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究新市场环境下的重庆老字号视觉品牌重塑策略。分析重庆老字号现状,结合品牌战略原则,从调整品牌定位、提炼传统视觉元素和结合时代审美三方面探讨重庆老字号视觉重塑。重庆老字号视觉重塑应注重时代审美需求,根据准确的品牌定位,提炼传统而现代的视觉符号,才能有效进行品牌视觉形象的重塑。  相似文献   

2.
老字号品牌形象的再创新是在新时代社会的背景下,充分尊重老字号品牌原有的品牌文化和发展筋脉,再融入新的观念、思想与定位。以邵阳宝隆和老字号的品牌形象重塑为切入点,从地域性、历史性、时代性、文化性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向老字号的形象重塑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同时向广大群众展示邵阳宝隆和老字号品牌的历史、再生、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一、研究背景 老字号品牌是我国商业文化中的宝贵财富。老字号品牌都是具有独特工艺和经营特色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它们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在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在洋品牌的强大攻势下,中华老字号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老字号仍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宛如老树发新枝;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字号却在竞争中节节败退。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那些历经百年风雨的老字号品牌的发展备受人们的关注。同时,老字号品牌发展的兴衰与否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因此,我国很多老字号品牌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扶持下经受住了市场竞争的洗礼,正在实现向现代品牌转换。文章通过对黑龙江老字号的研究和分析,分析了龙江老字号现存的问题和困境,得出了发展龙江老字号品牌的可行性建议,为龙江老字号品牌的发展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文章老字号品牌要想在同行竞争之间占据优势,就要拓宽传播渠道,进行品牌推广,通过自媒体的宣传和推广,把以往"老字号"品牌的知名度扩大,面向大众、面向世界走出去。同时,"老字号"品牌振兴是当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重要的部分。文章针对当下苏州"老字号"品牌越来越多样化,出现推广薄弱、经营方式落后、传播渠道单一、品牌宣传不当等问题展开研究,基于自媒体的视角,通过分析苏州"老字号"品牌的发展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和所受的传播媒体的影响,将苏州"老字号"品牌和自媒体相关联,使其融合发展,取长补短,创新"老字号"品牌经营理念,打造多样的传播方式,加强品牌推广的意识,强化品牌建设,并对未来"老字号"品牌的发展提出更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WTO规则与商业信用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平交易原则、透明度原则和非歧视性原则是 WTO规则的三大基本原则。商业信用是 WTO规则的基础 ,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和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是实现 WTO规则的重要条件。要加强对著名商号、字号权的法律保护 ;加强对著名企业享有盛名的“老字号”品牌的法律保护 ;加强对著名企业“原产地”品牌的法律保护 ;还要从保护知识产权的高度来重视对商业信誉的法律保护 ,商业诽谤是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地域文化与品牌展示角度研究广州老字号商业空间展示理论与方法,对广州老字号品牌店铺展示空间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归纳老字号的文化元素,尝试将地域文化融入广州老字号品牌展示中,最终形成老字号店铺空间的整体视觉合力,在空间展示上实现老字号品牌的活化与振兴。  相似文献   

8.
老字号是数百年工商业竞争中留下的珍品,其品牌价值显而易见。从“形”“意”“域”三方面入手,将老字号品牌元素植入专题博物馆展示的设计,不仅能有效传承和保护老字号的文化和地域特色,而且也为老字号的振兴与发展探索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9.
赵塘滨 《美与时代》2013,(6):116-118
微电影采用了传统媒体优质的画面感与新媒体形式下的互动感,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微电影作为新兴事物,其商业营销模式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虽然还不是特别成熟,但由于其市场前景被普遍看好,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链条。商业微电影大致有三种运作模式,分别为企业赞助模式,品牌植入模式,企业定制模式。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自由自觉活动”和对象化劳动的命题,有缺乏明确的社会规定性的弱点,但作为研究劳动实践活动的开端,它在理论上的巨大价值和重要启示在于凸现了历史过程中人的活动的主体性,坚持从主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去考察社会,说明历史。马克思以作为主体的人的生命活动——客观的生产活动出发去研究人的本质和历史的发展,对劳动的目的性,现实性作了深刻阐发,对劳动的客观性和能动性作了深入研究,并在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中,部分地猜测到了劳动的社会性。也正是在这些研究中,马克思终  相似文献   

11.
李俊文 《世界哲学》2007,(4):102-106
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以劳动为本体,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新的思考。卢卡奇确定了劳动的本质性内涵:作为目的论设定过程、作为社会实践模式以及作为类自由模式的劳动。以历史性对存在类型进行了划分,以劳动为本体建构的关于社会存在的劳动本体论的基本内涵表现为,自然本体论是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前提,劳动创造着人及其本质,目的性劳动驱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卢卡奇的劳动本体论学说对重建与发展马克思实践哲学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M·W·瓦托夫斯基提出了一种称为“历史认识论”的认识论观点。历史认识论认为,不仅是我们认识的对象是历史地变化的,而且认识模式本身也是历史地变化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认识模式的变化与我们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实践的形式有关;这些认识模式是:(1)在实践本身的形式内发展,作为这种实践本身的结构成分和调节成分,作为自觉的、有认识的人类活动而发展;(2)在法则、方法和理论的形式中,作为这  相似文献   

