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莫高窟第三窟北壁千手观音乃观音经变画的上乘之作。经变画离不开"经","经"是画家构思和绘制所尊崇的依据,同时,优秀画作的创造性和艺术性则体现在"变"。文章分析了该画的佛经依据及艺术表现,认为,"经"与"变"是画家创作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符合佛教主张的契理契机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新疆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形制、丰富的壁画内容被称为“龟兹样式”,而以中心柱石窟最具代表性。壁画内容主要包括本生、因缘和佛传故事画等,这些壁画是围绕着释迦牟尼佛本身展开的,着重反映释迦牟尼前世本生、今生本行、最后涅槃的事迹,是小乘佛教“惟礼释迦”思想的具体反映。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出土的佛经残卷,大多属于小乘说一切有部的经典,主要来源于小乘佛教经典“四阿含经”,说明这一地区小乘佛教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中国宗教》2015,(3):88-89
石窟也称为石窟寺,开凿窟室于山崖峭壁,集建筑、雕塑、绘画为一体,是兼具寺院殿堂、禅室等功能的石室。中国石窟延续之久、分布之广、形式之丰与成就之高,均举世无双。如,敦煌石窟窟形多样,有北魏的中心柱式、唐代壁龛殿堂式,以及此后的佛坛式,而其壁画以飘带巧画飞天闻名天下,风格也与窟形配合,北魏凝重、唐代绚丽。  相似文献   

4.
敦煌石窟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世界上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其绘画风格表现在:佛教为实现人间创造了一个理想天国——净土极乐世界。敦煌伎乐天和敦煌飞天一样,从敦煌石窟建始出现,到敦煌石窟停建的消失,历经了10个朝代,有了1000余年。经变画的绘画构图大体相似,是净土极乐世界的全景描绘。敦煌藻井图案,历世不衰,凡开洞窟,必有藻井。敦煌是个巨型的绘画美术宝库,即使是佛教内容,所使用的也是绘画美术语言,所以唯从绘画语言上方能解意。然而世界上所有的文物遗址,很少像敦煌这样聚集着大批热爱艺术的画家。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石窟,无论是河南巩县石窟、洛阳龙门石窟,还是天水的麦积山石窟,甚至追溯到云冈和敦煌的石窟,都是由建筑、雕塑、装饰浑然一体组成的。就佛教的装饰而言,无论是从天顶壁画到地面装饰的大局上,还是同一装饰区域内不同的装饰主题的切换等细节上,都在总体的控制之中,尽管不同的题材大多有各自的表达形式,不同的时代又有不同的艺术特色。尤其在视觉形式的效果上,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经过设计者的精心安排,各得其所,相得益彰。装饰主题中与佛教教义宣传有密切关联的题材,主要有佛像、佛经故事题材、经变故事以及佛教史迹。那些在佛教中具…  相似文献   

6.
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如来果,是佛法的真义,世尊的本怀。每一个学佛者,都应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菩萨,梵语菩提萨埵汉译觉有情。凡是修大乘道的人,都可称为菩萨。菩萨的品位,从初发心到最后身,深浅差别很大。如一个初发菩提心的人,能称为菩萨;文殊、观音等大菩萨,也称为菩萨。初发心的菩萨,虽然还谈不上具有什么大功德,经中却把他们赞为“众生之上首”,为一切人天和二乘圣贤所尊敬。譬喻狮子初生,就为百兽所畏敬;迦陵频伽鸟在壳中,  相似文献   

