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两种竞赛状态焦虑调控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碧艳  祝蓓里 《心理科学》1999,22(3):233-236
本研究以上海市射击队部分射击运动员为被试,对生物反馈放松训练法(BFB—R)和认知情感应激调控法(SMT)两种竞赛焦虑调控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在实验室条件下,SMT和BFB—R都能帮助射击运动员提高包括放松和想象能力在内的心理控制能力;(2)实验组被试在比赛中表现出了较低的身体状态焦虑水平,较高的状态自信心水平;(3)SMT组被试的比赛成绩优于BFB—R组被试。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中长跑运动训练,除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外,主要是对运动员进行相应的运动量和强度的刺激.只有不断地突破各人的生理极限,才能促进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可是,人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有机整体.训练极限的不断突破,必须限制在不影响运动员机体健康的条件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否则,既不能提高运动成绩,又损  相似文献   

3.
引言运动反应的质量,常以反应的速度和准确性为评价指标。因此,本文的四肢反应特征是指四肢反应的速度和准确性。随着运动心理学研究不断地开展,关于运动员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研究报导不断出现。但是这些有关的心理特征与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形成有什  相似文献   

4.
射击运动员反应速度研究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问题运动员的感知反应速度是构成其整个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类型的运动心理学研究都非常重视指标设计的工作,研究者认为,反应时间这一心理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较灵敏地反映运动员的诸如“工作能力”、“工作的潜力”、“应变的能力”及“注意特征”等心理特点。近些年来,国内外有关运动活动反应速度这一课题的研究报导甚多,就所研究的领域、内容与研究方法(包括方法论指导思想、指标的选定及测试工具等)以及测试数据方面的问题令人注目。为了具体认识从事射击运动专项运动员的速度素质的意义和特点,我们  相似文献   

5.
采用整体—局部任务范式,通过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同时结合问卷测量,考察心理疲劳对射击运动员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产生的影响。12名射击运动员参加实验。首先通过目标追踪任务诱发心理疲劳,然后使用心理疲劳问卷评估心理疲劳程度,再让被试进行整体—局部加工任务。结果发现:(1)目标追踪任务能够有效地诱发心理疲劳;(2)射击运动员完成整体知觉任务的反应时更快,准确率更高;(3)在心理疲劳状态下,射击运动员对整体知觉任务中一致条件的反应更快,准确率更高,在额区和中央区引发的N2、P3波幅更高;但是,对局部知觉任务中一致和不一致条件的反应时和准确率以及N2、P3波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心理疲劳对整体和局部加工有着不同的影响。整体加工相对自动化,受心理疲劳的影响较小,而局部加工依赖于有意搜索,受心理疲劳的影响较大。研究揭示了心理疲劳对于注意的局部加工的影响及其神经关联,对未来射击运动员特定干预措施设计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了当前生物反馈理论及其治疗效果方面存在的重大争论,并且对各种理论观点作了较为全面的阐析。文中给出了更为合理的关于生物反馈和生物反馈疗法的定义,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一、争论的要点美国生物反馈协会(BSA,Biofeedback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徐州市青少年武术散打运动进行调查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徐州市青少年散打运动水平在国内处于中低水平;运动员存在着技、战术整体水平不高、打法单一、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较差等问题。提出:加强对教练员的管理并提高其专业水平;注重运动员的选材,发展我省散打练习人口;加强运动员身体素质和技术训练;进一步提高裁判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加比赛和交流次数,创造良好环境;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场馆设施;相关部门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来加快提高我市的散打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8.
练习方式和预定目标对射击学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博民 《心理学报》1986,19(1):19-26
本文针对当前射击训练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做了两个模拟实验。主要结果是:①在半小时前后各射击20次,中间休息14—18分钟的情况下,其射击成绩显著地优于连续射击100次者,并能达到多次间时射击100次者的水平;②揭示了动觉辨别训练在促进射击练习中的重要作用;③对击中靶心的次数有预定目标者的射击成绩远远超过无预定目标者。这项研究对提高射击技术训练的效率和节约子弹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对其它运动项目的训练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人生健康的基本要素是饮食、锻炼和放松,这一概念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借助于仪器(生理反应器)提高人体自我调节(控制)能力的生物反馈技术(BF)是实现放松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一方法已由实验室研究迅速走向临床应用,但是做为一种新的学科领域和治疗方法,在BF 的基本概念、机理、科研设计和临床疗效的评定等各方面都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地进行研究和探讨。近年来我们用BF 治疗了头痛并做了某些心理测查,取得了训练数据及临床和随访资料。本文就这些数据与贤料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我们的看法,希望对生物反馈疗法的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价  相似文献   

