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曹胜 《学海》2022,(4):96-105
国家中心范式推动了从行为主义到新制度主义的范式转变,同时也遭受到多方面的学术批评。行为主义者提出了该范式仅仅是“缺少创新的重复”的反批评;有社会中心论倾向的学者则从因果机制偏重的角度,批判其具有独断论倾向;有批评认为该范式对国家自主限度的分析仅停留在条件性层面,未能对国家合法性予以足够的重视;新制度主义则认为该范式对宏大事实的微观基础考察得不够深入,导致制度结构与个体选择的断裂。通过追问和反思,我们旨在对国家中心范式之创新价值进行再考量,并在相互对照的意义上把握其理论特质,以更强的知识自觉创新发展现时代的国家理论。  相似文献   

2.
目前中国管理研究以引入西方管理理论为主,缺乏相应的本土理论支持,而中国的本土管理理论离不开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为了更好阐释并分析中国组织情境中的现象和问题,本文从中西方传统人性观出发,基于中西方文化中个体行为规整方式之差异,尝试与社会交换范式进行对比,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之自我修为观点为基础,提出自我修为思想。相较于外控和契约,自我修为主张个人通过道德规范的内化,不断接近自我反省、约束、学习、提升和奉献的境界,并在修身进程中不断有所作为,施益于他人,服务于集体,并实现自我。文章期望对当下中国组织中无法完全用社会交换范式解释的现象提供一个新的解释视角。  相似文献   

3.
从个体主义到文化主义--心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向与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万年 《心理学探新》2006,26(2):18-21,91
西方心理学存在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即个体主义和文化主义。文章拟以库恩的“范式”为标准,阐述西方心理学个体主义范式到文化主义范式的演变,剖析二者的基本观点及其优势和局限。在此基础上提出两者整合的构思。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7,(5):182-187
理论范式作为解释社会政治事实时所形成的框架结构,其理论范畴集中体现着社会科学的抽象性,其因果机制凸显了解释进路的多重可能性。社会中心论和国家中心论分别以"社会"和"国家"为理论内核来探究社会事实中的因果关联,开放出"由社会解释国家"和"由国家解释社会"两种相互对应的知识进路。在国家中心论的视域中,政治多元主义、结构—功能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理论范式都呈现出"以社会为中心"的范式特质,在多重分析进路背后具有共同的理论逻辑。社会中心论的范式身份在与"国家中心论"比照中得以确立。以此为范例分析不同范式的差异和同一范式之多重进路,能够使我们形成理论范式的认知自觉,从而更好地理解既有的理论,进而创生出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学术界兴趣了一门新的研究学科即西方灵知主义,并把它视为西方另一种宗教传统。本文试图探讨西方灵知主义研究学科的产生、研究范式及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6.
包利民 《学海》2001,(6):5-10
希腊罗马的政治哲学与基督教的政治哲学是两种不同的范式。如今这两种思想范式已经大多被看作共时性的并列“资源” ,供当代研究或倡导宪政主义或公民共和主义、自由主义或共同体主义等不同倾向的人考察或选择。然而在历史上 ,它们曾经前后交替。由于它们既共享一个基本价值框架———“大序意识” ,又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在交替中呈现出复杂的交汇、冲撞、张力与互渗。本文将以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这两位一身而兼熟悉、并企图综合两种范式的重要思想家为典例分析这一交替。一、古典大序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古典”传统 ,其实有两种…  相似文献   

7.
以制度学派的理论脉络为基础进行梳理,新制度主义关于组织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强调制度环境对于组织的影响,技术与制度环境的相互结合以及组织可能采取行动策略应对环境等理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得以展开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问题,既涉及比较研究工作的深化,又涉及意识形态概念史的梳理。就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具体内容与历史逻辑问题而言,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意识形态的本质、功能或作用等的探讨理应得到肯定;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演进问题实质上关联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学说。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范式和创造性转化问题上,"回到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为近年来国内相关讨论中最值得注意的声音。  相似文献   

9.
西方环境正义理论的研究大致可以被概括为三个主要的研究范式或阶段。每个范式的研究在推动我们逐步深入理解环境(不)正义的过程中都起到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每个范式的研究也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而对这些研究范式的分析整理,将会为环境正义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恰当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并无相当于现代意义的religion一词。"宗教"的现代含义来自日语借词。Religion的现代意义是17、18世纪西方社会日益了解异文化的结果。源于基督教背景,religion被界定为以信仰为核心的信仰与仪式的二元组合,由此确立宗教研究的基本范式。但在中国宗教研究中,此一理论研究范式亦显出诸多困境。本文通过初步梳理比较religion、宗教、道等概念范畴在西方和中国的话语史,探讨理解中国宗教实践新的理论出发点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作为当代西方生态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主义,是“新社会运动”的主流,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一种反现代性的政治思潮与实践。以E.拉克劳与C.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话语理论,激进多元民主理论、生态主义政治立场、对启蒙运动的批判以及后结构主义方法,为生态主义实践的深入扩展提供了方法。一生态主义实践生态主义可以追溯到绿色和平运动在西方的兴起。生态主义深受卢梭和尼采等人为代表的欧美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及发展方向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生态主义被定义为在生态学中建立和嵌入(embed…  相似文献   

