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如果文化真有明确疆界的话,那么每一疆界似乎都应该有一些自己的“界标”。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代表或表达着一个文化传统的最基本的观念的词汇和格言似乎就可以被用做这样的形式上的界标。我们试将“命”这一独特的观念视为中国文化的某种界标,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边界意味着一文化之界限,而命恰恰是中国文化中的界限观念。说命可能首先让人想到中国传统的天命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信的是那个不以“天”为定语的“命”,或者至少也是一个天已由之悄然隐去的命。古语有“安之若命”,今人则说“人不跟命争”或“认命”。这些说法均蕴涵着,命标志着人或人力的限度或边界。而这也就是说,这一意义上的命标志着人本身——人的可能性——的某种限度或边界。边界则意味着  相似文献   

2.
“人是一点灵魂载负着一具肉体”,“来自命运的东西并不脱离本性”。这句话摘自《沉思录》一书,书中如这样朴实却直抵人心的句子非常多。  相似文献   

3.
《抱朴子》的“生”“命”其实是平实的,在许多地方并没有我们现代人赋予的神秘,如在《抱朴子》中,“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命题,“命”就不是指的命运之义,也不是后世“性”与“命”对举的“命”。仙,也不是指存在于另一个世界的“仙界”,是指人通过以包括服食金丹为主要手段的各  相似文献   

4.
<正>《归真要道译义》一书为清代经师伍遵契翻译的伊斯兰教著作,原作者是12世纪伊斯兰教哲学家拉齐,原著为波斯语,名为《米尔萨德》,该书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伊斯兰教产生了重要影响。据《经学系传谱》记载,明清时期的经师多喜讲授《米尔萨德》,《米尔萨德》还被列为经堂教育的必修教材。"命"与"性"是《归真要道译义》一书中的核心概念,一方面它们对应着伊斯兰哲学中的灵魂观念,另一方面被译者用极具儒学特色的"命"和"性"概念表述伊斯兰的灵魂观念。对于这一概念的研究既有利于深入研究伊斯兰哲学的深刻义理,  相似文献   

5.
“让生命开花”是巴金的人生箴言.他把自己的生命,化作了灿烂的人生之花,并把这句箴言留给了我们思考.人的生命,是潜力无限的富矿,每个人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开发自己的潜力,让生命的花开在事业上;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享受,只有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人类的命运上,才能在群体绵延中得到个人的永生.人之高贵在于有灵魂,有了灵魂追求、精神生活的人,才算是脱离了“低级趣味”而使生命“开花”.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人的意识里,命运这个词,总是意味着对某种神秘的东西的肯定,总是具有某种宿命的无奈色彩。今天的人们把对命运的感受、体悟和沉思,排斥出了理性的领域,唯在审美领域里留出了一席之地。但这并非从来如此,命运之为观念,恰恰是理性之思的产物,是哲学在其诞生时代可深为关注和认真探索的主题之一。甚至可以说,正是通过对命运的理性沉思,人的个体性存在、或生命之“在”才成为人的自觉意识,才成为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 古希腊人不仅在悲剧艺术中表达对命运的感受和体悟,而且也在哲学中思索命运。赫拉克利特说,“[神就是]永恒的流转着的火,命运就是那循着相反的途程创生万物的逻各斯。”他试图把不可知的命运从神的意志中解放出来,成为能为人所理解的拥有的“必然性”,因为命运  相似文献   

7.
庄子认为人不可抗拒“命”,但人可以从精神上超越“命”。这就是庄子对“命”的超越的主要指向。庄子的“安命”学说包含着一种明智 ,一种理性 ,一种通达。然而 ,庄子的“安命”思想 ,常被人们和“安于现状”这一类词联系起来 ,被视为是消极的东西。有时人们又把它和“宿命论”  相似文献   

8.
成功的人士往往都说是自己的运气好,失败的人一般都讲是自己的命运差。“运”成了成功者的谦词.“命”成了失败者的借口。  相似文献   

9.
孔孟儒家的“性”的理念及其话语权力膨胀的后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在孔孟儒家的终极伦理观念中,以天所赐之正命为人之性是立命的一个内容。也就是说,“性”就是指对天所赐之正命进行认同性领悟这件事。“性”作为一个动词就是指人对终极伦理的领悟,就是指人自觉自愿地与天命建立起积极的关系这件事;“性”作为一个名词实际上是终极伦理的内在化和理念化。《中庸》开篇就讲“天命之谓性”,并不是说天所命令的某种东西就是性,而是说天命这件事本身就是性,天命这件事本身就被认同地领悟为性。孟子由心说性,但也清楚地领悟到性与天命之关系:“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因…  相似文献   

