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三、(意识的机制) 鲁宾斯坦把意识理解为意识到的过程,这是无可非议的。所谓“意识的机制”,就是要说明“意识到”这一过程是怎样实现的。“意识到”过程的对立面是“没有意识到”,因此,这一问题涉及“意识”和“无意识”问题。 (一)鲁宾斯坦认为,意识到的东西和未被意识到的东西的区别,并不在于前者完全处于意识域内,后者完全处于意识域外,而只是在于意识到的强度或明晰性程度方面的不同,尤其决定于所意识到的是什么。“意识总是意识到的东西和未被意识到的东  相似文献   

2.
一、人在生产领域中的异化无论人们把现代社会(包括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称作“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称作“先进工业社会”或“高度技术化社会”,其出发点都是压倒一切急剧增长的生产力这一形象。当然,也有人把现代社会看作“消费社会”,在消费状态方面确实存在着重大问题,然而,这些问题也是以巨大的生产力为背景才产生出来的。在日本,固然不能轻视中小企业的作用,但是构成生产力的核心,还是大企业和大组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的经济伦理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以人为本”确立了经济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是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由此而论,“以人为本”为我们确立了经济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包含着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层次是真理问题,第二层次是价值问题(参见姜志保)。“以人为本”的第一层次问题(真理问题)即人是什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理解的人…  相似文献   

4.
中日“唯物史观与价值论的统一”学术讨论会综述卞崇道1993年9月2日至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部分学者与以大阪经济法科大学教授岩崎允胤为首的日本唯物论者访华团一行6人,在京举行了“唯物史观与价值论的统一”学术讨论会。12位中日学者在会上宣读了学术论文,并就这些论文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而深入的讨论,现择其主要理论问题综述如下。一、关于价值的概念规定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出发研究价值论,为时并不长久,因此,不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关于何谓价值的规定,皆众说纷坛。迄今尚无一致的定论。在这次研讨会上,牧野广义(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从社会实践是人欲实现某种价值的目的意识的活动这一视角,界定价值说:“所谓价值,是对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满足及人的自我实现而言的、自然与社会的事物的必要性、有用性,并且具有作为人的行为的目的和手段的意义,进而成为人的行为规范和理想的东西”。基于这一规定,他把价值分类为四种:(1)自然的、物质的价值;(2)社会的价值;(3)精神的价值;(4)人的价值。(《社会实践与价值》)李鹏程(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则从“存在的现实性”这一最基本的概念出发,通过对价值在人的生活世界中的历史(文化)功能性的考察,认  相似文献   

5.
阳明心学、石门心学、霞谷心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国、日本、韩国传统文化进行比较研究,特别是通过对中国的阳明心学、日本的石门心学、韩国的霞谷心学三种心学的“心”、“性”、“良知”、“俭约”、“生理”哲学范畴及其社会价值的比较研究,探讨了中国、日本、韩国三种不同心学的本质特征,并从中研讨了东亚意识的基本内容即主体意识、人文意识和多元意识等。  相似文献   

6.
教育心理学中的教师功效理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师功效”(Teacher Efficacy)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教育资料情报中心”(Educational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中。在那里“功效”(efficacy)被定义为“使某人能有效地处理生活中的问题的一种人格特质”(P.10)。当时,学者们(Barfield & Burlingames,1974)从政治学的角度来加以研究,把教师功效看作是教师在校的政治权利意识。Armor 和Berman(1976,1977)最先  相似文献   

7.
苗月 《佛教文化》1994,(6):47-47
日本已进入高龄化社会,对于“老后的生活设计”人们非常关心。特别是退休后的职员如何度过第二人生,更是个大问题。在日本,面向市民的有关佛教方面的讲座、法话会、赞歌会、坐禅会为数不少,但既可学习,又可实践的机会不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设立了东京国际佛教塾。它的设立,解决了市民的这一烦恼。  相似文献   

8.
论价值一元论与价值多元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价值一元论与价值多元论历来是价值学和伦理学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在西方,自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价值哲学的创始人”洛宰(Rudolf Hermann Lotze,1817—1881)提出价值学理论以来,有关价值的统一性(或一元性)与多样性(或多元性)、以及价值的特性、层次、系统和结构等一系列重大价值学问题,便日趋成为人们探讨和争论的焦点。在我国,这  相似文献   

9.
按照梅洛 -庞蒂的看法 ,人们相信“解释就是不得不要么歪曲 ,要么一字不差地重复” ,但真正重要的却是发现作品中的“非思” ( 1’impens啨)。他本人的全部努力就在于“找到”胡塞尔作品中的“非思” ,利用这些“非思”及其开放性 ,并且在创造性读解的基础上表述自己的现象学。我们在本文中主要涉及他对胡塞尔关于他人意识问题的创造性读解和发挥 ,这是推动意识哲学解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他人意识与意识哲学的困惑我们必须把他人问题放在意识哲学解体的历程中来考虑 ,这意味着对于近代哲学的现象学反思。当我们断言近代哲学是一种…  相似文献   

10.
“人的解放”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话题,而如何把一个老话题谈出新意、把一个熟悉的话题谈得深刻,恐怕是读者特别关心的事情。读完贺来先生的新著《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这一问题上所作的思考的深度及其带来的思想冲击力。首先,该书从一个人们熟知的话题展开前提追问,体现了作者勇于反思批判的理论品格和自觉意识。“解放”是伴随着现代性的逻辑延展而被人们逐渐熟知的词语,是人们在很多时候可以不加防范就接纳的价值向度,也是一种可以为之前赴后继的理想和目标。因此,“解放”可能是现代性条件下人…  相似文献   

