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工业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码头作为城市滨水区旧工业发展的重要地段,位于城市重要的水道上,占据城市独特的地理条件,蕴含丰富的工业遗产文化,此特殊区域的整合性设计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近几年国内对于城市工业区的保护与利用,城市工业区的户外公园广场遗址改造设计居多,而针对城市码头遗址景观进行单独的设计研究较少。从城市码头遗址景观的保护、利用、遗址景观文化传承的设计几个角度出发,同时分析国内外近几年城市码头遗址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和实践现状,梳理城市码头遗址景观的设计理念与相关设计原则,归纳总结城市码头遗址景观的空间整合性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2.
矿山区域生态修复与景观再生,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生态系统、环境污染问题,改变矿产资源开采、开发所造成的影响。根据相关资料、综合相关学科,总结并提出了矿山区域生态修复与景观再生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手工业遗址景观的营造不仅有助于人们客观认识手工业发展史,而且对于手工业的技术研究和相关文化传播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手工业遗址景观的调研,总结出手工业遗址景观营造经验,提出手工业遗址景观营造过程中需遵从的三种原则:整体性原则、原真性原则、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生产发展相结合原则。从手工业遗址的物质要素、非物质要素及其周边环境三个方面提出手工业遗址景观营造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湖南省湘潭市河街老码头文创街区设计的研究,分析码头遗址与文创街区的结合开发方式,思考历史遗留物如何通过改造再次利用于文创街区的建设中,重点剖析了文化创意街区的发展特点,探讨码头遗址与文创街区的结合开发对传承历史记忆、塑造滨水景观空间、复兴城市文化的积极作用。文章从历史遗留物如何与创意街区结合发展、湘潭河街老码头文创街区如何与历史遗留物结合发展两个角度出发研究论述。  相似文献   

5.
西安、北京、荆州分别代表着遗产旅游中最为典型的三种问题和类型:西安代表的是大遗址叠加型古都的遗产旅游空间重构与城市精神重塑问题;北京代表的是空间方案错位后古都的遗产旅游空间重构与奥运遗产继承问题;荆州代表的是文化层交错的古都的景观文脉时空分析与游憩空间重建等问题。分别对典型古都的城墙与文化生态进行比较,并讨论古城墙的修复措施。研究认为:(1)古城墙的修复要同时考虑本体与历史环境。(2)特殊古城墙上的植物景观应该借用生态学的相关理念,保留植物与城墙共生。  相似文献   

6.
城市的急速发展,伴随着景观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城市景观环境的再生设计,已然成为此问题的重要解决途径之一。通过对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进行解读,将因地制宜、效法自然和天人协调的理念贯穿于城市景观再生设计中,对当下城市景观再生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7.
遗址公园作为历史的见证以及文化的载体,本身就具有着历史、艺术、科学人文等方面的价值,同时又从不同角度衍生出其他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价值。因此,社会对于遗址公园的经济价值越来越重视,这些价值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我国遗址公园的保护以及开发利用不仅可以满足社会的人文建设,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那么保护以及开发利用我国遗址公园就成为了大众所关注的话题。遗址公园景观的设计不仅要将历史遗迹完好的保存,还要集园林开发与休闲娱乐于一体,在保护遗址公园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基于此,首先提出了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依据以及设计理念,其次举例说明我国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特殊性的实践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城市景观是指人类在其生活居住的环境中,根据精神和物质需求所创造出来的符合人类审美需求的自然景观美。城市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人创造出了不同的城市人文环境。看一个城市居民的文化水平和追求如何,可以从这座城市的面貌来判断。一、城市景观设计的再生设计背景城市对于废弃用地的景观改造和再生设计是一种新型的城市景观,兴起于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而伴  相似文献   