12.
徐云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04,27(2):386-388
用联结主义范式作为解释婴儿发展的机制已成为当前认知发展研究的新趋势。本文以婴儿分类和客体永久性为范例,分析了这一范式在解释婴儿发展方面的理论潜力及不足。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生命伦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中国话语的学术脉络上受到西方普遍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压迫,亟须从形态学视角上进行转化。普遍主义理解范式遵循"普遍理论—中国应用"之进路,陷入应用难题。"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的研究范式遵循"中国传统—当代建构"之进路,陷入建构难题。普遍主义理解范式与建构论文化信念之阐释之间的话语断裂,割裂了中国生命伦理学的形态过程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形态学"视角敞开了"跨学科条件、跨文化条件、跨时代条件"的形态学视界,它强调从形态过程的关联性视阈把握人类道德生活和伦理关系的整体、类型和结构化趋势。我们只有创造性地融入"形态学"视角,特别是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视角,才能整体把握生命伦理学的道德形态过程,真正开出中国生命伦理学的"第三条道路"。  相似文献   

14.
理论自觉不仅直接关乎中国特色公共健康伦理学的理论构建,也直接关乎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的持续发展和现实功能的发挥。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的理论自觉包括对学科关系、中西关系、古今关系以及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自觉等四个基本维度;其问题域或基本理论结构包括本体论层面的基本问题、对象问题和范畴问题,认识论层面的视角和向度问题以及价值论层面的发展取向、价值追求和学者的价值选择问题。范式意识的自觉是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理论自觉的方法论标志。当前,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研究范式应该实现从西方范式向马克思主义范式、从个体论或整体论向个体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的范式、从职业伦理或实践伦理向职业伦理与实践伦理相结合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5.
混合道义论的马克思道德理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中,许多西方学者倾向于运用规范伦理学的研究范式来解读和重建马克思的道德理论,道义论便是其中一种路径。英美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科亨、杰拉斯与佩弗都将平等主义的分配即分配正义问题视为马克思道德理论的核心,并将正义原则的正当性基础归因于自然权利,按照对马克思道德理论建构的自觉程度区分,三人被认为是不同程度上的混合道义论者。混合道义论在一定程度上阐明并发展了马克思的道德理论,但从本质上看仍然是非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16.
计算主义是当前蓬勃发展的一种新世界观,但其未来成功的可能性尚待论证。以科学哲学和SSK的理论为基础,通过总结科学理论被成功提出并被广泛接受所需具备的社会条件,并以此为基础对计算主义兴起的社会背景考察后发现:当前的人类科学正面临着一种整体的范式困境,亦即科学范式危机,与此同时,计算主义的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成功解决这一危机的可能性和所需要的社会条件,因此,在较大可能性上,计算主义在未来会取得越来越好的发展,并最终成功。目前,这一理论体系尚待完善自身并向多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合理化构成韦伯"现代性诊断"的基本研究范式,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话语传统中的技术批判理论产生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技术批判可以纳入韦伯合理化理论的思想效应史。在韦伯那里,技术的本质被视为一种形式合理性。韦伯虽然没有系统地阐发技术批判理论,但实际上对技术抱持一种悲观主义,并通过卢卡奇的理论中介影响到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技术批判理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那里扩展到现代社会生活的诸领域之中,从现代性批判的一般性视角,上升为现代性批判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8.
道德实在论是具有本体论取向的非虚无主义的伦理认知主义形式,其否认了道德命题的真理价值,又被进一步划分为强、中、弱模式。与之对应的道德反实在论认为,道德命题的"真"与"假"是无法被认识和确证的。作为一种范式,道德怀疑论主要涉及认识论道德怀疑论、非认知主义和道德误差理论,旨在反道德客观主义,而道德反实在论从内涵上涉及投射主义、语义学的表达主义以及误差理论,特别体现在怪异性论证和相对性论证逻辑上。另外,从本质上来说,道德实在论同道德虚无主义存在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信息时代的组织范式:内部市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0年以来 ,一种被誉为信息时代的组织范式 ,即所谓的自由企业范式 ,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很大重视。自由企业范式强调非集中化管理体制 ,灵活的组织内部关系 ,以及内部市场式的经营模式。本文描述了这种组织范式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原则 ,并对其在西方国家的应用及对我国的意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上,存在所谓"中国传统哲学的认知范式"现象,其包括唯物主义认知范式、科学主义认知范式、人文主义认知范式、逻辑主义认知范式、自我主义认知范式五种。此五种认知范式的实践,不仅是凸显中国传统哲学内容、性质及其优缺点的过程,也是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情感磨合"的过程,从而成为分析西方哲学如何参与中国哲学现代化过程、中国哲学怎样选择与吸收西方哲学、中国现代哲学应确立怎样的基本形态等问题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