13.
一、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是异化现象的本质马克思在对劳动、分工以及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的分析中指出:每个领域都是人的一种特定异化,而生产过程中的异化,即劳动的异化则是一切异化的基础。私有制本身是劳动异化的产物。劳动作为人类的自由媒介,在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创造了人类的共同本性;劳动在其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被异化了,人类的本性也就被异化了。在私有制社会里,异  相似文献   

14.
辽宁老字号品牌建筑特色明显的如,中和福茶庄老龙口酒业、宝发园、老边饺子、老天祥大药房、甘露饺子馆等,其建筑风格包括中式传统风格和中西混合式风格,对品牌建筑的继承和发展要从情感继承、法律完善和建筑维修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自由王国中的自由劳动常常被理解成一种人类理想存在方式,在自由劳动实现之前,人类的劳动似乎充斥着迫于谋生的无奈与强制,这是对马克思"自由劳动"思想的过度发挥。人类物质生产水平的发展和物质的不断丰富是人类实现自由劳动的必要条件,但物质的极大丰富与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无法直接推论出人类自由劳动必然会实现,它只能作为人类自由劳动实现的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概念的阐释表明,最初的人类劳动实际上已经蕴藏了人类自由的维度。即劳动概念不仅仅蕴含人类解放与自由发展的图景,还具备人类获得解放与向往自由的力量。因此,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自由劳动"的最终实现是指向未来,但这是以马克思"人类劳动"中蕴含自由维度为前提的,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在马克思的历史叙事下产生巨大的历史推进作用,成为人类解放的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16.
商业空间作为商业产品营销的载体,在当代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如何融入艺术化的设计成为经营者和设计师不断思考的问题。值得肯定的是,任何品牌商业空间的营造者都应该有一种代表自己品牌文化和满足顾客感官的艺术态度。没有艺术态度,则是营造者和设计师在商业文明和人文精神方面的缺失,不会对品牌产品的营销有任何帮助。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18,(4)
消费作为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利器。但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商业服务业发展同样遇到增长瓶颈,中小城市尤甚。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小城市商业要素配置现状进行剖析,发现中小城市商业要素配置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供给侧,具体表现为商业供给总量严重不足且供给结构性失衡、新兴商业类型与模式未能得到有效供给与配置、商业服务空间结构不能及时匹配城市发展空间架构等。结合分析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针,本文从商业供给类型、供给层次、供给空间三个层面提出优化中小城市商业要素配置策略,并认为城乡规划作为政府与市场之间合作发展的载体与桥梁,是中小城市商业要素配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优化策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劳动范畴是支撑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阿基米德点,对于劳动范畴的科学解析是正确理解唯物史观的阿莉阿德尼线。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所有时代,乃至工业革命以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有限,在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物质劳动处于决定性地位,精神劳动处于从属性地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正是对这一历史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创立了唯物史观。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在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正发生根本性的翻转。这种现象和趋势必将触发包括唯物史观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叙述方式的重大改变。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康德”主义思想谱系中,存在一种“实践—劳动”二元论逻辑,这一逻辑内蕴一种对劳动的偏见和蔑视。洛克、斯密、黑格尔等确立劳动作为市民社会以及人之生成的建构性原则的地位和意义,但劳动总体上被归结为“谋生手段”,因而在根本上并未突破“实践—劳动”二元论逻辑。马克思超越“实践—劳动”二元论传统,通过融通劳动概念与实践概念,阐明劳动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的内涵、本质和条件。在马克思看来,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的劳动,就其基本内涵和本质规定而言,是以人的能力本身的发展为目的的自由活动;就其价值立场和承载主体而言,是基于消灭劳动剥削的“人人都必须”承担的社会活动;就其历史延展和实现条件而言,是在人类社会辩证运动中不断生成的历史活动。  相似文献   

20.
芜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拥有儒林街、大清监狱、中国第一城隍庙等文化、宗教、商业载体的历史建筑遗存。但在古城改造中,由于保护不当,许多文化遗存遭到损毁。若能以古名居、古巷道为依托,以大清监狱为主体构建文化旅游区;重建城隍庙主体,与财神街交相辉映构建宗教旅游区;修建十里长街,重塑黄金商业地带的商业旅游区,不仅可以使这些历史文化遗存真正得到保护,同时还能彰显芜湖的历史文化内涵,有效带动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