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靛蓝蜡染以单色靛青涵盖万色,体现了无为而为自然而然的哲学审美思想。靛蓝蜡染的蓝白二色虚实转化、无中生有、有无相生,体现了黑白辨证的美。靛蓝色体现了中国绘画色彩审美特点,还有其色彩意义下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徐菁鸽 《美与时代》2024,(2):125-127
缙云为轩辕黄帝铸鼎炼丹、驭龙飞升之地,从古到今,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前来游赏,并留下众多诗词歌赋、碑碣刻石题咏,为后人传诵。缙云黄帝文化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通过明确黄帝文化创造性传承与弘扬的原则、方向,探索黄帝文化创造性传承与弘扬的途径和形式,以期为黄帝文化发展构建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3.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个急剧变化着的时代,古板遵守传统习俗显然不太可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使得大众需要和个性要求难以协调,代际之间存在不同偏好,这些都是存在于继承和创新春节期间传统文化活动过程中的问题。苏南地区的经验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借鉴意义,打造专属于春节的亮点和发挥中华文化包容性,对解决这些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催生出一些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大的历史变迁而名垂青史的城市,这些城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频繁渗透、交融,中国丰富的地域文化也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因缺乏清醒的自我认知而深陷同质化的困境。各区域不同的文化决定了地域人之间思维、行为及地域发展的差异,文化基因作为文化系统的遗传因子,对其深入研究将大有裨益于当前的城市文化传承。城市规划领域内,依据文化基因的功能、属性将其分类为主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立足各类文化基因的特性选择相应的传承路径,通过文化生态保育、文化战略嫁接、文化基因植入等手段保护文化资源并使其转化为文化资本,引领城市文化的良性继承和发展。开封作为著名的"五大古都"之一,"八朝建都"之地,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个性鲜明的城市特色。以开封为例进行研究,对其城市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出谋划策,也对其他历史名城的文化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至今仍然保留着精湛的工艺技术和独特的风格特征,在世界民族文化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蜡染工艺面临着发展的困境,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濒临断代的危机。布依族蜡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到世世代代,需我们共同努力,承前启后,使蜡染工艺的历史文化价值、现代艺术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得以体现,功荫子孙后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添瓦。  相似文献   

6.
张楠 《美与时代》2020,(12):107-108
在城市文化进程中,大运河推动了沿线城市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处于大运河北段的衡水地区在城市运河文化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大运河文化记录了沿线城市的兴衰,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和社会的变迁,所以说,大运河文化对沿岸城市文化发展进行了很好的诠释。现今,衡水地区作为大运河文化带重要的城市区域之一,对于大运河沿岸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播、传承以及发扬具有深远的意义。文章对衡水大运河文化对非遗民间音乐的渗透与影响和衡水大运河文化视域下民间音乐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衡水地区要结合当前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形势,抓住城市运河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契机,提升大运河衡水段民间音乐的文化价值,以带动城市大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7.
华夏文化是中华民族用千年的岁月沉淀起来的,服饰作为衣食住行的首位,更是展现了民族独特的艺术文化。我们将服饰与艺术相结合,用动态的效果创造我国特有的文化美学。文章通过解析汉族独特的服饰——汉服,来体现汉族服饰的文化内涵以及汉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和独特的审美,向世界展示华夏作为泱泱大国屹立于世界的根本。  相似文献   

