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儿童行为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和观察,提出从儿童行为发展和心理诉求角度分析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营造设计,说明儿童心理和行为对于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营造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出户外儿童活动空间要遵循针对性、空间尺度原则、创意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设计,营造出符合儿童需求的户外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2.
在全国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的背景下,很多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是改造过后的棚户区大多数仍并没有考虑到该区域内儿童的日常户外活动的需求,大多只有千篇一律的回迁安置房的简单绿化和游戏设备,或者仅仅是修缮棚户区现有的住房及周围环境,儿童玩耍的区域基本上以住区内的道路和废旧场地为主,安全隐患突出。文章将从现代城市棚户区儿童特殊的心理行为特点出发,结合棚户区改造后的实际住区情况,探讨棚户区改造工程中儿童的户外活动空间设计,让棚户区儿童回归有灵性的游戏生活。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从原始时期发展至今,不论是在经济、科技方面,还是在医疗水平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延长。在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是必然的趋势,同时人口老龄化会给社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其中,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不合理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之一。基于当今时代的诉求,分析了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的现状,对其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议,以更好地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要,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户外活动休闲空间。  相似文献   

4.
儿童户外游戏活动对于促进儿童心理、感知、认知和交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户外游戏活动中由于碰撞、擦伤、摔伤等事件也时有发生,有的是因个人不安全行为所致,有的则是由于场地或设施设计、管理不当引起。通过电视节目这种可视化宣传教育,有利于加强儿童对户外活动的认知,在进行安全性教育的同时,达到文化教育与儿童健康成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分别以直接标识物和间接标识物为线索考察2.5岁、3岁、4岁儿童的视频空间定位能力发展.结果表明:在直接标识物任务中.各年龄组儿童空间定位的正确率无明显差异.而在间接标识物任务中,2.5岁儿童空间定位的正确率明显低于年长儿童;参照物的复杂程度影响2-4岁儿童视频空间定位的正确率,2.5岁和3岁儿童更易受影响;间接标识物所处位置对儿童视频空间定位产生影响.另外,在定位策略的使用上,两维视频空间中儿童表现出与三维空间不同的策略使用偏好,儿童更倾向于使用特征线索进行定位.而非几何线索.  相似文献   

6.
采用Levinson的旋转实验,考察了智障儿童在空间任务中参考框架的选择。结果发现:(1)在非言语的空间操作任务中,智障儿童倾向于选择以观察者为中心的相对参考框架;(2)智障儿童的空间参考框架的选择倾向主要由他们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自我中心倾向以及习惯空间术语的影响导致。  相似文献   

7.
选取3-6年级数学学习困难和数学学习正常的儿童共458名,比较了两类儿童空间能力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正常儿童的空间能力优于数困儿童,二者空间视觉化能力均优于空间定向能力;(2)正常儿童与数困儿童的空间能力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但二者不同空间能力快速发展的时间点不同;(3)单纯数困儿童的空间能力优于混合数困儿童,后者空间定向能力发展滞后;(4)正常儿童的空间能力在发展过程中对数学成绩的作用量为26.17%,数困儿童为28.43%。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选取北京市3所幼儿园108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个别测查法对儿童进行非标准空间测量时所依据的认知加工线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6岁儿童在一维空间测量中从两个端点和端点之间的连续空间提取信息进行量的判断,当从端点和端点之间的连续空间提取的线索不一致时,多数儿童不能对其进行整合;2、3~6岁儿童二维空间测量主要遵循一维规则,并且一维规则适用于各种图形;3、儿童根据空间量中显著特征进行量的判断,儿童对作为判断依据的显著特征的选择受各维度对比度影响。  相似文献   

