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钉死耶稣恶党狂,气壮山河,日月微茫.人人悲坳泪汪汪,心刺长矛,苦痛而丧。三日耶稣圣迹彰,万国欢呼,圣子无疆。三仇惊慑主荣康,普照神光,圣教宏扬。欢庆耶稣复活圣教大行 一剪梅@郑熙森~~  相似文献   

2.
仁的"偏言"与"专言"话题源自程颐所说"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重点在如何看待仁在整个德性体系中的地位,并涉及仁是作为至善整体还是特定的德目等多方面的问题。程颐通过对《易传》"乾元"和"元亨利贞"的阐释,以"生"为纽带,将四德五常联系为一个整体。以生论仁,既关联存在论的性理,也含摄宇宙论的生理,力求从仁的"偏言"与"专言"入手揭示出仁的特色和性质。朱熹讨论仁的"偏言"与"专言",通常是将其纳入到"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的框架之中。基于生气流行,"心之德"可以是"爱之理",双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仁的至善整体与流行实施中的德目最终相互发明。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道的知与不知和言与不言的矛盾,庄子提出"不知之知"的"真知"观和"不言之言"的"大言"论.他以道知和道言关系为中心,从认识论和语言哲学的角度回答了道的有无、隐显、道物关系等本体论问题,阐释了认识的起源、本质、界限、作用、真妄及语言表达等认识论问题,指出了知、言、道关系的人生实践意义,并最终把知与言解释为道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在庄子看来,“言”是人召唤与接纳万物的基本方式,在人类思想与生活世界的建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万物既以“浑沌”为其本然态势,因之而起的“言”也呈现出“未定—无常”之常貌。如果“言”不能知止于此,就会逐渐衍化成试图在浑沌中固化价值、凿出秩序的“庄语”。通过“有用—无用”之辨与“是—非”之辨,“庄语”试图定性乃至重构包括人在内的万物,从而形成了对万物的限制与宰制。正是为了解决语言因隐于“荣华”而使人无法合理观物、应物的生存难题,庄子提出了寓言、重言与巵言。寓言、重言是以人之是非、古今观念为基底而生成的语言策略,意在弱化言说对象的是非对抗心理、因顺言说对象的尊古崇圣心理,以期实现平等而有效的沟通效果;巵言则是依乎天理、因物为正之言,由之敞开的是一个“咸其自取”的生活与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5.
“言”有五种层次上的含义,与“行”相对有合不合,与“道”相应有知不知,与“诚”相偶有信不信,与“意”相对举有尽不尽,与“物”相表里有称不称。孔子就“言”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前三个层次上。孔子讨论“言”时,都是对着特定的人或特定的事而发的。他分别针对子贡、宰予、子路等在言行或言知问题上的偏失,教导他们言行合一,言语谨慎。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7,(4):182-187
汉代的言论制度一方面承袭并发展了秦代言论罪的基本类型;另一方面,统治者对言论的管控始终在偏松与偏紧之间摇摆,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究其社会历史原因,乃是因为汉代言论制度是在总结秦代"二世而亡"教训的基础上,并在适应高度集权的专制体制需要的过程中形成的;而究其思想原因,则与汉代王霸兼用、儒法并举的政治思想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7.
冯梦龙在“三言”中塑造了多住帝王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有着共同特点:人物性格平民化、人物经历传奇化、人物面貌扁平化。本文认为,造成上述帝王形象特点的原因主要包括:增加作品可读性,满足读者的消遣需要,寄托自身的感慨等。  相似文献   

8.
贞,从哲学来看,是一种善恶价值判断.它是对选择某项原则的赞叹与呼吁.它是主体的私意的表达.同时,这样的观点的接受意味着价值观的确立.价值观内化为主体的德性,成为人们行为的出发点,即元.价值判断的对象是对事实陈述的选择,如利.这些对象最终落实为知识形态.知识是一种相对确定的陈述.它无法表达存在的真正,即本体.知识所陈述的对象是事物的亨,即现象.现象是外在的生与主体的思的共同造作.在造作过程中,主体赋予事物以时空性.因此现象不真.事物的本体是生、思,即元.元展开为德性与生生不息.对于本体,人们保持沉默.元是无.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德行等把握它.  相似文献   

9.
佛言祖语     
唐玄奘 《法音》2010,(1):1-1
<正>云何声明处?当知此处略有六相:一、法施设建立相,二、义施设建立相,三、补特伽罗施设建立相,四、时施设建立相,五、数施设建立相,六、处所根栽施设建立相。  相似文献   

10.
善辩如孟、庄,其实都处于不辩与不得不辩的张力之中:"不辩"的观念来自于学术渊源与自身思想对言辩本身的警惕和省察,而"不得不辩"的行动则是对战国时期风行的公共论辩的现实回应。欲理解孟子与庄子言辩观念的内在张力,有必要先考察孔子与老子围绕"言"与"名"的言辩观念以及好恶情感的介入。孟子与庄子分别绍继孔子与老子的思考,进而透过"言""心""气"诸概念从语言、心性、气论、情感各层面反思辩论本身,并检讨言论观点的产生与接受机制,由此促使孟、庄在不辩与不得不辩的张力之中采取了迥然不同的辩论姿态。  相似文献   

11.
    
