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张田 《思维与智慧》2022,(20):58-59
<正>作业是课堂教学之后对知识进行重温、巩固以及运用的重要途径,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作业的设计同样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尤其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作业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自然不能延续传统的设计思路,而是应当采取科学的手段进行优化,用全新的设计理念设计语文作业,重塑学生对作业的认知,调动学生的作业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下,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农村青壮年人口不断流失,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加严重。由此,要打造乡村老年公寓,以协助解决农村社会养老问题,改善农村养老环境,使其向宜人化方向发展。文章结合天津市宝坻区尔王庄镇具体情况,通过对老年公寓的设计原则进行阐述,逐步整理出有益于老年人居住和活动的空间设计要素,再对公寓的室内外空间的选址、区域、室内空间和室外景观空间等方面的设计进行规划。合理的艺术设计方案能为老年人创造出优良的养老环境,让其生活质量更有保障,居住环境更具人性化。  相似文献   

3.
建筑模型作为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筑物的再现和设计师构思的表达有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建筑模型概念和设计特点的介绍,分析了建筑模型设计制作的原则,并研究了建筑模型在设计构思阶段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生态是宇宙的深层意蕴,体现的是自然的玄妙与规律。生态心灵是设计师从观照自然中获得的澄明心境,这种清澄、深邃、广阔的心灵天地体现出生态的本真。生态设计是设计师以这种澄明的心境为基础,艺术地创造具有生态意象、意蕴与意趣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宽广深厚的生态心灵是生态设计的重要审美基础,但设计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设计之用"进一步让人敬畏、感受自然的伟大力量,在自然中使人接近至乐的精神境界,使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生态心灵要通过观照自然才能得以澄明,生态设计也要通过涵养,才能使心灵容纳意象;第二,生态心灵只有通过回归自然才能重得质朴,生态设计只有通达心灵才能饱含意蕴;第三,生态心灵只有通过体悟自然才能变得灵明,生态设计只有点亮心灵方能彰显意趣。总之,只有生态心灵,才能照亮生态设计之路。  相似文献   

5.
当前传统的以追求艺术效果和以社区配套存在的景观设计,已经不能满足未来居住的需求。智慧化是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生态智慧型社区的建设需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方向,融合理论,践行到居住社区。文章通过对淮安市生态智慧社区的规划,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社区人民提供科技便利,同时宣扬当地文化,打造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生活环境,让人们拥有更加便利的生活环境,感受生活的乐趣。  相似文献   

6.
居住区环境是建立在与人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的,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空间。该论文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对地形差别、水的利用等方面的考虑,实现局住区环境的生态设计。  相似文献   

7.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房地产行业繁荣兴盛,大量的拆迁建设楼房导致地价抬升与用地紧缺,从而使城市公共用地不断缩减,面积减少,绿化覆盖率明显不足。文章对国内外儿童公园发展现状提出儿童公园设计原则,及人性化设计与生态设计。  相似文献   

8.
当下,现代化工业社会存在过多地使用化石燃料和化肥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球温室效应、土壤污染与贫瘠化危机。“愈园计划”诞生于“人类世”的背景下,是朴门永续理念的践行。愈园是一个社区生态花园的优秀设计范例,在生态花园设计方面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其中的一系列生态艺术行动独具代表性。以堆肥项目为引子,引出愈园的设计策略,为后续的社区生态花园设计提供一定的范例。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城市的发展显著促进了人类生活水平与文明程度的提高,现代城市理论起源并迅速影响人类对于城市的规划、建设与发展。城市发展的同时,养老问题也开始产生。如何对待养老问题,如何善待老人,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研究的课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对于处理城市发展与养老的问题也愈来愈迫切。"居住区养老"是针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在21世纪上半叶所面临的老龄化问题,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目前,针对完善我国养老服务设施体系的问题,专家和学者们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而对现代化养老社区概念、服务设施标准等方面的认识,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散文是形象思维的成果。它取材广泛自由,可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不受时空限制,花鸟鱼虫,山水草木皆可为文。因而散文作家构思的过程中,大脑里充满了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然而,作者怎样才能将头脑中纷繁的意象加以合理的取舍,真正抓住其中有艺术意义的东西呢?这无疑还得借助逻辑思维,  相似文献   

11.
人类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革新,必然带来人类社会中各主要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发生这种最深刻的变革---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谈”的物体或者物品,将逐渐登场成为互联网的主角,彻底改变互联网的格局……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物联网”(The Intemet of things)。物联网被世界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而其市场前景远超于前二次浪潮。因此,物联网家电的推出标志着世界已进入物联网家电时代。  相似文献   

12.
包装的绿色化设计与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舒 《美与时代》2007,(6):75-77
我们生活在一个资源丰富但并非永不枯竭的星球上,那有限的能量和资源,却被与日俱增地消耗着.  相似文献   

13.
在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随着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与环保意识也在不断提升,人们对居家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室内设计作为规划人们居家生活、合理分配室内空间的工程艺术,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在室内设计的构成中,除了应用时尚性与艺术性的造型元素以外,要想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环境的丰富文化内涵,只有把家居艺术与绿化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营造出和谐的室内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面对均质化建筑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山水城市的建筑设计理念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山水城市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和城市森林的设计特点,构造出了集宜居、实用和审美为一体的生活环境。黄山太平湖公寓从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建筑意境三个方面完美诠释了山水城市的理念。将其与当下所倡导的生态型城市理念进行对比分析可发现,山水城市可视为生态型城市的延伸,也应当成为生态型城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而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破坏问题。加快城市化步伐的同时,要注重生态城市的建设,不能以牺牲生态文明来促进城市化的进展。文章针对生态城市的特点及建设措施进行分析,重点探讨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服装设计不仅是人类穿着的具体实践,同时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它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审美、技术与艺术的再创造过程。设计构思是具体实施设计方案的开始和第一步,把握世界现代服装设计的创新,将民族文化中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融合到国际化之中。只有这样,中国的服装设计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自己服饰文化特色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生态居住区设计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但是生态居住区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很多时候我们愿意与国际接轨,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但往往到最后我们所展示出来的设计却与国外的居住区大相近庭,有形无实。因为我们只是借鉴了一些理论上的依据,并没有与国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因此这些的设计往往没法达到在国外所产生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在借鉴优秀作品的基础上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如此才可以创造出更加符合国人要求的居住区。  相似文献   

18.
智能设计论鼓吹复杂的系统必有一个设计者,实质上是一种披着科学外衣的所谓"科学神创论"。本文先介绍智能设计论及其来龙去脉,然后回顾、述评达尔文进化论在科学上和哲学上的贡献,最后深究智能设计论进入中国的内外因,认为近些年来包括智能设计论在内的反达尔文主义思潮在华传播是基督教图谋征服中国的长远战略的一部分,智能设计论相关书籍出版单位见利忘义、为虎作伥的行径必须抨击,而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出版领域的混乱现象只不过是晚近若干年来意识形态领域乱象纷呈的一个缩影而已。  相似文献   

19.
王琎 《美与时代》2021,(2):27-28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对合理利用城市空间具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城市发展中提前规划好生态建设,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关键所在。文章的研究角度是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发展角度,以此为着力点探索具有生态特征的城市规划经验。  相似文献   

20.
发展和采用生态友好型包装设计既是包装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建立生态和谐型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生态友好型包装设计的基本特征,在材料选用上应采用环保型材料,借鉴传统、回归自然,在设计内容上要突出环保概念。从尽量减少对生活环境的破坏这一战略高度来构架设计策略,以生态友好型包装设计促进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