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可能世界的名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能世界”是模态逻辑语义学的核心概念,一般也可以称为“世界”、“点”、“状态”、“时间”以及“情境”等。模态语言本质上是研究通常一阶模型论意义上的关系结构的简单、且具有丰富表达力的形式语言,但是,传统的模态语言没有一种机制来指称关系结构中的个体并对其进行推理。以传统模态逻辑为基础,在句法中引入“可能世界的名字”作为第二类原子命题、引入相应的算子和约束词而得到的语言称为混合语言,这一语言既发扬了模态语言积极的一面,同时又克服了模态语言前述的重大缺陷。本文首先介绍“可能世界的名字”引入的逻辑背景和主要思…  相似文献   

2.
刘易斯(David.K.Lewis)的模态实在论(modal realism)是可能世界理论的其中一种,其目的在于对模态语义学给出恰当的解释。模态语义学的核心概念是可能世界,但哲学家、逻辑学家对什么是可能世界却无一致看法。至少可以区分出三种观点:语言学的观点;概念论者的观点;实在论者的观点。[1]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是第三种实在论观点的代表。模态实在论(有时也称为“极端模态实在论”、“极端实在论”或者“模态柏拉图主义”),简单地说就是这样一种本体理论:“我们作为一个部分所属的世界只是众多世界之一,居住在这个世界的我们只是处于所有世界的所…  相似文献   

3.
自然语言的意义是当代哲学、逻辑学、语言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所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迄今为止,人们发展了多种意义理论和学说,其中形式语义学试图用逻辑方法和逻辑模型形式化地定义自然语言的意义。形式语义学内部也有多种不同理论,但蒙塔古等学者所引入的内涵依然是目前关于意义的标准定义。然而,内涵作为自然语言的意义是不充分的,有不少问题无法解决,其中包括哲学家索姆斯提出的一个问题(简称为索姆斯问题)。本文首先介绍内涵概念的形成及索姆斯问题的产生,然后基于结构化命题方法定义两种更为充分的意义——解释义和结构义,从而一般地解决与命题态度相关的许多问题,包括索姆斯问题。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模态逻辑的现代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上一些知名学者,如卢卡西维兹、波亨斯基、麦考尔等,对亚里士多德的模态逻辑作了创造性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结果。本文另辟蹊径,对模态直言命题、模态三段论的格和式作了新的解释,构造了模态三段论的一元谓词逻辑自然演绎系统,比较简单地解决了必然式系统的判定程序,并且用可能世界语义学构造了必然式系统的模型。  相似文献   

5.
中世纪经院派的的哲学已经注意到,模态词(“可能”和“必然”)在一个句子中处于什么位置并非不重要。圣托马斯·阿变那由此区别了两种不同的模态:关于事物的模态和关于命题的模态。他指出,模态词嵌在句子中间的是关于事物的模态,例如:“苏格拉底可能在跑”。而模态词处于句子末尾的则是关于命题的模态,例如:“苏格拉底在跑是可能的”。模态分类的  相似文献   

6.
本体论是关于存在者或存在之意义的学问。考察马克思的本体论问题,我们发现马克思并未扬弃本体论概念,而只能说,马克思扬弃了以往的本体论,即抽象的唯灵论与抽象的唯物主义的对立。马克思的《资本论》既然研究社会存在,那么从哲学角度解读这部著作,就完全有理由认为它阐述了一个新的本体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他的社会学说。我们可以划分出四个世界来考察马克思的本体论问题:我们称独立于思维之外的自然界为世界;思维中所生的相之总和是世界;在知识中,语言中的概念和命题所描绘的自然图景为世界;而自由领域,即马克思称之为社会存在领域为世界。商品价值、资本都居住在这个领域。  相似文献   