7.
胡同庆 《法音》2014,(4):56-61
正在敦煌石窟艺术中,关于弥勒信仰的造像和壁画很多。仅就经变画而言,便保存有《弥勒经变》多达98幅,同时还有大量的弥勒菩萨或弥勒佛塑像。这些壁画和造像,反映了自北朝至唐、五代、宋时期敦煌地区的弥勒信仰情况。一约在公元二、三世纪,印度和中亚地区已出现弥勒菩萨和弥勒佛的造像。随着佛教东渐,弥勒造像传入中国,到四、五世纪,弥勒造像十分盛行。敦煌地处丝路咽喉,佛教传入首当其冲,弥勒造像自然滞形于此,在北凉、北魏、北周等洞窟中所塑甚多。这与北朝盛行坐禅、求弥勒决疑的风尚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8.
叶珊 《美与时代》2023,(1):108-110
莫高窟经变画在盛唐时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在当时历史、经济、文化及画家个人创作的影响下,经变画形成了独特的宗教美学风格。相比隋朝的粗犷简单画风,盛唐的经变画主要运用工笔线描技法,写实也更为精细。构图更是首创以窟门为设计中心的“品”字形新型结构,成为之后经变画的设计典范。因此,对莫高窟第103窟东壁《维摩诘经变》的构图和线描风格进行二重解析,以窥见盛唐经变画内在的佛学理念。  相似文献   

9.
从两个研究平台的交错,我们渐渐地形成如下研究方法。第一,横向研究:敦煌与榆林窟普贤变比较,比如象牙数的变化、普贤形象的变化坐姿的变化、大象位置的变化等。第二,纵向研究:敦煌西夏壁画中的"普贤变"与唐代"普贤变"的区别,在构图框架、颜色,比如乘象普贤的出现与法华信仰的关系、《法华经》的翻译和乘象普贤的出现的时间差。第三,纵横向研究:敦煌壁画《法华经》与《华严经》普贤变比较,一个是区域性的普贤变比较,一个是不同经变普贤形象的比较。佛教艺术经变在敦煌壁画中的展现,可以为纵横向视野的文化转场研究提供生动的资料。我们关注的研究论题框架是:文本与艺术是如何转场的?艺术的特点与文本的特点是什么?时间上和内容上的相异性如何?  相似文献   

10.
汉地佛教寺院在汉代时主要按汉代的官署布局建造,不少官吏、贵族、富人舍宅为寺,由此沿袭下来,佛寺的格局总体上与中国传统的院落形式相似。院落重重,层层递进,回廊相绕,引人入胜。唐代以前,汉地佛寺主要有石窟寺、塔庙两种形式。北魏至唐代,相继开凿了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供奉石刻佛像,绘制精美壁画,并在石窟周围建立寺院。“天下名山僧占多”,随着佛教的传播,僧人在封建王朝的扶持下,在风景秀丽的名山建立了众多佛寺。塔庙,也称浮图寺,它以塔为中心,周围建以殿堂、僧舍。塔中供奉着舍利、佛像等,是寺院的中心…  相似文献   

11.
五代时期敦煌石窟艺术是在承袭晚唐范式的基础上适应时代、逐步发展的.莫高窟第100窟作为曹议金夫妇功德窟,本文通过对晚唐及五代以来敦煌石窟形制与壁画布局的分析,探寻第100窟形制和图像的设计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2.
路航 《中国宗教》2023,(4):78-79
<正>在版画艺术发展史上,佛教的影响举足轻重:唐代雕版印刷术发明后,主要用于佛经佛画的刻印,佛教壁画“经变图”由此演变为佛教版画;通过大量刻印佛教典籍,版画技术不断得到改良和发展,宋元时期已经趋于成熟;至明清时期,佛教版画经众多名家之手进一步发展,对中国版画的题材、审美等方面均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以图像的形式表现佛教的内容,由来已久。古时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图画,称为"经变图",多以壁画形式表现。而在现代社会,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动漫即是其中之一。佛法玄妙精深,很多内容用现实图像的手法根本无法表现。瑰丽的想象、神奇的境界,对于佛经中的这些内容,用动漫来表达无疑具有更大的优  相似文献   