《佛教文化》2011,(5):F0003-F0003
不失威仪不言戒, 性上何曾有分别。 六贼难盗无相宝, 境风空来还空灭。  相似文献   

12.
佛言祖语     
<正>梵天王白佛:大德!世界中,智有上中下,善濡直心者,易可得度;是人若不闻法者,退堕诸恶难中,譬如水中莲华,有生有熟,有水中未出者,若不得日光则不能开。佛亦如是。佛以大慈悲、怜愍众生故为说法。佛念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法,皆度众生为说法。我亦应尔。如是思惟竟,受梵天王等诸天请说法。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我今开甘露味门,若有信者得欢喜,于诸人中说妙法,非恼他故而为说。佛此偈中,不说布施人得欢喜,亦不说多闻、持戒、忍  相似文献   

13.
中医理论难以用逻辑语言进行现代化表述被归因于其以"象"表"意"的理论体系.从中医认知、思维和传承体系"意-象-言"的角度出发,力求厘清三者的含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现代化语言表述困难的真正原因,提出对"象"和"意"进行分类鉴别,提取出其背后蕴含的基础理论,运用新的语言对中医理论重新表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老子的语言观来源于他的哲学观点 ,他在把自然看作是阴阳合一的统一体时 ,认为阴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阴柔必然能战胜刚强 ,因而他片面提倡阴柔而否定刚强 ,这就使得他的人生观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消极的因素 ,从而导致了语言观的消极。他尽量地弱化语言的功能 ,否定语言形式的作用 ,但他的“正言若反”的命题却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孔子的语言观主要来源于他的伦理学观点 ,他认为语言是心灵的外现 ,属于“仁”的道德范畴 ,因而他充分肯定了语言的功用并提出了在交际中运用语言的一些基本规律 ,对我国语言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罗尔斯吸收并改造了康德的定言命令理论,提出了一个"合理而理性的行动者在原初状态中的一致同意"的命题,作为社会正义原则的基础。他认定康德的理论有一些致命的缺陷,并且试图把定言命令的三条公式联合在他的原初状态之中,以便克服这些缺陷。同时,罗尔斯还认为,在关于社会正义原则的慎思中,一些合理的经验性的条件必须得到保留。因此,他用无知之幕取代康德的目的公式,以削弱后者过于严苛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董宇宇 《管子学刊》2014,(1):114-119
孔子思想以人格本体与天地境界为核心,从内容与审美两层面积极影响了后世文艺,这是长期受到曲解和忽视的。“不言,谁知其志”是从“人”存在发展的高度极端强调了“言”的必要性,引入文艺领域则是鼓励创作;“各言尔志”表明“志”作为文艺本体是内在、审美的,绝非“扼杀个体/个性”;“志”感于物、达于天,都从内容通向审美;“可以兴”与“为乐”的境界即文艺的审美本体,以此为基础的“文质彬彬”才进入本体范畴。惟其如此,孔学才成为华夏美学的主体,从根本上促进了文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佛言祖语     
问曰:五波罗蜜相即是般若波罗蜜相不?若是般若波罗蜜相,不应五名差别;若异,何以故言欲行檀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答曰:亦同亦异。异者,般若波罗蜜名观诸法实相故,不受不著一切法;檀名舍内外一切所有,以般若波罗蜜心行施,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tradition of “articulating xing in terms of sheng” and related other expressions, and also examines the debate between Mencius and Gaozi concerning “xing is known by sheng.” It claims that while Mencius’ “human nature is good” discourse is influenced by the interpretive tradition of “articulating xing in terms of sheng”, Mencius also transcends and develops this tradition. Therefore it is only when Mencius’ views about the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are understood in the context of this interpretive tradition that his ideas can be fully understood. Utilizing this framework, the Confucian understanding of rights is then explored. Translated by Andrew Lambert from Zhexue yanjiu 哲学研究 (Philosophical Researches), 2007, (7): 36–42  相似文献   

19.
在2500年前的东方,老子就已认识到名、言与道之间的关系,从其对道的描述中可以看到老子对语言的审慎态度。他认为,道不可言,言不及道,言与道之间存在着悖离关系,以及语言具有表达思想的能力及把握存在的局限性。但他没有完全否定言,而是提出“希言自然”的无为语言思想与“正言若反”的辩证语言思想。通过对老子语言思想进行梳理,我们可以断定在中国先秦时代人们已朴素地认识并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20.
关于八卦教内部的一个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卦教是清代最有影响的一个民间秘密教派。本文通过民间深入调查并与文献资料相结合,对八卦教研究中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了钧沉索隐的探析。如对创始人刘佐臣的祖籍及其宗族进行了鲜为人知的论述;对八卦教内部流传已久关于李奉天的传说进行了驳斥,指出这一传说的最初出现是在嘉庆十九年至二十五年之间,是离卦教刘功系统为扩张本卦爻势力、为“二立江山”而制造出来的舆论;并陈述这一传说在八卦教内部所产生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