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寻求幸运的行为从古至今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幸运感知如何影响消费行为的理论成果为消费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系统回顾相关文献发现, 个体的幸运感知会对冒险行为、独特性寻求、传染效应、特定事物的态度和幸运消费产生影响。归因理论、人格特质理论、认知启动理论、反事实思维、社会比较理论、控制感理论和启发式决策可以用于解释幸运感知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未来研究应深化幸运感知影响消费行为的作用机制并拓展边界条件及其双向结果。  相似文献   

2.
陈晨  张昕  孙利平  秦昕  邓惠如 《心理学报》2020,52(3):329-344
感知被信任是信任相关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逐渐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以往研究大多认为, 下属感知被上司信任对下属自身以及组织整体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却忽视了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基于自我评价理论, 本文采用实验研究(研究1、2)与多时间点、多源的实地问卷调查(研究3), 探讨了下属感知被信任的潜在黑暗面。研究结果表明:下属感知被信任会引发下属心理权利感, 进而增加其反生产行为, 下属感知到信任的稀缺性在这一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具体来说, 当下属感知到信任的稀缺性较高时, 下属感知被信任通过心理权利感影响其反生产行为的正向中介效应显著; 而当下属感知到信任的稀缺性较低时, 上述中介效应不显著。本研究发现了感知被信任的潜在负面影响, 并明确了其对反生产行为的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 为感知被信任相关研究提供了更加全面、辩证的研究视角, 同时也扩展了心理权利感和反生产行为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3.
刘炜  张智君  赵亚军 《心理学报》2012,44(10):1297-1308
数量适应是指观察者在知觉上适应刺激数量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以通过考察适应后其数量感知的变化加以揭示。目前对这一现象的争论焦点在于它是对数量的单独适应还是对非数量表面信息的适应。本研究通过改变刺激点大小和刺激组块两种方式, 探讨非数量表面信息对数量感知和数量适应的影响。实验一证明刺激点大小不会对数量感知产生显著影响。实验二发现刺激组块会对数量感知产生显著影响。实验三在前两个实验基础上发现:刺激大小不对数量感知产生显著影响, 也不影响数量适应, 而刺激组块能显著改变数量感知, 并按照改变后的数量感进行适应。三个实验的结果说明:表面信息只有在影响到数量感知时才会影响适应, 数量适应是基于数量感知的加工而产生的适应现象。  相似文献   