14.
毗那夜迦(Vināyaka)形象发源于公元2世纪的古印度,又称伽内什(Ga.ne?a),是象头人身的智慧神与创世神,因其能为世人消解障碍而广受供奉,经唐代密宗传入,在西藏与蒙古地区的佛教铜像中流传甚广。印度佛教中的毗那夜迦常以趺坐或舞蹈形象示人,而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象首金刚铜香炉"中象神却是以双手捧物的跪拜形象示人,"象首金刚铜香炉"中的象首金刚是否是象头神毗那夜迦值得探讨,其姿态的改变值得探析。唐代香炉区别于宋代的瓷质香炉与秦汉的青铜质地香炉,唐人燃焚香料以求去浑浊除污秽,达到礼敬神佛的目的,以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象首金刚铜香炉"为例,对此件器物的造型、纹饰进行分析,总结此件器物的风格特征。通过探讨毗那夜迦形象在中国的流传与发展,分析象首金刚铜香炉中毗那夜迦姿态产生变化的原因,并分析唐人将毗那夜迦形象安置于铜炉之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飞天在佛教石窟壁画艺术的发展中,不但是一个宗教艺术形象,更是多种文化元素融合的结果。在中国各地石窟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文化与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演变的结果,其形象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佛教美术在中国民族化、本土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21,(4):58-65
正甘肃榆林窟第29窟(下称"榆29窟")~([1])是西夏佛教艺术的重要遗存。窟内壁画显密图像并存,同时具有相对完整的供养人画像及题名,有营建年代和画工姓名,在西夏洞窟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学术价值。[2]洞窟平面呈方形,内为覆斗顶,顶心绘有梵文的莲瓣,已残。窟内中央有四方形台基,上有五级圆坛,除去供养人像窟内四壁共9铺壁画,分别为正壁的灵鹫山说法图、两铺水月观音图像,西壁的阿弥陀经变画、文殊变及不动明王图像,东壁药师经变、普贤变及金刚手图像。关于榆29窟的年代,  相似文献   

17.
高艳 《中国宗教》2023,(3):82-83
新疆石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始凿于约新公元3世纪左右,现今石窟遗址主要分布集中在三个区域:古龟兹区(在今拜城-库车一带)、古高昌区(在今吐鲁番附近)、古焉耆区(在今焉耆地区,为唐代佛教文化遗存)。新疆石窟大都选址于山寂空远、溪水中流处,洞山为窟,石窟内的艺术形态丰富多彩,包括各种彩塑和壁画,而壁画艺术更是占有突出地位。新疆石窟壁画内容丰富,绘制技巧精湛,见证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宗教艺术交流。  相似文献   

18.
法苑谈丛     
五、佛教文化艺术 (一) 佛画佛画从其目的而论,可分为三类:第一是备佛教徒供养敬奉之用;第二是备寺院殿堂庄严之用;第三是供人欣赏的画家写意之作。由于佛画的目的不同,佛画的内容也各不同。佛教徒供养的佛画,一是尊像画,就是一尊或多尊的佛菩萨像,或坐或立,庄严妙好。二是经变画,根据佛经所叙佛国庄严,绘画成图,如极乐净土变、药师佛净土变、灵山净土  相似文献   

19.
杨晨昕  李雅君 《法音》2023,(5):57-60
相较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和麦积山石窟的闻名于世,被盗凿严重的天龙山石窟长期以来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但2021年初天龙山第8窟“佛首”的回归,使它再度引起了世人和学界的关注。天龙山石窟始凿于东魏丞相高欢“霸府”晋阳城时期(534-550),高欢在此建避暑宫并依山开凿石窟,就此展开天龙山延续一千多年的人文历史。  相似文献   

20.
克孜尔千佛洞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东南克孜尔镇附近的一个山谷里,这是古代西域地区的一处重要的佛教艺术遗址,目前尚保存着236个石窟和约近1万平方米的壁画。在克孜尔千佛涧丰富多彩的壁画中,涅槃变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考察和认识克孜尔千佛洞的涅槃画,对于研究古龟兹佛教史、探索克孜尔千佛洞佛教艺术的特色以及进行克孜尔千佛洞的分期,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