8.
宿州奇石产业主要由灵璧石、乐石工艺品和磬石工艺品组成,经济和文化价值较高,然而却存在现实的困境。通过梳理宿州奇石文化品牌建设的现状,提出在品牌建设中存在的困境,从而引发人们对宿州奇石文化品牌建设中具体发展路径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书记指出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中国极为重视的第四个自信。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自先秦诸子以来,仁、义、礼、智、信及勤劳、勇敢、无私、慎独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品德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里。在当代新中国,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我们的根,如何做好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从传承乡邦文化做起。以荆州石首市为例,以当地历史先贤名宦为载体,传承地方乡邦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把传统文化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在塑造当地独特文化特色的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旅游业的发展,在搞好精神文化建设的同时促进当地物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博 《美与时代》2015,(1):63-65
每座城市所具有的独特的城市地域文化是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者的重要灵感源泉。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可以从地域历史、地域民俗、地域建筑、地域材质四个角度,巧妙地运用地域文化元素,使公共设施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还能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成都市的公共设施设计就是其中的典范,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1.
确定以贵州苗族非遗村寨的姑娘为题材,是顺应时代精神,是对贵州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这个主体性创作主要采用了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创作构思中,从题材,构图,艺术特色中进行分析。通过绢本工笔人物的表现形式来完成再现生活场景和表达人物情感,从而分析苗族非遗村寨女性题材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2.
徽州处于皖、浙、赣三省的交界地带,水碧山青,钟灵毓秀。卢村位于徽州六县之一的黟县。木雕与石雕、砖雕并称“徽州三雕”,指具有徽派风格的三种地方传统古建筑雕刻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志诚堂里的木雕栩栩如生,被誉为“雕刻艺术的博物馆”,花窗是志诚堂木雕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及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徽州木雕面临着无人继承的窘境。以志诚堂花窗为例,研究木雕的发展现状与原因,从而为徽州木雕的长远保护与发展提供思路及建议,弘扬徽州优秀的木雕文化。  相似文献   

13.
贵州侗族鼓楼图案是贵州侗族地区中富有民族特色及艺术审美的鼓楼文化,这些鼓楼的内部都绘有大量精美绝伦的图案,以描绘侗族人的现实生活场景,图腾标记和民族吉祥物为绘画题材。鼓楼图案色彩鲜丽,具有装饰性的特点。图案创作运用高度概括和提炼的艺术手法,充分表现了侗族人民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蕴含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审美、精神寄托。鼓楼图案的表现内容及艺术特点都表现了侗族人民的精神,因此对鼓楼文化危机、保护措施、传承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究能够为侗族鼓楼图案的保护和传承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4.
徽文化作为安徽地区文化的特色代表之一,内容涵盖十分广泛,是研究徽州地区民风民俗、地理特征、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来源。探究徽文化符号的具象表征,对传承传统文化、开创新派徽文化都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徽派建筑与徽商文化为例,分别从建筑文化与经济文化两个方面探讨徽文化符号的精神内涵,对徽文化在这两个领域所集成的优秀文化成果进行了一定的解析。  相似文献   

15.
云浮石文化是地方文化产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云浮石文化的发展中,石雕艺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云浮石雕艺术品不仅蕴含着独特的审美价值,还蕴含着广东地域深厚的文化内涵。将地方文化与地方高校相关专业结合,不仅有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云浮石文化通过在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有效地保护了地方文化,使石文化在理论中深化、升华,使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地域文化与现代设计教育的融合是现代设计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以湘东地域文化为例,探索地方高校在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的责任与使命、思路与多维度实践,既有利于实现地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有机结合,又是突出地方高校突出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城市文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针对常熟市公交候车亭现状问题剖析,指出地域特色的塑造是城市建设的核心所在,提出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文化与元素,营造地域特色公交候车亭,塑造鲜明的城市形象。并结合具体设计案例,结合我国公共设施建设要求,力求为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18.
乡村文化凝聚了中华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承载了乡村社会深厚的历史记忆。论文以江西省九江市为例,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九江乡村文化的现状和面临的隐忧,提出了构建政府、社会和乡村居民三维协同的乡村社会治理新模式,注重城镇化特色保护与塑造,推动乡村文化创新发展等思考。  相似文献   

19.
如何处理好艺术与生存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并且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需要社会对艺术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需要经济市场与艺术理想之间的相互协调,同时,也需要提高国民对艺术的认识与理解,不要盲目地去消费艺术,要在消费艺术之前做好艺术方面的学习。  相似文献   

20.
王耿晨 《美与时代》2023,(2):123-125
以“非遗+会展”为代表的非遗会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交流、传承传播的新平台。基于浙江非遗展14年办展实践,非遗会展已成为促进非遗保护传承传播的新渠道,能够为区域非遗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同时也是振兴传统工艺,使其融入当代生产生活的成功路径。注重策展主题定位与业态融合、注重整合展览内容与展览空间延伸、注重创新双线展陈模式等多元办展路径,将持续推进非遗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