10.
刘一虹 《哲学研究》2023,(3):109-116
以阿维森纳(或伊本·西那)的《论灵魂》为例,本文从有关灵魂的定义、灵魂的本质及其存在性、灵魂的功能、灵魂的永恒性诸方面,具体阐明阿维森纳的灵魂学说对亚里士多德相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阿维森纳沿袭亚氏的“属+种差”的方法,将灵魂区分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人的灵魂”;阿维森纳把人所特有的灵魂,即不同于动物和植物的灵魂,称为“理性灵魂”,进而依据其“行动的功能”和“认知的功能”分别称其为“实践理智”(■amalī,practical intellect)和“思辨理智”(■speculative intellect);并指出实践理智在其所有活动中都需要身体以及身体的各种功能的参与;而思辨理智并非总是在各个方面都需要身体及其功能,它有时是自足的。阿维森纳在亚里士多德“心识(理性灵魂)”和“现实灵魂”以及灵魂的永恒性观点方面,既有继承,又有超越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清华简《命训》篇论述了“大命有常,小命日成”和“司德司义”“赐之福”“降之祸”的天命观,此与墨家的天志、明鬼、非命等思想多有相似之处。这两者皆是对西周以来道德本位的天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除了揭示道德与非命之间的关系外,清华简《命训》还强调“道天莫如无极”以树立天的权威,并通过“明王”来“道天正人”。在这一点上,墨家思想与其存在较大不同,这体现出两者对西周天命观念的不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王从联 《天风》2022,(5):46-48
<正>圣经《创世记》2章记载上帝用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入人的鼻孔里,使人成为了“有灵的活人”。因此,人有从上帝而来的灵命。既有灵命,就要留心灵命的健康。新约圣经多处提到灵命健康,施洗约翰是“心灵强健”的人(参路1∶80),使徒约翰劝勉信徒要“灵魂兴盛”(参约叁2),保罗说敬虔的灵性操练益处多多(参提前4∶8)。牧者受托牧养上帝的羊,灵命健康,尤其重要。牧者灵命健康的表现有敬畏上帝、渴慕上帝、顺服上帝等,虽然很难以明确的标准衡量,但大致上离不开与上帝和好的路径、喜乐的侍奉,以及建立生命成长的工作观。  相似文献   

13.
浅谈命运     
在古人的观念中,人们的富贵贫贱,吉凶祸福,以及生死寿天,穷通得失,乃至科场中举,贷殖营利,无一不取决于冥冥之中,这种非人类自身所能把握的力量,即命运是也。命运的观念,在古代源远流长,由夏经商历周,至春秋时,孔子弟子子夏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可见孔门弟子是信奉命运的。孔子进一步指出:富而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 ,伊甸园神话故事蕴含着深刻的人学义理。通过构想人的起源、原罪和惩罚等情节 ,以神话形式依次回答了“人是什么”这一人学总题中的三个基本分题 ,即人的由来、本质和命运是什么。故事表明 ,人是由神创造的特殊生物 ;由于人类先祖亚当夏娃违犯神诫摘食智慧之果 ,使人类改变了伊甸园时代的自然本质 ,成为以意识、智慧为本质的精神生命体 ;人的智慧本质特别是矛盾观念 ,使人陷入不能自拔 (甚至神也爱莫能助 )的苦难命运中  相似文献   

15.
义命之辨既是儒家对人的道德与命运之间关系的处理,也是儒家对人的生命之终极关怀。对此,孔子、孟子、荀子和《易传》儒者提出了"知天命"、"正命"、"各正性命"等观念。在先秦儒家看来,命固然是对人的客观限制,但同时,也正因为有它,才彰显了人的生命及其创造力之伟大,尤其是道德意志和道德实践对人的生命之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道教内丹性命双修与中国器乐形神俱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钊 《中国道教》2004,(4):11-13
一 、道 教 内 丹 学 中 的 性 、命 身 、命 、气 、精 、形 等 物 质 性 范 畴 。 固 ,气 聚 则 神 灵 。 性 无 命 不 立 ,命 性 命 二 字 为 道 教 内 丹 学 之 纲 在 “性 命 关 系 ”方 面 则 代 表 了 “物 无 性 不 存 。 真 人 云 :“神 是 性 兮 气要 , 内 丹 学 文 献 中 对 性 命 问 题 的 质 与 精 神 ”、“身 与 心 ”、“形 与 神 ”、 …  相似文献   

17.
孔孟儒学在思维方式上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常规性,即注重从最一般、最容易为人们认可和接受的事物现象特别是心理习惯中提取出基本概念。如“仁”是对农业社会中人的族类亲情的确认及扩展;“礼”是指农业社会中常见的上下尊卑之等级分界和秩序;“命”与人的主观努力相对待,是人力不可逆转的客观趋势,如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历史发展的循环性等等,这表明“命”是来源  相似文献   

18.
上海博物馆《论诗》简展出时,笔者发现简7上部稍残断,前当有缺简。此简可隶定、标点为:“……怀尔明德”曷?诚谓之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诚命之也,信矣。卜子曰:此命也夫!文王虽欲也,得乎?此命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见于《大雅·大明》,则很明显前“怀尔明德”亦当为引文,《诗论》此简是引《诗》文而论《诗》。从“诚命之也”对应“有命自天”之形式来看,“怀尔明德”前当有一“谓”字,与“诚谓之也”之“谓”对应。《大雅·皇矣》有:“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一句,与此较接近,只是“予怀明德”与“怀尔明德”不同…  相似文献   

19.
墨子的“非命”论不是一般地否定命定论,而是以“天命靡常”的命不定论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的“不可损益”的命定论,墨孔的分歧是天命思想内部不同观点的争论。墨子“非命”而“尚力”,倡导“强力而为”,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和论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但不能认为这种观点就是唯物主义的。墨子的“非命”与“天志”、“明鬼”是一个完整地宗教世界观思想体系,并不存在矛盾。墨子的“非命”论上承夏商周三代的天命鬼神观念,下启战国后期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论和汉初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是中国古代宗教世界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历史上的作用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20.
从生存伦理学角度分析孔孟儒家的天命观,可以认为在儒家的生存谋划中,“顺天休命”的思想是其根本,也表明了其宗教性根源。“天”由最初的意志神、“命”由最初的宿命逐渐被扬弃为面向事情本身的形式指引,表明了儒家极力回到原始生存经验的努力。在其间发展出的启蒙心态,即对“天”的临界心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标志着儒家精神气质的成熟,既达致了启蒙精神所鼓吹的存在的勇气,又未走向西方启蒙运动中理性的虚妄。而知命、立命(将命分判为正命与非正命)、革命等思想构成了一个以“热爱命运”为中心的生存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