11.
“分”     
(一)引言(1)“分”显然是个再常见不过的“日常用语”,这个词所指的经验内容,再也引不起人的惊奇与注视。在各种各样含有“分”的词或术语,例如分析、分化、分工、分类中,人们再也意识不到这些词的构成中“分”所含的“份量”,而好家它们全然是与“分”无关的新词似的。事实上,人们倒常常注意这  相似文献   

12.
“民主”这个词,在当今人类各个文化圈的社会、政治领域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并被赋予了许多不同的含义。正如罗伯特·达尔所言:“对于民主理论来说,存在着如此之多不同的思路……而且在涉及到民主的问题时,对于几乎所有的可能性,人们都可以找到一个良好的例证来加以证明。人们试图借以发展一种民主理论的可替代思路如此之多,以致开列出这些思路的清单是一件相当令人恐怖的事情。”(达尔,“导言” 第2页)萨托利也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以民主观混乱为特色的时代里。”(萨托利,第7页)况且,由于“民主”这  相似文献   

13.
检讨西方哲学史 ,我们能够清楚地发现两大平行演进的问题 :一是“是” (being)的问题 ,一是“应该” (ought)的问题。“是”的问题也就是“事实”的问题 ,“应该”的问题也就是“价值”的问题。对“是”的问题的提问方式主要有 :是否存在“事实” ?能否以及如何认识“事实” ?对“事实”的表述何以可能 ?对“应该”的问题的提问方式主要有 :何谓“价值” ?存在着哪些价值 ?“价值”选择的前提和基准是什么 ?应当说 ,这两类问题在西方哲学史的两大传统 (古希腊传统和基督教传统 )中都同时存在 ,但古希腊传统以开掘“是”的问题见长…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环境保护民间组织:行动的价值基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陶传进 《学海》2005,(2):44-47
环境保护民间组织被简称为ENGO ,有关的焦点问题有很多 ,本文关注其中的一个方面 ,即中国的ENGO从事志愿性的环保行为的价值基础在哪里 ,这涉及到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特征问题。本文同时还兼具对中国ENGO的基本状况加以考察。考察ENGO的价值视角及数据资料来源非政府组织 (NGO)的发育带来了一场在全球政治领域里的“社团革命”① ,NGO获得的这一声誉主要来自于它们在两个方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一个是扶贫领域 ,另一个是环境保护领域 ② 。扶贫与环境保护分别针对人与自然 ,体现的是典型的社会公共价值 ,值得人们关注。ENGO…  相似文献   

15.
陈新汉 《哲学研究》2022,(1):20-29+125
人的生命的产生,使宇宙中事物存在的互为对象性关系进入“自我对象关系”,从而宇宙“所含蕴的理性(Nous)得到意识”。“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主体自身意识经过“反思”升华为“我”的根据。生命意识作为“此在的存在的规定”,不仅随着生命活动的展开而展开,而且使生命活动在其展开中展开。“生命是人的定在的整个范围”,生命意识包括生存意识和生活意识。生存意识使生命在量上延伸,生活意识使生命在质上拓展。生存意识和生活意识交融所引发的生命活动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动力,推动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向死存在”使此在通过死向生的转化,本真地筹划人生,给此在以人生意义与悲剧意识。作为常识中核心之核心的生命意识绝不可违。法的命令是“成为一个人”,要求作为“法之定在”的法律体系以尊重和敬畏生命为最高原则。在常识和法律相互作用中发展的生命意识对价值世界构建所产生的作用,体现了人民通过社会意识创造历史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形形色色的现代生活新“心病”也伴随而产生,困扰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这应引起现代人的关注,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17.
心理本质新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 (一)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做了扼要的说明:“马克思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他又说:‘从来的哲学家只是各式各样地说明世界,但是重要的乃在于改造世界。’这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第一次正确地解决意识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科学的规定,而为后来列宁所深刻地发挥了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之基本的观点。”(《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624—625页)  相似文献   

18.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和基本态度。人生观所回答的问题是:人为什么活着,怎样生活才有意义以及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等根本问题。任何正常的成年人都具有一定的人生观。曹操曾感慨吟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李白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康有为说:“人生是个大苦海。”  相似文献   

19.
该怎样谈论“环境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面对全球环境恶化 ,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 ,可是全球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减弱 ,而是相反。近几十年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只停留在旧唯物论的水平 ,不把“人口、环境、资源”这些“感性”、“直观”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第 16页 )放在社会关系中、放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思考 ,就不可能看到环境问题的本质所在 ,因而 ,也就不可能树立科学的环保意识。一下面对一些大家熟悉的提法作些分析。“我们不是继承父辈的地球 ,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 (布伦特兰语 )这话当然包含着人们在利…  相似文献   

20.
共生的理念与现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前言最近十几年来 ,“共生”这个词语经常被人谈起 ,引发人们的讨论。围绕地球环境遭到破坏这个问题 ,其实从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讨论“人与自然的共生” ,而冷战结束后深刻的民族纠纷则使“异民族的共生”成为一个切实的问题。也就是说 ,由“人与自然的共生”开始 ,“异民族的共生”、“异文化的共生”、“男女的共生”、“与残疾人的共生”等种种提法引起了人们的讨论。但是在欧美 ,人们并没有像日本人这么热心地关注“共生”。考虑到这一点 ,我们有必要思考“共生”与现代日本固有的问题之间的关联。“共生”是与现代社会的时代变革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