10.
在对手最强、规模最大的奥运大战中,对射击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要求极高。美国射击学会主席、21届奥运会金牌获得者Lahy.Bassham根据个人比赛经验和对百名射手的调查得出:“射击比赛80—90%是心理因素。”为提高射手的竞技心理品质,争取在25届奥运会上夺取冠军,在近两年的时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家长式领导行为问卷、运动价值观问卷、运动动机问卷和运动员精神问卷,对495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进行调查,以探讨教练家长式领导行为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员精神的影响,及其内在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家长式领导行为对运动员精神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运动动机在其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2)运动价值观在家长式领导行为与运动动机之间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即运动价值观得分越高,这种正向关系也越强;(3)运动价值观对家长式领导行为与运动员精神关系的调节作用,是部分地通过运动动机为中介而产生。  相似文献   

12.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卒中是中国人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同时也是最主要的致残病因。为了让存活的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和家庭,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一些新技术也被应用于脑卒中康复领域,使得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本文就一些新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其中包括智能康复技术领域的机器人辅助下步态训练、虚拟现实技术,基于各种理论的新方法如减重平板步行训练、镜像疗法、运动想象疗法和强制性使用疗法,以及各种环境刺激的新方法如音乐治疗和丰富环境治疗,以及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等生物电磁刺激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运动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力为  丁雪琴 《心理学报》1994,27(3):324-330
简要回顾了中国运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指出,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它的主要实践是在竞技领域对优秀运动员进行心理特征的评定和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心理选材,针对训练和竞赛中的问题开展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以及对教练员进行培训。今后,中国运动心理学需要扩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发展适合中国体育运动特点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并注意汲取其它学科如认知心理学发展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4.
一、历史运动心理学的基础在于运动学习和动作操作。1920年之前,就有少数人单独地进行一些零星分散的调查。这些调查推动了各种心理变量影响动作操作的研究。首先在美国发表的是观众对自行车比赛的影响。在1918年,伊利诺斯大学的心理学家C·R·格里菲斯对足球运动员和篮球运动员的反应时进行了比较,这仅仅为以后的研究播下了一些种子。在此期间,其它国家(苏联、德国和日本)也有类似的研究。 1920—1940年间,有些人对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发生了特殊的兴趣。美国的运动心理学之父 C·R·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比较的角度,阐述了中医形与神俱论与西方心身医学、五脏藏神说与情绪生理心理学、精神内守法与西方精神分析及生物反馈技术的区别与联系,指出了中医心身相关理论与技术的文化特质及其蕴涵的现代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近些年来,心理训练在国内外的运动训练中日益发展起来,并引起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和体育科学工作者的极大注意.如今心理准备训练已经和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恢复训练、智能训练,以及思想教育共同组成完整的训练体系.一些专家认为,心理训练在整个运动训练中的比重应占30%左右.从国内一些重大比赛的情况来看,在双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心理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据有关调查表明:中国体操运动员,在比赛失常的各种原因中,80%以上是心理因素(如过度紧张、过度兴奋、缺乏信心、注  相似文献   

17.
1985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运动心理学第六届论文报告会上,各国运动心理学家十分重视运动心理学和运动实践相结合中的心理咨询工作。一般认为,这是使运动心理学更好地为运动员稳定情绪、发挥内在潜力、提高运动成绩服务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比较的角度,阐述了中医形与神俱论与西方心身医学、五脏藏神说与情绪生理心理学、精神内守法与西方精神分析及生物反馈技术的区别与联系,指出了中医心身相关理论与技术的文化特质及其蕴涵的现代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玲丽  刘文  吴家舵  任杰 《心理科学》2007,30(1):192-195
考察不同运动经历人群的内隐序列学习能力。被试为上海体育学院小球运动员和非运动员;实验结合PDP,采用序列学习任务,并测试操作智商与记忆广度。结果发现,运动员在15个组段上的平均反应时、内隐学习量、自动提取贡献率上显著大于非运动员;不同水平运动员在内隐学习量上差异显著。研究结论:运动员的内隐序列学习能力显著好于非运动员,与运动水平有关,与智商无显著相关;这种内隐序列学习能力可能是某种运动能力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到手的金牌会“飞走”:竞赛中 “Choking”现象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王进 《心理学报》2003,35(2):274-281
“Choking”定义为,习惯的运动执行过程发生衰变的现象。其现象主要发生在比赛的关键时刻,或重大的赛事中。本文概述竞赛中的“Choking”现象及有关的定义,并进一步讨论有关的理论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运动心理学家认为,“Choking”机制与运动焦虑有直接的联系。而社会心理学家认为,“Choking”的机制是,由于运动员有意识地控制运动过程,导致运动技术发生改变。理论上的分歧,使心理学家很难为运动员提出一个行之有效地预防“Choking”的方案。文章认为,当前的“Choking”理论过于简单地解释“Choking”现象,导致了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在综述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讨论了一个“Choking”理论的“综合模式”。该理论模式强调多因素原则。在压力条件下,分析“Choking”机制应考虑任务特征和技术水平的因素。文章根据这一理论模式,建议运动员在比赛中,应分析具体情况,选择一个适合的应付压力的策略,是可以减少竞赛中“Choking”现象的。最后,文章建议了3个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