7.
单称命题观念的可理解性和合法性是当代弗雷格主义语义学与罗素主义语义学争论的焦点问题。在模态结构下,单称命题观念与一系列强有力的基本假设相冲突。普兰廷加等人发展了一个专门针对单称命题的标准论证,试图通过归谬论证来证明单称命题观念是不融贯的。面对之于单称命题理论的这一挑战,一种颇具潜力的应对策略是区分两种真理观念,即命题在"世界里"为真与命题在"世界上"为真的区分。此策略试图表明,承诺单称命题"在世界上为真"并不导致与基本假设相冲突。本文在此专门考察这一策略的可行性。基于真理问题与指称问题的内在联系,即语句指称(真值)是语词指称的函项,我们力图证明,两种真理观念的区分实际上可还原为著名的顽固指称固定性和持续指称固定性的区分。而后一区分可以相当严格地在卡普兰的二维语义学框架下得到说明。此框架的实质基础是指称纳入的概念。文章基于对空名语义学的相关分析,通过借鉴埃文斯的描述性名称构造方式,构造了一种独特的绝对空名。最后,以此为基础,我们试图表明卡普兰框架下的指称"纳入"概念难以贯彻到底,继而,以之为基础来为单称命题观念提供辩护的策略也难以维系。  相似文献   

8.
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对模态命题作过讨论。但用数理逻辑方法研究模态命题是始于本世纪初。刘易斯(C.I.Lewis)从研究严格蕴涵出发,在命题逻辑中加进模态词L(必然)和M(可能)而构造了模态逻辑系统  相似文献   

9.
一个自由模态的摹状词理论LFMDT_K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LFMDTK的理论背景用自由逻辑来处理限定摹状词,已形成多种自由摹状词理论。这些理论以自由逻辑为基础,是自由逻辑在摹状词领域的重要应用。但是,对自然语言中如“当今的法国国王是当今的法国国王,这是必然的”、“唐僧的大徒弟会七十二变是必然的”这样的既包含“空限定摹状词”又包含“必然”的语句,却很难用这些理论来刻画。本文提出一个自由模态的摹状词理论LFMDTK(文中简记为LK),来处理和刻画限定摹状词在模态语境中出现的情形。在LK中,引入了模态算子“□”。LK能够反映出限定摹状词与个体常量、个体变元的根本区别。个体…  相似文献   

10.
真实模态实在论者认为,存在众多的可能世界,每一个可能世界都不过是最大程度地内在关联的时空的和.据称这种观点的一个优点就是为我们提供了分析资源,以不循环的方式来分析模态算子.  相似文献   

11.
刘叶涛 《世界哲学》2012,(4):140-148
围绕"专名是否有含义"这一问题,言语行动理论代表人物塞尔在前期研究中提出了一种贴近专名日常使用的簇描述理论,由此区分了专名理论所包含的不同层次的问题;后期基于意向性研究提出了一种关于专名的意向性学说。基于逻辑行动主义方法论关于"三重世界"的划分,通过弗雷格和塞尔"含义"概念及相关问题的比较研究,可揭示塞尔的理论成就,并把握其不足,为当代分析型意义理论重要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前提语义学的基本想法是主张反事实条件句宣称我们可以从前件加上适当的前提推导出后件。Kratzer(1981,1989)发展了这样的想法,引进了前提集(premise sets)的概念,来表达我们加入前提的适当方式,主张条件句p□→q为真,若且惟若每个前提集皆可被扩张为逻辑上蕴含后件的前提集。而Kratzer的计划,便是要替前提集找到恰当的限制,可以使得反事实条件句的真值条件正确。Kratzer(1989)使用了聚合(lumping)的概念来刻画前提集的限制。这里的想法是,有些命题会聚合在一起,使得我们加入一个为前提,就会一起加入其余它所聚合的命题。而命题间的聚合关系,则是用情境语义学(situation semantics)中,在情境之间的部分与整体来定义。这样的处理,可以解决Kratzer早期理论遇到的一些问题,但仍会遇到如Kanazawa等人(2005)所提出的困难。而Kratzer本人也很快的放弃了这条进路,改而采用自然命题的概念来重构其前提语义学。在本文中,我将辩护Kratzer(1989)的聚合语义学。我主张将聚合的概念,用立基(grounding)的概念来理解,以取代Kratzer所使用的情境概念。根据我的定义,命题p聚合命题q,意谓着p立基在q上,因此当我们加入一个命题为前提时,就会一起加入它所立基的命题。我主张的这种做法,可以成功处理聚合语义学的案例,并避开其困难。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通过追踪“偶态”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的一些相关讨论,展示它在语言学、逻辑学和存在论上的原始意义.就其起源而言,亚里士多德在分析语言结构时,发现不得不处理情态动词以及情态句.情态句分析引发了相关逻辑学分析和讨论,从而把语言学上的情态问题转变为逻辑学上的模态问题.斯多亚学派的模态逻辑研究则揭示了模态的存在论问题,导致模态概念向偶态概念的转化.奥古斯丁引入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恩典概念中谈论可能性,引进情感因素,展示了一种与经验世界无关但和人的生存直接相关的存在论语境,并在其中给出可能性之绝对实在性的证明.奥古斯丁之后,在西方思想史上,可能性之实在性问题作为偶态存在论的主要推手,乃是存在论的基本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Embodiment、认知科学以及传统意义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能是一个有"意义"的活动;认知科学与意义理论之间存在有效的互动。概念/命题的传统意义理论是传统认知科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Embodiment支配的涉身认知科学研究是对基于规则演算的传统认知科学的现实修正。涉身认知科学与相应的哲学思想产生了一种更为全面的涉身意义理论。涉身意义理论提供了全面揭示和了解智能的一条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5.
可能世界理论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简单谈谈这方面情况,以利于我们对其进行批判和借鉴。1.分析哲学可能世界理论起源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弗雷格在他的著名文章“论涵义与指称”中,通过对同一命题a=a和a=b的分析得出结论:任何完备的语言表达式(他  相似文献   

