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灵勇 《天风》2004,(6):40-41
耶和华的圣民哪,你们都要爱他!耶和华保护诚实人,足足报应行事骄傲的人。(诗31:23)暇余偶读"杜甫待客"和"石崇高客"两则小故事。说的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草堂里接待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可是杜甫的妻子好不为难,家中仅有两粒鸡蛋、一棵葱。私下告之杜甫,不料杜甫竟若无其事地说:君子之交淡如水,  相似文献   

2.
方回在《瀛奎律髓》中体现出尊盛唐而抑晚唐的强烈倾向,但在实际选诗时他却选取晚唐诗篇多过盛唐诗篇,使得《瀛奎律髓》中的诗论主张与选诗实际之间发生错位。造成这种错位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在于韩■、吴融、杜牧等一部分晚唐人的诗歌自为翘楚,"不全似晚唐";二是在于晚唐诗虽格卑却不乏佳句,方回常常因句存诗;三是在于方回将杜甫尊为"律诗之祖",而由晚唐姚合、贾岛等人入手来学习杜甫是一条切实的学杜门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方回秉承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的选诗观,既看到了晚唐诗"格卑"的一面,也看到了晚唐诗有"细润""工整"等可取之处。同时,他希望能以晚唐之"细润"济江西之"粗抹",从而达到纠正江西缺失、重振江西旗鼓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论人类中心论的本质——关于生态伦理学论争的一个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中的人类中心论是一个价值论命题,它与人类沙文主义没有本质区别.人类中心论通常以维护人类利益特别是其长远整体利益自居,以此作为自己的本质,但"维护人类利益"并不是人类中心论的特质,这是它与非人类中心论的共通之处.两者的本质区别并不是由"对人类单方面利益的态度"所决定的,而是由它们对其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的解答所决定的.人类中心论认为人是唯一价值主体,其本质就在于它是一种绝对主体主义.  相似文献   

4.
王铎对于先贤李(梦阳)、何(景明)颇为推崇。但无论在诗学阐释还是在诗歌创作方面,王铎也有效地规避了"七子"的缺憾,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主张格调论诗,但也坚持"风雅性情之正",强调为情而造文;远祧杜甫,近崇"七子""二李",诗篇真实抒发了早年的愤懑悲号和晚年的忏悔反思,很好地实践了杜甫的"诗史"精神;诗歌创作也很好地实践了以河洛地区为核心的北方文学风格雄浑和关注现实的特色,有力地扭转了晚明"户公安而家竟陵"的诗坛颓风。  相似文献   

5.
盖光 《管子学刊》2016,(4):39-44
图腾作为一种原始的混沌,既是人们崇尚、信仰及幻像体验的符号,也是一种祈福的印记,但这一切却植生于自然物及生命体的实在。如果说这其中包孕生态特性的话,那就是由"生"而化成的多重关系构成中,人的活动更依附于自然、生命,或旨在悟解自然、生命的有机性存在。我们如对图腾给予"生态"解读及阐释,显然需将图腾视为一个生命有机体,其所连接的仍然是自然、生命及人之相互间的有机性关系。图腾崇尚的内质,乃至载体往往是实在的,且为跃动着无限生命力的自然物/客体,但其又隐含"虚"体、神性及符号性,且呈现多重实体的有机组合性。这使得托举图腾形象的,那个积蓄生命力的"自然物",不仅是"和合"的生命有机体,而且有着一种超强的生态合成力。  相似文献   

6.
唐代兵制变化是研究唐朝历史的一大关键,学者们对此有早有许多论述。杜甫的《前出塞》写于唐玄宗天宝年间,正是府兵制向募兵制转变的关键时期。从杜甫的《前出塞》组诗入手,联系《前出塞》的诗歌文本和查阅当时的兵制史料,可以得到关于这两面的更多信息和更深刻的理解,做到"文史互证"。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的理论特质及后现代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与全球范围内对环境与生态危机的深入反省密切相关,中国哲学的"生态意蕴"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拟对中国哲学所蕴涵的"文化生态模式"的基本理论特质予以探讨,并进而申论其"后现代意义".这里所谓"文化生态",是指由构成文化系统的诸内、外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关系."文化生态模式"则是指维护文化生态生存、绵延的根本律则与运行机理.而之所以探讨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的"后现代意义",主要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凸显其对寻求"现代之后"人类文化更为健康的存在形态所可能有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带有"觉醒"意味的批评方式,它的出现除了对社会文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之外,其对生态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革命性的。在生态批评视域下,生态文学创作不但要顾及文学艺术自身的规律,更要凸显生态批评的理念与视野,这对于生态文学创作而言,既是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该与谁为邻     
正说起邻居,忽然想到买房的局限性。买多好的房子,包括水景、会所与林荫道,都没含邻居。与人为邻,比包办婚姻还生硬,摊上谁是谁,一般就没得选。但如果可以幻想一下,拉一个单子,你想与哪些人为邻?我的答卷如下:一、杜甫。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杜甫幽默、睿智,熟透了。大官李炎上他家做客,酒喝没了,跟邻居借:"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否?"多真率。与他为邻,酒要备足,最好备一  相似文献   

10.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这几句诗出自杜甫的<观李固请司马第山水图三首>之二,而李白也曾有"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的诗句.  相似文献   

