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世纪之交的特殊时刻,人们更加热烈地展望、描绘未来,同时也以复杂的心情回顾、反思着过去。20世纪中国思想学术发展道路,便是这种回顾、反思中的重要课题。应该说,这种回顾、反思不仅属于过去,而且联结着未来——联结着中国的21世纪。”打开山东人民出版社新...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儒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0世纪 ,儒学遭遇到空前的危机与严峻的挑战 ,也面临着重建与复兴的历史机遇。百年儒学演进及儒学研究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在“古今中西之争”及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思潮中 ,儒学并没有“博物馆化” ,儒学的命运大致经历了受到怀疑、批判、解构、重新诠释后成为现代思想学术形态 ,或获得创造性转换 ,以至汇入多元的世界文化大流之中的历程。 2 0世纪与 2 1世纪之交 ,儒学不仅是“文化中国”、“全球伦理”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 ,也是“文明对话”的重要角色 ,对 2 0世纪儒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既是历史性的课题 ,也是一项具有现实性、前瞻性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从“五·四”运动开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产生了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他们运用刚刚获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改造中国的一系列问题,试图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课题。做为时代课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对思想界久已激烈争论的东西文化问题也进行了认真地探索,提出了若干启人心智的观点,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人是突出的代表。无可否认,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们的文化理论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当我们回顾、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道路的时候,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化思想便成为这种反思中…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中国化”研究是一个广受国内外学界关注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此项重要研究不可或缺“三重学术视野”,即“过去、现在与未来”.因而,本文通过全面地探讨中国基督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力求客观而如实地呈现基督教中国化所存在的主要难题,并就解决这些难题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建设性的学术见地.  相似文献   

5.
刘永强 《哲学动态》2023,(7):116-124
“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主题,“学术救国”是其中一个重要构成。严复、刘师培、陈启天等学者从学术救国角度出发,在民族自救的社会运动中发现“中国逻辑”的存在,并对其合法性展开论证,最终确认其存在并且是世界三大逻辑源流之一。回顾并反思这一历史过程,我们能够发现学术救国目的下的中国逻辑思想研究受民族情感影响,具有学术与社会的双重特征。这两种特征一方面推动了“中国逻辑”身份的确认,另一方面又限制了“中国逻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学术在很大程度上是西学冲击的产物 ,对西学的回应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学术的主要特征。结果是今天我们早已习惯了用西方现代学术的范畴和标准来衡量一切学术 ,特别是中国古代学术。但是对于这一时期中国学术在西学冲击下的回应方式 ,迄今为止还很少有人对之做过真正清醒、严肃的反思。它的上述特征 ,以及时下流行的所谓中学与西学的比较 ,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假定 ,即假定了中学与西学属于同类性质的学问 ,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认为存在着“中国形态的哲学”这样一个事实 ,并以此为准进行“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所谓比较。方朝晖…  相似文献   

7.
濒临世纪末,"百年美学反思"热在当今学界方兴未艾.的确,百载美学史亟待以更高阔的视界来返现与俯瞰,而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思潮的距离拉伸,才使得我们获得整体上回顾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可能.同时,现今美学受到悬临着的未来之牵引,又会不断地被抛入思想传统.如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所见,传统都是存活于历史性的解释中的,它是开放性地包涵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之间的对话.在这一意义上,我们理应以一种鲜活的解释学视角来观照百年美学的历时进程和共时矛盾.  相似文献   

8.
《汤用彤全集》已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汤先生是中国 20世纪的学术巨擘,他的学术成就将长久地施惠于后代学人。这里发表一组评介文章,一是为全集之出版贺,二是希望借以唤起对20世纪中国学术之路的回顾。 20世纪对于中国是一个剧变的时代,20世纪中国学术因此大为改观。从态度上看,读书人不再以经典为教训亦步亦趋,而开始视它们为关于过去时代的知识;从治学方式上看,传统的注经方法基本被放弃了,代之而起的是近代学术的叙述与分析。西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贯通中西一直是20世纪中国学术努力的方向。本刊将开办“20世纪学术回顾”的栏目,我们想知道,谁影响了20世纪中国人的思想?这些影响是以什么问题、哪些观念、何种方式表现出来的?我们殷切寄望中哲同仁,大家一起努力办好这个栏目。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不能归约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伦理学”是在20世纪反思现代工业文明所引发的生态危机的过程中由西方学者创立的,其中的“深层生态伦理学”将现代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归咎为西方固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现代工具理性,希图重建一个以自然主义为理想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文明模式。这些生态学家站在现代学术的高度,从东方古老的宗教文化中找到了诸多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持,因而被称之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东方转向”。近年来,中国哲学界也借助这一契机开始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对话:在对话中,很多学者把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简单地归约…  相似文献   

