亚辉 《心理学报》2008,40(11):1221-1228
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建构的责任心理观不同,传统儒家以“天人合契”思想为主旨,强调在关系伦理的价值体系中探求责任心理的现实定位,从而形成了一种以朴素的血缘亲情为基础,以“孝悌”为核心,外推“礼义”以至人类社会与自然的责任心理观。它视“民胞物与”的仁爱精神、“敬德保民”的王道信念、“心忧天下”的忧患意识为核心内容,主张以个人为起点,经由“诚”“敬”的主观修养、“知行合一”的力行实践,并辅以外在刑罚约戒,达致“克己让人”的为他责任人格。责任心理思想是传统儒家学说“上本天道、下理人情”,融贯道德理想于人伦日用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13.
父慈子孝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父慈子孝是维系家庭关系的主要伦理模式。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对现代家庭道德建设具有深刻影响。其中包括父慈子孝、长尊幼卑、谨身节用、齐家兴国等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诸多方面,良莠并存。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传统家庭伦理失去了权威性、统一性。“慈”与“孝”的实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4.
徐嘉 《中国哲学史》2007,(2):108-113
“体”和“用”是中国哲学特有的范畴。“体”、“用”对举而形成一种思维范式,具有包括伦理在内的多重理论内涵。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如何处理伦理传统与西学的关系是一个无可回避的根本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体用范式风行一时,相继表现为三种主要的理论形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精神为体,文化为用”,从而成为伦理启蒙、思想进步的重要载体与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5.
沈毅 《学海》2006,(3):31-35
在“团体格局”文化背景的西方社会中,现代社区整合是以社群性社会资本及其自发性社群组织为内在基础的。良好的职业伦理实践及以其为基础自发产生的职业团体分别构成了社群性社会资本与社群组织的核心,进而成为现代社区整合的根本核心。然而在中国社会,以“五伦”为核心的差序伦理导致了以职业伦理为核心的社群性社会资本的匮乏,由此“团体格局”之现代社区整合也就难以形成。相反,儒家“五伦”实践造成了个体关系性资本的相对发达,从而使社会联结趋向于“差序格局”的人情化关系主义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元点考察的方法,把《四书》作为民族伦理精神的元点和本体,旨在通过对《四书》伦理精神的剖析,探索民族道德现代化的现实道路。 本文对《四书》伦理考察的层面是伦理精神,而侧重点是其内在结构与理论形态。伦理精神反映民族人际关系的设计、组织和结构方式,体现人们社会生活的价值趋向及调节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与性格特征。《四书》伦理精神具有四方面的结构:第一,伦理人。这是《四书》伦理的为人之道。伦理人具有辩证的精神结构。(1)人的确立:“二人”。即在“二人”关系中准确地说是在五伦关系中确立道德主体。“五伦”是《四书》对民族伦理实体的规定,其自在状态就是所谓“礼”。“礼”是以血缘为基础、等级为特征的社  相似文献   

17.
单渭祥 《天风》2006,(24):34-36
并且被造的没有一样在他面前不显然的。原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来4:13)。经文:来4:13中国人特别讲究“亲情”、“友情”、“人情”等人际间的“关系”,这与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并以“约”(法理)为其文化基础的一些西方民族是存在明显区别的。刚才我们所读的一节经文中提到了另外一种“关系”,就是人与神的关系。圣经特别说这位造天地万物的主是“与我们有关系的主”!一个人蒙恩得救,其实就是一种与神全新关系的开始;一  相似文献   

18.
伴随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文化、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时须与可能已经出现.在走向世界的学术进程中,中国伦理走向世界具有深刻的文化先锋意义.面对西方世界的全球化战略,中国伦理、中国学术到底如何“登场”世界?中国的知识精英需要再次荜路蓝缕,开拓出一条走向世界的“学术丝绸之路”或“伦理丝绸之路”.为此,三个问题的澄明便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中国文化的伦理贡献及其世界性、现代文明危机的伦理本质、中国伦理的世界性机遇与世界走向.一个需要中国伦理智慧的世界文明史已经开始,是中国伦理走向世界并影响世界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9.
徐嘉 《学海》2004,(3):162-166
经权关系是整个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主要是说明在异常的情况下 ,如何采取变通的方式以坚持伦理原则的问题。经权关系具有复杂性与流变性 ,其基本特征是“经常权变”。处理经权关系的根本原则是“经主权从” ,其行为模式是“经权相济”。这是儒家的真精神 ,值得后人重视。  相似文献   

20.
儒家经济伦理观念与市场经济的发展1.儒家“家族主义”的群体观念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儒家经济伦理的理论核心就是家族主义伦理。重群体而抑个人是儒家调节、处理社会经济关系的基本伦理原则。这一思想囿于其文化背景,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也是与当代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