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画作品的创作灵感,是来源于创作者对生活的领悟。油画属于色彩艺术,创作者通过油画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油画作品和创作者的内心是相互联系的,创作风格无论是抽象、写实还是意象,都是客观世界存在的。文章介绍了作者的三幅油画作品,分别为《平淡的一天》《谁的童年》和《惊梦》,通过介绍让人们体会到作者创作目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表达,感受到油画创作带来的乐趣。  相似文献   

2.
琵琶名曲《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是我国传统琵琶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历史久远,音乐辉煌,是我国音乐宝库中之精品。两首作品所表现的是同一历史题材,由于作者的立足点与艺术构思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音乐形象与艺术效果。手法巧妙,音乐极为感人。  相似文献   

3.
版画是一个冷静和理性的艺术,其间接的表现和漫长的制作周期使一切创作冲动无法及时完成。技法习惯和题材的构思模式,是版画家确立艺术风格的根本,也是版画语言进行艺术表现所需要的重要能力,这涉及到版画创作者对控制画面各种效果所拥有的具体经验,也涉及到创作和构思过程中对思维规律的了解和把握,甚至需要一定的美学修养。  相似文献   

4.
<正>宗教文化是中国版画艺术的重要题材。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就是唐咸通九年(868)刊行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其扉画《说法图》也是迄今发现有确切纪年、存世最早的版画作品;版画艺术首次出现技术革新——彩色套印版画,就是元代资福寺刊刻的《金刚经注》中的“无闻和尚注经图”。在明代,中国版画艺术达到鼎盛期。随着雕版印刷业在宋元基础上的进一步兴盛,不同地区的版画创作也逐渐形成各自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实主义油画题材的创新是当代中国油画革新的重要内容,题材的独具匠心影响着整个作品的品质。中国现实主义油画题材可以分为三类——革命历史性题材、政治性题材和社会性题材。每一类题材都具有各自的表现方式,而不同的题材又呈现出各具不同的特点,它们以很强的时代性、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强烈的民族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心灵。如今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当前社会的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要求当下的画家在作品内涵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艺术作品尤其是历史题材作品,必须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观赏者没有按照艺术创作者的思路走,艺术创作者应该思考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而不应以一句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来做挡箭牌。只有在创作者与观赏者双方的交流互动中,艺术作品才会更对欣赏者的胃口,毕竟消费者就是上帝。  相似文献   

7.
《美与时代》2006,(7):8-9
《美与时代》杂志(以下简称美):以前看到你的作品都是以静物为主,这批近作画了许多国外的风景,是什么时候开始画的?徐刚(以下简称徐):是的,参加国内外展览、获奖和媒体介绍的作品及近十几年的花卉静物创作几乎都被国外艺术机构、画商全部收藏,因此,圈内圈外见到的大多数都是我的花卉静物作品。其实,画好画是一个画家的天职,而画什么对画家来说,决定于他被什么所感动。的确,社会发展到今天,多元化的文化背景给艺术在不同层面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我喜爱漫步于自然,关注着平淡琐碎的生活,搜寻一种适合表达自己感情的绘画语言,希望能在情景交融之中创作出感人的作品。在贴身自然的观察与思  相似文献   

8.
静物题材是绘画中重要的绘画题材,水彩静物更是水彩中被经常创作的题材。湖北美术学院的刘寿祥老师在水彩静物画创作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道路。水彩静物"鲜果"系列作品是他的代表作。他在水彩静物画中将东西方文化相结合,使作品成为中国水彩画民族化的重要代表。文章着重从绘画技巧、用笔、水分控制、色彩和文化背景方面分析刘寿祥老师水彩静物作品的绘画语言,并从中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是一个思想独特而又敏锐的作家,对女性有着自己的独特关注。20世纪80年代她创作了一系列以爱情的突围为题材的情爱作品。但她很快从高涨的女性自我意识张扬的欢呼声中走出来,冷静的思考潜藏于其中被解构的因素,这就是90年代的两部作品《米尼》《我爱比尔》中所表现的她对女性解放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0.
正古琴音乐作为传统文人音乐的一种重要形态,经过历代的创作,逐步形成了大量的古代琴曲作品,其艺术内涵极为丰富,就存世琴曲的表现题材来说,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儒、释三家密切相关,而现存的3000余首琴曲作品中,又以表现道家文化内涵的作品数量最多。琴曲《神游六合》即是现存琴曲中的一首典型的道家风格作品,成曲年代及创作者均已无从考证。因其曲意深奥并在传承中受到人为秘藏、篡改等影响,所以流传极少。这首历史久远的琴乐作品蕴含了深刻的道家思想,明代朱权(1378-1448)评价说:"其曲弥高而和弥寡,是以鼓之者少而听之者稀。"通过现存谱本的比  相似文献   