10.
20 0 1年 3月 1日至 2日 ,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和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讨会暨第九次全国苏俄哲学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召开。会议就 2 0世纪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命运和俄罗斯哲学的现状等论题展开了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贾泽林教授回顾了中国苏俄哲学研究的状况 ,指出对苏联哲学的研究和反思仍然是苏俄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而目前关注的热点问题则是“俄罗斯哲学将向何方发展”。莫斯科大学哲学系主任B B 米洛诺夫教授作了题为“马克思和俄罗斯 :理想和现实”的报告 ,…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东西南北中”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东西南北中”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何祚庥(一)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人类也正在对20世纪种种活动的得和失进行反思。作为这种反思的重大结论之一,就是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一百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共同签署了...  相似文献   

12.
最近30年来,作为现代学术形态之一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总体上说收获甚丰,不过由于需要覆盖的历史之宏阔与思想之复杂,自然其进展就不易平衡。比较而言,中国近现代哲学史在20世纪80年代一度受到比较多的关注,曾经出现过一批力作,但是随着现代新儒家成为显学,中国近现代哲学丰富多样的内容对学术界的吸引力有所减弱。学术风气的转移原是平常事情,正如章学诚所说,“夫万物之情各有其至,而一时风尚,必有所偏”。(章学诚)在一些人那里,“天人合一”、“良知”之类成了口头禅;复活的“道统论”则欲将近现代哲学史研究压缩在十分狭窄的领域。如何从整…  相似文献   

13.
哲文 《学海》2001,(5):205-206
“文化”问题历来是一个激动人心而常谈常新的话题 ,这一话题的魅力在于文化本身就是人的本质特征与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由虞友谦、陈刚主编 ,江苏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所人员共同撰写的《当代中国文化走向》(河海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 1 2月出版 )一书 ,以崭新的研究视角 ,回顾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考察当代中国文化现状 ,展望中国文化未来走向 ,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深刻的思想启迪。第一、世纪回眸 :考察当代中国文化走向的历史感。历史、现实、未来 ,是一个时间链 ;传统、时代、理想 ,是一个文化链。《当代中国文化走向》一…  相似文献   

14.
文化传统的辉煌与沉重,一直困扰着近代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伴随着社会转型而产生的文化裂变,迫使知识分子肩负起民族精神文化的“承传与重建”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的学术思想层面便是站在时代理性的高度,解读文化传统并为它在现代社会做出价值定位。近年曾热极一时的文化讨论正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对这一时代性课题,李锦全教授做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人文精神的承传与重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一书集中反映了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及其与现代关系的成果。广阔的学术视野、平实的学术风格和深切的学术关怀…  相似文献   

15.
<正> 反思过去,思考未来,对于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必要的;对于中国,自然也不例外。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渊远流长,近代文化思想又与现代文化思想息息相关,联系紧密,所以,反思过去,对于探索中国当代文化思想发展的道路,就显得更为重要。解放以后,曾有不少学术著作对过去进行过反思,但其深度抑或广度,也都不能令人满足。最近出版的张锡勤教授的《中国近代思想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下简称《思想史》)和陈庆坤教授的《中国近代启蒙哲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下简称《启蒙哲学》)对过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落根” ,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而且是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命运之现实问题 ;严肃的理论反思、理论诉求则是现实观照、现实筹划之可行性的重要保证。为此 ,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华侨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发起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 2 0 0 3年年会于 1 2月 8— 1 0日在华侨大学举行。与会 80多名学者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展开讨论 ,达成诸多共识。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相似文献   

17.
在坐具设计全球化的时代,明式坐具固然仍是中国坐具的典型代表,但随着时代向前推进,站在未来与过去之间,不能固守明式坐具而不再发展中国现代坐具。通过对往昔中国坐具发展历程的回顾,发现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对坐具发展有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在未来面前,美学思想的积淀仍是最好的资源,引导着现代"中国风格"坐具跻身于历史与世界之间。  相似文献   

18.
对启蒙及其后果的反思是20世纪中叶以来的重要学术主题之一。由于这一主题涉及到对现代性的追问,其中对技术理性的质疑、科学技术双刃剑的评估、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现代社会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而且这种反思必然要深入到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模式的根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哲学学科及知识体系之建立,是在近现代西方学术思想的传入和冲击下,由中国传统的“经学”“子学”玄学“理学”等表现形态转型而来。对这一从中国传统思想系统到现代哲学学科转型过程的探讨,不但有助于深化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关系的研究,也对当代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2019年9月20日至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学会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共同主办的第三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召开。  相似文献   

20.
论坛荟萃     
张天行 :试说 2 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成就的宏观估价总结 2 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历程是一项意义重大的课题。如何估价 2 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成就 ,是颇有争议或缺乏深入研究的问题。要衡定一个思想家、 2 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成就远不是简单容易的事 ,一切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现有的论断都要接受时间的考验、乃至得到修正。问题是复杂的 ,但有大的方向可循 ,那就是立足于古今中西的比较 ,揭示出思想家、2 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上的贡献 ,如对原有问题的推进、提出的新问题 ,其中也包括总结 2 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中的若干教训。回顾我们的研究工作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