4.
语音感知的发展状况对个体的语言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生命的第一年中, 在语言经验的作用下, 婴儿的语音感知从最初的普遍性感知逐渐发展为对母语的特异性感知。研究者们提出统计学习机制对这一过程加以解释, 即婴儿对语言环境中语音的频次分布十分敏感, 可以通过对频次分布的计算, 从语音的连续体中区分出在母语中起区别意义作用的各个语音范畴。同时, 功能性重组机制和一些社会性线索也会对婴儿语音感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北京、广东、河南、辽宁等省市的20所中小学中选取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学生共2370名,采用父母教养投入问卷(青少年版)、亲子依恋问卷和亲社会行为问卷,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青少年感知的父母教养投入行为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青少年感知的父母教养投入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母亲的影响显著大于父亲;(2)亲子依恋在父母教养投入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3)父亲和母亲教养投入影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其中父亲教养投入通过父子依恋的完全中介作用对亲社会行为产生正向影响;母亲教养投入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既会通过母子依恋的部分中介作用发挥积极作用,也会通过父子依恋的遮掩效应产生负向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6.
温芳芳  佐斌 《心理科学》2019,(2):395-401
作为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和重要途径,社会分类对预测刻板印象和群际感知、减少多元文化群体中的关系冲突、促进推理与决策以及指导社会关系推断等都有重要作用。人们进行社会分类的线索可以概括为明显线索和模糊线索、自然线索和社会线索以及静态线索和动态线索。社会分类会受到分类对象、情境和感知者等的作用,同时对人们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等产生一系列影响。未来可以基于跨文化和发展视角探讨社会分类的线索偏向、潜在机制及立足本土文化检验社会分类的影响及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婚姻冲突在母亲感知的共同教养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儿童心理韧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选取上海市2所幼儿园170名5岁儿童及母亲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结果发现:(1)母亲感知的共同教养与婚姻冲突、儿童行为问题呈显著负相关;(2)婚姻冲突在母亲感知的共同教养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起中介作用;(3)儿童心理韧性在婚姻冲突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即儿童心理韧性调节了中介过程的后半段路径。上述结果表明,母亲感知的共同教养会通过婚姻冲突影响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儿童拥有较高的心理韧性能够缓冲父母婚姻冲突对儿童行为问题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朱宁奕  江宁  刘艳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7):1448-1462
现有文献显示员工感知到被上司信任在工作场所中非常重要,因为这种感知会带来许多与工作相关的积极产出。虽然我们已经知道被上司信任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但是对它的形成机制却知之甚少。忽视这一感知的产生机制将会限制其在管理实践中的有效应用,因为被上司信任感只有被成功地激发才能使信任关系得到建立,并由此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影响。作为一种由个体对信任相关信息加工而得的感知,员工被上司信任感未必等同于上司实际的信任水平。因此,要想通过让员工感知到被信任来进行有效的管理,作为授信方的上司不仅要主动做出信任的行为,更需要考虑如何让员工准确地感受到自己的信任。 基于符号互动理论和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本文构建了一个关于员工被上司信任感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根据该模型,上司的授权与培养这两种管理行为被识别为影响员工被上司信任感产生的重要因素;授权与培养对员工被上司信任感影响的有效性依赖于员工的目标导向、上司的可信度以及团队焦虑水平;员工被上司信任感的产生会影响员工的忠诚与敬业奉献,其影响程度受制于上司所面临的管理风险。 通过揭示上司的信任行为如何以及何时能激发员工被上司信任感并由此对员工的工作行为产生影响,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三个主要的贡献。首先,被信任感不是由授信方或被信任方单独一方决定的,而是在二者的互动中形成。虽然过往研究曾检验过领导风格对被上司信任感的影响,但却未从信任互动的角度进行解释。本文识别出了授权和培养这两种可以传达典型信任信息的管理行为,从而在理论上拓展了关于被上司信任感前因的文献,在实践上为上司如何做可以让员工感受到被信任提供了新的思路。其次,尽管被上司信任感的形成有赖于社会信息加工,却鲜有研究对该过程进行过探索。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本研究对被上司信任感产生的机理及边界条件发起了新的对话。我们不仅关注信任信息加工的正反效应,还探索了信息相关度(员工目标导向)与可信度(上司可信度)对这一过程的影响。关注员工目标导向有助于识别基于信任的管理行为的有效目标人群,而关注上司可信度进一步明确了上司在相关信息传达中可能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两种不同的影响。实践上,这一探究为管理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帮助他们有针对性地、有效地让员工感知到被信任。最后,通过探讨团队焦虑和管理风险这两个团队层面上的消极因素的调节作用,本文丰富了对上下级信任互动情境的理解。实践上,我们为管理者如何在高不确定和充满挑战性的环境中采用信任管理策略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9.
镜像神经元的出现为解释人类诸如行为理解、移情等社会行为提供了依据,但是关于它的来源却争论不休。联想学习理论简明直接地解释了人类和猴子之间镜像神经元的差异;指出镜像神经元不仅仅在行为理解中起着主要作用,也是一系列社会认知功能产生的根源;更为重要的是,联想学习理论提出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感知运动学习来塑造和调整,而感知运动学习主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获得,这一结论强调了感知运动的重要性,为个体移情、行为理解等社会功能的塑造和增强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330名企业员工为调查对象,使用层次回归分析探讨了员工资质过高感知对其创新行为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员工资质过高感知对其创新行为和工作满意意度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心理契约违背在资质过高感知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资质过高感知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过程中部分中介作用;(3)心理授权在员工资质过高感知通过心理契约违背影响员工工作满意度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探究仁慈领导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以及在该关系中内部人身份感知的中介作用和领导-部属交换关系差异化的调节作用。以68名主管和215名员工为对象,通过对两阶段主管-员工配对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仁慈领导可以借助内部人身份感知的中介作用,对员工创新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2)领导-部属交换关系差异化能调节仁慈领导和内部人身份感知的关系,即当关系差异化水平越高,仁慈领导与内部人身份感知之间的正向关系越强;(3)领导-部属交换关系差异化能调节内部人身份感知在仁慈领导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间的中介作用,表现为被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式,即领导-部属交换关系差异化水平越高,仁慈领导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通过内部人身份感知的间接关系越强。  相似文献   

12.
康勇军  彭坚 《心理学报》2019,51(2):227-237
服务型领导被以往大量研究证实能够对下属产生积极的影响效果。然而, 我们对服务型领导如何影响领导者自己还知之甚少。基于此, 文章根据工作-家庭资源模型, 探讨了服务型领导的收益与代价。采用经验抽样法, 对广州市76名企业单位中的主管进行为期5天的日记研究, 并运用多层线性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主管每日从事服务型领导行为既可以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 从而改善工作-家庭关系, 又可能会引发资源损耗, 从而恶化了工作-家庭关系。主管感知的组织支持是服务型领导行为双刃剑效应的“门阀”, 当主管感知到高的组织支持时, 从事服务型领导行为会带来更多的积极情绪, 而当主管感知到低的组织支持时, 从事服务型领导行为可能更容易增加资源损耗。以上结果能拓宽我们对服务型领导影响效果的认识, 并为如何干预服务型领导行为提供一些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3.
基于归因理论,从领导对建言行为动机的认知视角,解释领导对建言差异反应的原因。当领导认为员工建言基于组织关心动机、亲社会动机时,会给予表扬/认可、奖赏、执行等积极反应;当领导认为员工建言是基于挑战动机、疏离动机、印象管理动机或自我保护动机时,会给予批评/惩罚、忽视、报复等消极反应。此外,权力距离能够调节领导对建言动机的感知,即低权力距离领导,对建言行为更为接纳、支持,会增强专业性、建言氛围与积极动机感知的关系,减弱挑战性建言与消极动机感知的关系;而高权力距离领导,倾向于绝对优势的权力和对下属的控制,会减弱专业性、可信性及建言氛围与积极动机感知的关系,增强挑战性建言与消极动机感知的关系。最后,建议未来的研究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将建言作为一个过程来探讨,研究领导对建言的反应如何影响员工后续的态度和行为;(2)研究建言氛围形成的原因及其作用;(3)关注情绪在建言行为中的功能机制等。  相似文献   

