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周以后北宗神秀一系禅法在两京地区广为流传,在皇室、亲王、官僚贵族中广有信众。在与政府的互动中,北宗禅系逐渐脱离了早期禅宗的特点。安史之乱对与上层联系紧密的北宗禅系造成极大冲击。经过滑台大辩论,北宗禅的影响进一步衰落。尽管如此,北宗禅法在长安地区寺院仍维持着相当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出土法云寺尼墓志的考索,分析了北宗禅代表人物普寂圆寂后北宗禅法在长安比丘尼教团中的影响以及法云寺诸尼在修持中禅律并重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黄相怀 《学海》2014,(3):109-115
西方从古典时代到中世纪一直存在着贵族政治传统。就其演变历程来说,在古典时代体现为过上得体生活的希腊精神,和公民自觉投身于公共领域的罗马美德,在中世纪表现为贵族等级意识,在转型时期,贵族在衰落的同时开始了文明化的进程,为了跻身于社会上层,新兴资产阶级接受了贵族等级的等级意识,从而在现代社会形成了社会上层独特的政治文化。本文认为,等级意识和荣誉观念构成了西方政治中的贵族传统核心要素,贵族政治传统在现代政治中的特殊意义在于,等级给政治以秩序,荣誉赋政治以魅力。  相似文献   

3.
中华传统居宅伦理始终灌注着幸福生活的希冀和求索,或者说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构成了中华传统居宅伦理的价值始基和目的性追求。这一价值始基和目的性追求内涵了居有定所、居有所安、居有所乐等进阶或要素。就其逻辑次序而言:居有定所作为人的基本生理需要,是人生幸福的肇始;居有所安是对居所需求的进一步提升,这种"所安"理想既体现在物质层面的安全舒适,更体现在精神层面的安心无碍;居有所乐则围绕正确处理居所空间内部的血缘关系及外部的地缘关系,寻求借助居宅产生的家庭和乐以及精神攀越层面的发自内心的愉快体验。中华民族这种对居宅空间、对土地的眷恋深嵌于今天中国人对于"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和"居有所乐"的不懈追求中,是建构当代中国居宅伦理的重要资源和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4.
唐代相部律宗的历史,以往因为文献资料的缺乏,相关研究甚少。如今借助日本的多种文献记载、保留的各种文献资料,以及中国近代发现的若干碑刻资料,相关讨论得以展开。根据这些资料,以满意、道成、定宾等相部律师为线索,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自唐初法砺之后直到唐末,相部律在长安、洛阳两京地区的发展轨迹,对唐代相部律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填补唐代佛教戒律史拼图上重要的一块。  相似文献   

5.
孔子时代的“君子”和“小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中期之前的"君子"、"小人"概念,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道德褒贬含义,而是指代两大不同等级的社会人群,即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春秋中后期,即孔子时代,"君子"、"小人"开始发生重大转变,有了道德含义,进而"君子"成为道德、文化的代名词,失去了与人的出身等级之联系。这一转变的背后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历史由传统的贵族制时代向官僚制时代演变,推动了君子、小人概念的演变。亦即词汇意义的演变过程,打下了深深的中国文化平民化走向的烙印。  相似文献   

6.
中国牡丹花朵硕大,花姿端丽,色彩鲜艳,是历代画家乐于表现的题材.以牡丹为题材的中国牡丹卷轴画作为花鸟画的一个分支,兴起于唐朝,发展成熟于宋朝.而洛阳在中国牡丹卷轴画发生、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处于牡丹栽培中心的位置.隋唐盛世,洛阳与长安同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宋时期,洛阳也是全国的经济、文化学术中心之一.这对牡丹卷轴画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人白居易离开朝廷到东都洛阳赴任之际,一大群文人墨客聚会在长安兴化亭为他饯行。这次聚会由在长安的扬州诗人王起发起,著名诗人元稹、张籍等人纷纷到会,可谓群贤毕集,盛况空前。酒酣之时,赴会者各赋一首格调新颖的“一字至七字”诗,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8.
隋与唐初是从山林道教到都市道教的转型期,也是中古道教从领户治民到出家住观的转型期。随着大一统帝国的再造,此前分别发展的南、北道教传统也进一步整合,而隋王朝的新都——大兴城逐渐成为全国道教文化的中心。经过考证,可知大兴城共有十座道观,其中道士观八座,女冠观二座。除了三洞观、澄虚观、灵感观等三座道观始置年代不详、玄都观于开皇二年从长安故城迁来之外,其余六座道观均始置于开皇六年至八年之间,其中四座更与隋文帝直接相关。本文结合传世文献与石刻、敦煌文书等出土文献,细致梳理了这些道观的置立及其在唐代的发展变化。可以说,虽然唐长安城在不同时期陆续新建了许多宫观,其中一些更曾显赫一时,但是,始置于隋代的这些道观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隋与唐初的佛道论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是长安道教文化的底色。  相似文献   

9.
吕尚封齐后,姜姓吕氏公室又衍生出许多新的氏族,主要有高氏、国氏、庆氏、崔氏、栾氏、隰氏、东郭氏、卢蒲氏等。这些贵族世代相袭,在齐国,甚至于整个春秋时期的政治舞台上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仅考证姜齐宗室贵族中的高氏一族在历史上尤其是在姜齐政权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萱,长安人,在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以画妇女儿童而著名。“尝画贵公子、鞍马、屏障、宫苑、仕女,名冠于时”(《唐朝名画录》)。其传世作品多是描绘宫廷贵族妇女的优越、闲散的生活。所画仕女形象,形体肥大、衣饰华丽、面颊丰腴,且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与官僚制问题,亦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能否消除官僚制以及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消除官僚制的问题,今天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无论对业已存在的社会主义或对于先进资本主义各国必然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都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这样说,并不是危言耸听。  相似文献   