9.
城市更新已经成为我国东北后工业城市未来几十年的关键使命之一。当前是国内新产业的兴起和构建的时期,东北经济却出现断崖式衰退,长春市作为东北传统的老工业城市,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废弃地的数量迅速增加。城市工业废弃地使有限的城市空间资源枯竭、城市生态系统退化,严重阻碍了新产业体系的构建。结合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研究,通过项目对比分析长春市工业废弃地再生规划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关系,构建出长春市工业废弃地再生规划与设计的模式,为实现长春市未来工业废弃地历史保护型开发、经济转型型开发、生态修复型开发提供合理建议,以及再生规划后在生态修复、土地再生、景观营造、人口就业、人才引进等方面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促进长春市的城市更新。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民族文化修复角度出发,以南宁市民族大道北侧山体公园景观设计为例,以期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建设方面为提升环境品质和传承发展地域民族文化提供一些设计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市工业遗址景观改造的兴起,城市工业遗址中遗留的景观资源及改造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越来越明显。通过对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保护、改良、创新的工业遗址景观改造理念。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建设和美观成为了一个城市的标志。在城区的改造中,旧城区的改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旧城区的改造不但能更好地提高城市的美观度,更加可以改善城区的布局,使城市空间利用率达到最优。文章基于对旧城区改造的相关概述进行研究,进一步分析旧城区改造中公共景观再生设计的原则及设计的内容,从而总结出公共景观再生设计对旧城区的改造的影响,更好地提出在旧城区改造中公共景观再生设计的实施方案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国家大力支持文化自信建设的当代,地域文化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由之路。甘肃陇南礼县建设大堡子山考古遗址公园,既方便专家学者进一步弘扬和解读秦文化,又可以将博物馆与遗址保护的优势相结合,发展文化旅游。不只是遗址公园,在任何一类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都应是设计中重点应用的对象。大堡子山遗址公园的建设,有利于促进陇南当地旅游开发走向“以文物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保护”的健康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身边居住休闲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环境景观组成要素之一的景观小品就显得尤为重要。景德镇是一个有明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因此景德镇陶瓷大学景观小品塑造也应该以地域特色为基调而进行,以悠久的陶瓷文化和历史为载体进行设计就能充分体现地域特色。文章通过对景德镇文化的简要解析,将景德镇文化内涵与校园景观小品设计紧密联系,着力探讨校园景观小品设计中地域性的体现与运用。  相似文献   

15.
城市河流是城市中的生态廊道,发挥着平衡城市生态系统、树立城市形象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城市的景观格局及生态环境。城市河流生态系统被人们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所破坏。以东罗运动公园生态浮岛设计作为案例,通过研究该公园的生态修复设计理念及方法,分析东罗公园对于台湾省宜兰县城市生态系统的积极影响,明确生态浮岛技术在河流景观中的修复作用,总结生态浮岛技术在我国城市河流景观中的应用策略。借以改善河流景观、修复河流生态系统,以达到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6.
王睿 《美与时代》2013,(12):5-6
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大量的汉文化遗址,在这些丰富的文化遗存中,充斥着很多精美绝伦的独具汉文化风格的装饰元素。对这些汉文化装饰元素的梳理、归纳,使其运用到徐州城市景观设计中,打造出独具徐州特点的城市景观名片。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南边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自战国秦汉以来西南地区相继建立一些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本文通过对夜郎国、句町国、罗甸国、罗氏鬼国、自杞国、景龙金殿国、南诏国、大理国及其宗教的考察,认为历史上西南少数民族政权与宗教有着密切关系,西南少数民族政权的方国内流行原始宗教、神学宗教,这反映出西南各族群宗教文化的多样性.指出当今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可以追溯至西南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时期,说明西南各族群宗教信仰源远流长,也反映出历史上儒释道三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从研究鞍山三县一市文化景观带建设的意义出发,提出鞍山三县一市景观带建设的思路,即文化、文化景观、城市景观带与城市的共融、有机结合,倡导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创造再生景观原则。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昆明城市特点,明确了建设"春城花都"城市形象定位,指出昆明城市形象塑造应从花卉文化入手,以自然条件为基础,历史文化为依据,发展方向为指引,进一步提出昆明花卉景观与民族文化结合的设计路径,以及着力建设街道景观形象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大量的建筑古迹、民俗文化,展示了中华文明千年的历史文化。时代的发展,改革开放等政策的实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传统村落的衰败。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谈话,提出了村民参与、共同发展的指示,致力于将传统村落再生,让传统文化延续。如何在现代社会的今天,保护和传承的同时不破坏传统村落的肌理和建筑文化,保留并发扬其历史、文化、建筑等特色成为不可避免的难题。文章以南京杨柳村为例,从景观空间形态方面对杨柳村进行再生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