11.
薄雯 《美与时代》2023,(5):94-96
约翰内斯·维米尔是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绘画的杰出代表,其技法精妙,能如镜般再现世俗生活场景,并且在秉承北方艺术以物寓意传统的基础上,使画中各物象几乎都笼罩上隐喻的面纱,成为待解之谜。《绘画艺术》是维米尔最为珍视的作品之一,其凝聚着画家对绘画作品本质的思考与自身艺术信仰的注解,因此,可以通过探究《绘画艺术》的观看问题,对艺术品展开细致描述、分析与阐释,进一步揭示维米尔绘画的别具一格之处与其令人心醉神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关紫兰被认为是中国闺秀油画家的代表,在其留存的绘画作品与个人写真照片中都多次出现音乐相关的题材和元素,音乐题材绘画作品也几乎成为关紫兰绘画创作的一大特色。《良友》画报第45期封面曾刊登关紫兰手持曼陀铃的照片,《良友》第57期"关紫兰女士个人展览会"专版中选取并刊登《曼陀铃》作为其静物画的代表,另外,画家1930年个展现场也特意与音乐题材作品合影留念,由此可见,关紫兰对音乐题材的重视与偏爱。关紫兰音乐题材绘画作品的产生与日本留学经历密不可分,是留日背景下对西方现代艺术题材内容与风格特点的积极探索,同时也是画家的生活记录与丰富女性情感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古今中外,宗教绘画形象的传承数不胜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需求的改变以及创作者自身对题材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表现手法的不同等,形成对同一绘画题材的不同表达,为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着重分析当代艺术家刘晓东的《吃完了再说》这一幅作品和刘晓东绘画艺术风格,将它与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作对比,从同一题材出发分析他们之间不同的绘画表达,并列举其他当代艺术家的例子来总结出当代画家对传统绘画题材的现代转变,从而赋予艺术品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4.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大众文化中颇具代表性的艺术类型之一,它是日本艺术史上的瑰宝,甚至在世界美术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日本本国的题材之外,浮世绘中也有许多带有中国元素的作品。其中,以中国明代"四大奇书"为素材的浮世绘画作也不在少数。通过对中国版画与浮世绘中的西游人物形象的进行分析,探究日本人对《西游记》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以及中日文化交流中出现的一些差异,体会作品在传播过程中以焕然一新的形式散发着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关于孟子思想,学术界从来有争论,这本是学术问题,可以自由讨论,但“四人帮”出自反革命需要,把孟子定为比孔子更反动的复辟派,全盘否定孟子思想。粉碎“四人帮”以后,《历史教学》、《哲学研究》、《光明日报》等二十家报刊发表了二十多篇文章,对孟子的阶级属性、哲学思想、人性论、“仁政”学说等提出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6.
苏联画家叶福塞尼·叶夫谢叶维奇·莫伊谢延科是一位现实主义画家。他的创作题材大部分都以军事题材为主,画面也极具表现力。他的作品不论是画面的构图,还是画面的局部或整体都处理得十分协调。他非常重视构图的形式感,每幅作品中都展现了对立与统一的艺术规律。从审美价值的角度出发,他的油画作品都具有深刻的审美价值。从莫伊谢延科油画作品的审美价值来分析,探讨当代创作者在油画创作中如何进行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艺术作品中不难发现许多是以《圣经》中的故事为题材的。翻开西方的艺术史,不难发现圣经题材始终贯穿于西方艺术史。那么西方的艺术家为什么热衷于以圣经故事为题材?首先,《圣经》故事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素材,而且《圣经》本身的内容也有激发创作灵感的因素。艺术是以感性表象形态出现的生活的折射、历史的反思、思想的火花、情感的表现。《圣经》作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它不仅具有生动的故事,而且有对具体人物的直观领悟的感性形式。就整部《圣经》而言,也明显地具有文学价值,已被人们公认也是一种文学经典。犹太《圣经》(即…  相似文献   

18.
确定以贵州苗族非遗村寨的姑娘为题材,是顺应时代精神,是对贵州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这个主体性创作主要采用了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创作构思中,从题材,构图,艺术特色中进行分析。通过绢本工笔人物的表现形式来完成再现生活场景和表达人物情感,从而分析苗族非遗村寨女性题材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启了心理学艺术学研究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心理结构说、本能论、释梦以及"性欲说"诸理论为基础,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艺术文本解读中。弗洛伊德通过对詹森的《格拉迪瓦》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作品的精神分析解读,从中发现了创作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的动力机制及过程:从压抑的本能冲动出发,通过一些技巧和题材的运用,产生与"白日梦"同质的作品,使创作者和读者获得一种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20.
北宋官式建筑法典《营造法式》中记载并描绘了15种佛教艺术题材和1种受佛教影响的艺术手法。这些装饰艺术在《法式》中的出现,说明它们是属于北宋国家层面认可的宗教文化形式与内容。从审美文化视角来看,《法式》佛教艺术以建筑装饰纹样的形式呈现在该法典中,其内容上承载了世俗化的美好寓意,形式上具有典型性和程式化特征。折射出佛教在中国化进程中,佛教审美文化在建筑艺术中的呈现。此外,此研究对探讨当代中国佛教艺术发展与佛教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