12.
隋与唐初是从山林道教向都市道教的转型期,也是中古道教从领户治民到出家住观的转型期。随着大一统帝国的再造,此前分别发展的南、北道教传统也进一步整合,而隋王朝的新都——大兴城逐渐成为全国道教文化的中心。经过考证,可知大兴城共有十座道观,其中道士观八座,女冠观二座。除了三洞观、澄虚观、灵感观等三座道观始置年代不详、玄都观于开皇二年从长安故城迁来之外,其余六座道观均始置于开皇六年至八年之间,其中四座更与隋文帝直接相关。本文结合传世文献与石刻、敦煌文书等出土文献,细致梳理了这些道观的置立及其在唐代的发展变化。可以说,虽然唐长安城在不同时期陆续新建了许多宫观,其中一些更曾显赫一时,但是,始置于隋代的这些道观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隋与唐初的佛道论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是长安道教文化的底色。  相似文献   

13.
徐慧茗 《法音》2021,(3):50-56
中国汉地佛教经北周灭佛和隋唐之际的战乱,以长安、洛阳、邺都为中心的中原地带,发生过一南一北两次大规模的僧众流动。其中向南一支广布于淮南江表诸郡和荆襄地区,日益发达,最终成为禅宗的发详地。其标志是初唐道信和法融两支禅系的崛起。  相似文献   

14.
乡村民俗和都市民俗是民俗的两个重要方面,都市民俗由乡村民俗演化而来,在成型之后又有自己的特点。乡村民俗和都市民俗不仅在制作业和商业方面存在差异,在休闲娱乐方面也有差异。对比乡村民俗和都市民俗,可以了解乡村民俗的演进过程、都市民俗的形成发展,也可以由此把握当代民俗的变迁规律,从发展的角度深入了解我国的民俗。  相似文献   

15.
合伙人资格是指什么人或者组织可以成为合伙人的问题。在合伙企业中,合伙人的资格是关系到合伙企业存在和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各国立法都为此从各方面加以规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合伙人资格制度。我国有关合伙人资格的规定主要见于《民法通则》、《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和有关的司法解释。在这些规定中都明文规定自然人可以成为合伙人,而法人是否具备合伙人资格,立法至今未有明确或直接规定。这种状况显然不适应我国实践中合伙事业发展的要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也是极为不利的。有鉴于此,必…  相似文献   

16.
洛阳地方传统音乐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位于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自古号称"天下之中".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使其成为宋代以前帝王择都的理想场所,也使得洛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世界各民族音乐多元化中国音乐更是以其丰富多样的品种呈现在世界面前.洛阳在占有丰富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洛阳海神乐,河洛大鼓,十万宫廷乐舞等资源可以说是音乐历史方面的"活化石".尤其是十万乐,已经像云南纳西古乐一样在旅游景点演出并保存.在流传至今的洛阳传统音乐中,说唱音乐和鼓吹乐以其独有的魅力在现代文明社会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相似文献   

17.
武周时期流行起来的善跏趺坐弥勒大像,其肇始当为垂拱四年(688)于洛阳天堂营建的夹纻大像。天堂由武则天的宠臣薛怀义督造,天堂内供奉的大佛,从武则天"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的尊号以及洛阳龙门石窟及周边同期流行的造像题材推断,当为倚坐弥勒大像。天堂大像造成之后,有力推动了洛阳、长安乃至各州郡雕造弥勒大像的风气。唐朝朝野雕造弥勒大佛的背后,是武则天以谶纬符应为特点的治世理念和皇权意志,弥勒造像遗存的分布表明,洛阳是弥勒法像样式的发布地,弥勒大佛样体现了武周时期独特的政治、宗教景观。  相似文献   

18.
孙浩 《美与时代》2015,(4):68-7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元素都可以应用于现代住宅空间中,现代住宅空间设计,在以功能为上的原则下,可以融入中国传统家具、屏风、门罩、窗棂、书画、纹样等传统中式元素,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住宅空间中式风格应用。  相似文献   

19.
杜现志 《天风》2012,(2):26-27
当你走进洛阳的宜阳地区,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到群众对宜阳基督教会老年圣诗班(原称老年民乐队)的赞誉声。甚至临近县区的洛阳市郊的伊川县、嵩县、栾川县、洛宁县、渑池县、陕县等部分乡村都能听到群众对宜阳教会老年圣诗班的热情赞扬。  相似文献   

20.
《学海》2017,(2):102-114
与西方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相比,无家可归现象在当代中国都市还不算是十分显眼的社会问题,但却呈现出一个潜在成长的趋势:在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内,在地下通道、桥洞或车站等公共基础设施附近,或者在24小时开放的商业设施中,我们都能看到街头露宿现象的常态;街头流浪者本身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边缘性和模糊性,往往以拾荒者、职业乞丐和流浪艺人等身份占据并定义特定的空间。本文的核心内容,是要去探讨在当代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语境下,作为无家可归现象中的一个主流亚型,在诸如北京这一类的核心都市地带,街头流浪现象的社会生产机制。文章认为,作为结构性力量的社会制度实践(住宅的社会供给、农地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等),以及反映社会行动者能动性的策略性适应(making"home"of from the scratch),在文化规范和文化心智的中介下,构成了解释当代都市街头流浪现象的一个多元的、均衡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