16.
苏庆辉 《世界哲学》2016,(3):106-113
在处理可知性悖论时,学者们似乎口径一致地将"可知的"理解为一个模态词"可能"加上"知识"(为讨论方便,在此省略认知主体与时间),并且以类似的方式处理模态词"可能"。不同于大部分的学者,M.法拉(M.Fara)使用能力的概念来理解"可能",并发展自己的理论。本文延续法拉的想法,但不同于法拉,采取虚拟条件句来理解"可知的",亦即"p是可知的"会被分析成"若如此这般成立,p会被知道"这样的条件句。在这样的分析下,我们可以更清楚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争论究竟在哪,并且理解为什么反实在论会受到可知性悖论的威胁。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落实,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的解决,具有深远的意义.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伟大学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可资借鉴的理论.借助维果茨基的伟大学说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将维果茨基学说的心理学概念、命题和规律,转化为相应的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概念、命题和规律,并将维果茨基根据实验研究而获得的心理学结论,作为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假设.第二步,是参照关于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学关系问题的四种看法,明确弱者发展与强者支持的辩证关系.第三步,是围绕关于强者支持与弱者发展之关系的一系列研究假设,提出一系列研究课题,并展开具体的实验研究,最终,将其研究成果推广到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8.
以谓词表达模态,在表达力上比算子具有更明显的优势,但蒙塔古悖论和语义的不完善曾使模态谓词遭遇技术困境。采用"模态"与"真"相结合的研究策略,不仅可以在语形上利用真谓词限制模态谓词的表达力实现模态谓词的相容性,亦能在语义上借助语义真理论定义模态谓词的可能世界语义学。因此,以谓词表达模态可以促进模态逻辑的研究,实现各种模态概念与真概念的结合,体现真概念在逻辑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19.
大乘唯识学在缘起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自身体系旨意的阿赖耶识缘起说。阿赖耶识处于这一学说的理论中心,弄清阿赖耶识的本质特性和运动形态,对理解唯识学的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来闸述这个问题。引言缘起学说规定着佛学理论思维的特色。《阿含·胜义空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世界一切事物均处于因果联系  相似文献   

20.
模态知识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得知反事实命题和不确定性命题的可能性,以及得知非逻辑且非数学类知识的必然性"。本文主要考察后克里普克时代可设想性方案的研究进展,通过对模态怀疑主义、弱模态理性主义以及模态还原主义的理论剖析,重新阐释人类设想行为的约束条件,并对模态的多样性进行简单刻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