14.
张柏楠  徐世勇 《心理科学》2023,46(1):137-144
基于道德许可理论的道德凭证机制以及道德一致性的理论线索,探究了在职场排斥调节作用下以及在感知的建设性变革责任的抑制性调节作用下,建言行为通过心理权利影响政治行为的过程。对555名员工及其上司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职场排斥作为边界条件影响下的建言行为通过心理权利的中介作用正向影响政治行为,而感知的建设性变革责任作为抑制性边界条件负向调节心理权利的这种中介关系。研究结果从理论和实证上解释了职场排斥是激发建言行为通过心理权利产生道德凭证效应的边界条件,而感知的建设性变革责任作为边界条件能够抑制这种效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时间流"(timeflow)是指从行为体验的角度来定义时间,即个体在当前某项活动中所感知到行为体验的时间过程,塑造"时间流"的维度包括:外部场景的塑造、自身肢体动作的配合、活动规则的初步感知、目标情感的逐渐融入、文化喻义的深入联想。影响个体"时间流"的主要因素包括感知和情绪,"时间流"也会影响消费体验和幸福体验。未来应关注时间"双扭结"价值函数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决策及验证"时间流"五个维度之间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6.
差错在工作场所中并不鲜见, 然而有关差错诊断的研究相对匮乏。基于此, 以员工主动差错汇报为切入点, 分析影响员工差错汇报的因素。结合秘密分享框架, 提出差错特点(差错严重性与可见性)对员工的焦虑感、反刍和汇报责任感产生正向影响; 而焦虑感、反刍和汇报责任感会促使员工采取差错汇报行为, 由此上述个体感知中介差错特点与差错汇报之间的关系; 此外, 个体责任心、领导容错性以及团队心理安全会作为边界条件进一步影响上述员工犯错后的感知, 并最终影响其差错汇报行为。  相似文献   

17.
越来越多企业在设计和生产产品时,将产品进行透明化处理。本文探讨了产品透明性对消费者品牌感知的影响。通过5个实验,本研究发现:透明性设计会使消费者产生更强的品牌创新性感知,而非透明性设计会使消费者产生更强的品牌可靠性感知;在上述过程中,趣味性和厚重感分别起着中介作用。本文还发现了上述路径的边界条件。对于非典型产品(相对于典型产品),透明性对品牌创新性感知的效应消失;对于轻质诉求产品(相对于控制组),透明性对品牌可靠性感知的影响消失。最后,本文还发现促进定向个体更偏好透明设计的品牌,预防定向个体更偏好非透明设计的品牌。本文对企业产品外观的选择和品牌策略的打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线上社交焦虑指个体在社交媒体交往情境中感知到的紧张和恐惧等人际负性体验,包含隐私担忧、交往焦虑和负面评价恐惧三个方面。线上社交焦虑可以通过质性分析法、实验诱发法和问卷测量法进行研究。线上社交焦虑既会受到社交媒体自身特点、个体特征因素、网络欺凌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还会对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后效。未来研究者需要开发有效的本土化测量工具、探索其形成和作用机制、关注线上社交焦虑悖论以及推动对其干预。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错觉,目前心理学有一个基本统一的解释,即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然而,人类对世界客观事物的认识,一般分两个阶段:即感性阶段(包括感知阶段)和理性阶段,并遵行这个顺序过程去认识事物。感知(感觉和知觉)是感性阶段认识过程的第一步。思维是理性阶段的认识过程。感性阶段(知觉)存在错觉,理性阶段(思维)也同样存在错觉。所以,在整个认识过程中,不正确的认识都可以造成或产生错觉。由此,错觉可以分为感知错觉和思维错觉两种类型。对于感知方面的错觉,许多专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多重对象支持感知,本文比较了组织支持感知与主管支持感知对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差异影响。通过对632名知识型员工的实证研究表明,组织支持感知与主管支持感知对员工知识共享行为都产生显著影响,但组织支持感知对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显著强于主管支持感知的影响,这与组织行为理论的具体对象匹配原理不完全一致。研究结论的意义在于,中国的知识管理实践应该逐步从"个人关系"导向向"组织关系"导向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