11.
儒家生态哲学有一个由"气""通""和""生生""时""道"构成的范畴体系。"气"是构成宇宙万物也包括人的最基本的元素或质料。"通"是气在不同物质实体之间、人与物质实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流通、循环,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是阴阳二气的运行能够产生生命的状态和万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应然状态。"生生"是天地万物的生命、生长,是对宇宙万物的存在状态、机能和发展趋势的说明,是一种包含死亡在内的辩证统一性。"时"是宇宙运行,万物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节奏、节律和阶段性,天道和人道的结合点,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表现在对"时"的把握。"道"是对宇宙起源及运动规律的总体概括,它综合地含有宇宙的整体性、有机性、有序性、联系性、合目的性等。有序和谐、生生不息的道是自然界的事实,也是自然界成员应该遵守的规则和价值。"气""通""和""生""时""道"是人在与自然互动中形成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同时也是人类行为的规范,其中包含着自然对于人的行为的制约,这是其生态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2.
正所谓"直",即显言直说;"曲"指含蓄曲折。就诗、词、曲三种不同诗体而论,曲最宜显言直说,诗则显言直说和曲折含蓄二者都有,词则曲多于直。先看诗。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身陷被安史之乱沦陷的长安,而他的家小却在遥远的鄜州(今陕西富县)。明明是自己深切怀念亲人,却故意曲折委婉地写妻子思念他。施补华说它"无笔不曲"。(《岘佣说诗》)  相似文献   

13.
伦理生态视阈中的医学伦理精神诠释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本体思维的"原子式探讨"不能实现医学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由本体伦理思维到伦理生态思维的道德哲学范式转换为探讨医学伦理精神提供了新的思维向度和价值资源。伦理生态视阈中的医学伦理精神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张力系统,其建构在于:重建伦理主体的自身精神生态、"医学伦理—卫生经济"政策生态、医学伦理—社会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4.
杜甫诗意百册是陆俨少的倾心之作,他以杜甫诗作为题而苦心创作的山水画,完成史无前例的一百开山水巨册,有百张之多。旨在通过杜甫诗意百册的分析,来看陆俨少的山水画是如何变革的,主要从杜甫诗意百册创作原因、杜甫诗意百册的特点及陆俨少先生山水画如何转变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进而表明陆俨少在不同的时期中山水画的创作风格有所区别。这不仅是用来纪念杜甫诞辰一千二百五十周年的佳作,而且还表现了陆俨少精湛的画技,并呈现出了他在山水画上的创新精神,对今后的艺术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盖光 《管子学刊》2010,(1):65-71
"太极"是认识和把握宇宙人生之本的一个本体论系统。太极的核心为"生",易学的核心亦为解说及体验生命存在的智慧;太极的"生生"智慧实际也集中体现易学生态智慧。"生生"之本是把握太极之生态本体论的主脉,太极"生生"包蕴的生态智慧由"生化"与"化生"的转换序列成就,借阴阳的生态转换与生命的生成节律展示阴阳交感的生成性智慧以及"象"与"意"的体验性智慧,由生态、生命及美的融合催生"保合大和"的美学智慧。  相似文献   

16.
一竿的风月     
正诗圣杜甫在诗中说:"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他在窝居成都浣花溪畔时,亲手种上百亩竹林。大文学家苏东坡有"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的闲淡平和的佳句,屋前房后的竹子,与他朝夕相伴。竹,或多竿或一竿,喜欢的,都有理由。小区里常见"竹竿爱情"一景:七旬妻子用一竹竿牵着盲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主席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非常关键的一环。中国宗教以其"道法自然"的特质而充满了生态保护的观念,对人类生态文明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的分析,这种"生态"意识故而有着独特意义。当然,这里对"生态"的理解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和精神生态,这四种生态与人类生存乃有机共构。而中国宗教以其"出世"精神和"人间"关怀的有机结合,而使各个方面构成统一整体,形成和谐关系。于此,中国宗教将自然纳入"神圣"领域,对生态保护因而具有一种神圣的维度;对人类社会发展持有另一种审视,主张人际关联实现其社会生态的平衡;对人类文化强调百花齐放、千姿百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形成文明的和谐与共融,对精神发展则力争纯心净化、返璞归真,达其上善若水之升华。由于其宗教视域打破了相关领域的界限,使之更贴近自然,因而形成其对保护自然原貌、维系生态平衡的独立见解。  相似文献   

18.
基于本体思维的"原子式探讨"不能实现医学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由本体伦理思维到伦理生态思维的道德哲学范式转换为探讨医学伦理精神提供了新的思维向度和价值资源.伦理生态视阈中的医学伦理精神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张力系统,其建构在于:重建伦理主体的自身精神生态、"医学伦理-卫生经济"政策生态、医学伦理-社会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9.
正在唐朝衡量一个人是否赢得人生,关键看其是否建立了"兼济天下"的功业,创作出流传于世的作品。白居易既是一位济世为民的好官,又是一位与李白杜甫齐名的大诗人,可谓人生的"大赢家"。唐大历七年(772年),白居易出生在河南新郑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在社会离乱中成长的白居易,为实现远大抱负而发奋苦读,口生疮、手磨茧、少白头也无怨无悔,加上他天资聪颖,少年时便在诗歌创作上崭露头  相似文献   

20.
杜甫一生漂泊,居无定所,安史之乱后,经历了千难万险,目睹了人民的苦难,这正是他诗歌中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的来源,同时,也促使他的诗风从豪壮浪漫转到沉郁顿挫,从描写个人壮志转到描写人民苦难,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使他的诗歌主题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成为"诗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