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单纯满足于物质需求,更加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在人们的闲暇时间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而人们之间的交流需要空间,这也是城市公共空间形成的基础。近些年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已经成为了社会研究的重点问题,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规划设计师在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时愈加注重艺术元素的融入。  相似文献   

2.
陈鹏 《美与时代》2020,(2):41-4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化的进程也不断加快,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城市社区的规划,力求构建和谐有序的城市社区生活状态。与此同时,人们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对于城市社区规划工作的要求更为严格。为应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不断提高和改进城市社区环境规划工作,使之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文章以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设计为主要研究论点,结合GIS空间分析法和智慧社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一个城市文化建设的程度可以反映出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果想要城市更好地发展,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那么增加城市的文化性,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建设势在必行。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休闲娱乐、日常交往、交友旅游的开放型场所,如步行街、公园、植物园等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公共空间就如同一面镜子可以让人们看到这座城市的优点与不足,增加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元素,有利于展示城市的精神面貌,增加城市等级,使城市树立一个全新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的传递无处不在,人们关注的热点逐步变化,对环境的需求也在提升。人与环境空间的关系得到了重视,一些便于特殊人群使用的无障碍产品被应用到多个领域的设计中,但其在现实中的使用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这些无障碍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障碍设计。此后随着市场的需求不断提升,通用设计作为全新的设计理念被提出。文章基于通用设计原则,对城市街道、广场、公园及居住小区进行实地调研分析,通过资料整合与问卷调查了解使用者的心理诉求,并总结设计建议,为创造环境友好型空间提供范本。  相似文献   

5.
正一、当前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一)文化性设计的缺失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发展的组成部分,不仅是人与城市融合存在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城市文化传播的媒介之一。因此,城市公共空间中包含了诸多发展的文化内涵。而在现实设计中,不少城市注重城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城市文化性的设计;注重建设的规模,而忽视城市特色的体现,大规模而缺乏文化的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市街道层出不穷。如不少城市热衷于搞形象工程,而忽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充分满足物质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对于精神文化也有着更高的要求。作为文化主要代表的地域文化开始被业内人士所广泛关注。在公共空间设计的进程中,地域文化需要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并且最终成为公共空间设计的关键性景观。为此,文章系统阐述了地域文化的内涵及其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原则,分析了当前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地域文化缺失现状,提出了地域文化融入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时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眼界逐渐变得开阔,对新事物的探求与体验感知需求被放大。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是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主要公共场所,大众越来越希望能通过交互体验的方式来获得愉悦。文章通过对交互性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构成要素、趋势与功能的解析,提出交互性社区公共文化空间设计的方向,包括参与式空间交互、互动体验式空间交互和服务式交互三个方面,为交互性社区公共文化空间设计提供理性参考。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防控中重要的治理工具,无论从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角度,还是从管理的角度,城市的公共空间都是最重要的。重新审视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领域,建立科学的城市应急管理防控机制,提升城市突发应急管理防控能力,离不开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相关规划。文章提出城市公共空间的应急管理防控能力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有着必然联系,探索了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应急管理防控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9.
青年在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中的心理需求表现在感受户外空间、体验行为场景、参与活动项目及缓解情绪压力四个方面。我国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安全性、易识别性、适宜性与功能复合性问题,制约了共享城市的发展。文章研究纽约泪珠公园案例中空间建构、环境营造、景观设施和植物绿化内容,归纳空间、环境、设施及植物的设计策略,结合青年心理需求规律,营造情感、精神与文化融合的景观空间。依据青年群体心理需求,运用马斯洛需求理论与环境心理学、行为学概念,重视服务区域空间容量问题,可以营造出满足市民需求的城市生态共享场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城市格局翻天覆地的变化。商业街区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一直代表着一座城市的特色,反映着城市面貌。近年来,商业街区已经不仅仅承担着购物消费功能,而是增加了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的功能,反映了人们对精神愉悦的追求。文章探究了商业街区的相关概念,并提出了目前商业街区公共景观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希望对城市相关的规划部门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室外空间的装饰和设计给予了高度重视。藤材料是当前室外设计中广泛应用的一种装饰材料,尤其是在人们环保理念不断提升的今天,藤材料在室外设计中的应用更是被给予了高度青睐,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藤材料可以营造出不同风格的意境,给人以别样的美感。本文主要从藤材料的形式美感出发,从色彩、肌理和质地三个方面对藤材料进行简要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藤装饰材料在室外设计中的美感运用,以此来为日后藤材料的合理运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快速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高校为了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而强化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对于校园优美环境以及高质量的公共景观空间的设计和营造,旨在为高校广大师生打造舒适、温馨且更便于交流、交往以及休闲、娱乐的校园空间和环境。高校校园公共景观空间设计是校园空间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的高校发展中也发挥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于高校校园公共景观空间主要类型以及校园公共景观空间设计原则的简单分析,提出高校校园公共景观空间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为高校校园公共景观空间设计提供相关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在城市化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面对城市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城市绿地建设过程中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对这些问题予以解决,处理好生态保护修复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协同发展的目的就显得至关重要。基于此,以城市绿道空间设计为研究对象,对城市居民活动需求和城市绿道空间类型进行分析,提出基于生态视角的城市绿道空间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艺术建设之风愈发蓬勃。但从创作层面而言,多数公众艺术作品却如“无根之水”,更有甚者仅是简单复制。通过从公共艺术的属性研究出发,提出了公共艺术应具有传播性、城市性、公众性三层具象属性,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两个层面上的创作策略,以期为城市公共艺术创作贡献出一份切实的实践指导力量。  相似文献   

15.
地铁是城市的动脉,近年来地铁作为交通出行的核心工具,不仅具有载客的功能,更承载了一种文化,现已逐渐成为展示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展现城市文化美地域美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为基础,阐述在地铁公共空间的界面设计、色彩设计、设施小品设计中融入地域性文化符号,传递城市文化和特色的可能性。通过分析多种案例,探讨地铁文化符号的表达方式,总结地域文化在地铁公共空间中的设计,以便更好地展现城市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由于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在城市空间设计这个领域中,对动画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如何通过分析高校目前的动画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根据城市空间设计的特点,针对其短板进行改进,以适应新需求,从而提高动画人才的整体水平和创作成果水平,对城市空间建设和设计水平产生推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应用观赏植物于室内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审美需求的扩大。在应用的过程中,既要遵循基本原则,又不能忽视观赏植物的注意事项,同时,还应坚持不同空间应用差异性观赏植物,进而充分发挥观赏植物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加强室内装饰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现如今,地铁公共空间已经成为地域文化的展示窗口之一,已从一种单一的等候空间转变成了一种文化综合展示空间,是城市地域文脉、城市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从地域文化融合的角度对现代地铁公共空间环境进行分析,并从地域文化激活地铁公共空间的多维营造视角,提出合理的设计原则和融合方法,以期彰显城市的地域文化,展现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19.
以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先阐述了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的具体表现形式,之后介绍了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最后结合实际案例,介绍了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从研究结果可知,在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城市人文特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并根据城市景观规划的具体要求,合理设计艺术景观,保证艺术景观能够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发挥预期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从符号学的视角对儿童娱乐空间中肖似性符号的设计加以研究,对国内外儿童娱乐空间中肖似性设计案例作分析、比较,以儿童心理与接受认知能力为基础,重点阐述艺术设计符号学视角与儿童空间设计的关系,并做初步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