9.
教育心理学中的空间邻近效应已经在成人群体中被验证,但是很少有研究探讨图文的邻近能否促进儿童图文阅读。本研究操纵图画故事书中图文空间位置(邻近、远离),使用Tobii T120眼动仪记录儿童的注意加工过程,考察空间邻近对7~9岁学龄初期儿童图文阅读的影响。结果发现,相比图文远离呈现,图文邻近呈现时儿童对文字区的注视时间更久,图文注视点转换次数更多,且细节回忆测验成绩更高;但是在主题理解测验中差异不显著,图文位置与年龄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本研究结论为:儿童的多媒体信息加工也存在空间邻近效应,图文空间邻近能促进儿童的图文注意分配与整合,有助于儿童对故事细节的识记,但不能促进对故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使用空间观点采择任务,探究7~11岁儿童的空间观点采择的自动性和发展趋势。结果发现:(1)在他人任务中,正确率随着角度的增长而减小;(2)在自我任务中,相比于空间关系不一致时,一致时的正确率更高,且反向的一致性效应出现在150°~180°间。本研究结果显示:本项空间观点采择任务对儿童有效;7~9岁的儿童可以自动进行空间转换;11岁的儿童可以自动进行需要判断左右位置的空间观点采择。本研究首次证明,11岁是儿童自动进行需要判断左右位置的空间观点采择的相对年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1.
3~5岁儿童理解和使用空间表征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96名3~5儿童为被试,采用自编的儿童空间表征实验任务,在语言表征、模型表征和图画表征三种空间表征形式上,考察了儿童理解和使用空间表征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总体上,3~5岁儿童理解空间表征的发展水平均显著高于使用空间表征的发展水平。(2)3~5岁儿童理解和使用空间表征的发展表现出显著的年龄效应。(3)从不同的空间表证形式来看,3岁儿童理解语言表征的能力与理解模型表征的能力之间差异显著,4岁儿童使用语言表征的能力与使用模型表征的能力之间的差异、使用语言表征的能力与使用图画表征的能力之间的差异、以及使用模型表征的能力与使用图画表征的能力之间的差异都显著,其余形式的空间表征理解之间的差异或空间表征使用之间的差异在各年龄段中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从符号学的视角对儿童娱乐空间中肖似性符号的设计加以研究,对国内外儿童娱乐空间中肖似性设计案例作分析、比较,以儿童心理与接受认知能力为基础,重点阐述艺术设计符号学视角与儿童空间设计的关系,并做初步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视觉空间工作记忆的特点.方法采用分别考察视觉空间工作记忆的存储和加工能力的被动记忆、主动记忆、图片记忆和词义联想四个实验任务,比较了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NLD)与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VLD)及正常儿童视觉空间工作记忆的差异.结果NLD儿童在四个实验任务上的成绩均显著低于VLD儿童和正常儿童,而VLD与正常儿童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NLD儿童的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14.
8-13岁儿童空间表象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文馥 《心理学报》1987,20(1):12-19
本文是通过儿童对空间相对位置关系的辨别和预测实验,进一步地揭示我国儿童空间表象发展的规律性。被试者是8岁至13岁小学生,共240名,分为6个年龄组,每组40名。有4个实验项目,各项目之间难易程度不同。实验结果表明:儿童对空间刺激物的知觉经验是促进他们认识空间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儿童对其左侧方位的空间的预测成绩低于右侧和对面;实验还进一步地验证了在儿童的空间认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快速发展的阶段,在两个快速发展的年龄阶段之间有一个变化不明显的量变过程。这个现象和我们过去的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5.
国外关于儿童获得空间词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脱离时间和空间而存在,因而,物体的空间性质是人们辨别和认识事物的重要方面之一。在人类语言中,有一套标志空间方位的词汇,对儿童来论,掌握了这些词汇,无论在认识客观世界或在进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都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十年来,对于儿童是如何获得空间词汇的这个问题,国外的心理学家作了比较多的研究。这些研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儿童获得空间词汇的规律,许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儿童游戏空间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中显得非常渺小,为儿童考虑、设计游戏场地便显得尤为突出.本文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游戏的特征,对儿童游戏场地的设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一个城市的活力往往体现在公共空间之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则是城市广场。城市广场,在空间的角度上指的是由建筑、构筑物围合而限定的三维立体空间。城市广场的设计应考虑多种因素,如空间、景观小品、植物配置等。文章主要论述的是人的行为心理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影响和运用,并通过控制人对物的大概感知,从行为心理的角度来设计城市广场,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充分调动人们在城市广场中的户外活动,调动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交流,发挥城市广场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8.
小学儿童两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毕鸿燕  方格  翁旭初 《心理学报》2004,36(2):174-178
研究了小学儿童两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及认知策略,同时,对心理模型理论进行了检验。被试为城市中等小学7岁、9岁、11岁儿童各24名,男女各半。单模型和双模型两种实验任务均为四前提。采用个别实验,儿童在前提呈现的情况下进行推理。主要研究结果:(1)7岁儿童开始萌发了两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9岁儿童和11岁儿童的推理能力处于发展和提高过程中;(2)随着年龄增长,使用模型建构策略解决问题的儿童人次越来越多,绝大部分11岁儿童都能使用这一策略进行推理。但即使儿童使用了模型建构策略,他们的推理成绩也没有反映出模型数量所造成的任务难度差异,即不符合心理模型理论关于模型数量的主要预期;(3)即使儿童能自发生成模型建构策略,儿童在两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中使用这一策略的有效性程度并不高。  相似文献   

19.
史亚娟  庞丽娟  韩小雨 《心理科学》2007,30(5):1116-1119
测量是数学的主题之一。空间非标准测量能力的发展对儿童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对儿童思维抽象性、逻辑性、创造性的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有重要影响。文章通过对近四十年来儿童空间非标准测量能力发展研究的成果进行概括分析,发现研究者主要对儿童空间非标准测量的认知加工线索,长度测量策略与工具的使用,空间非标准测量知识的获得顺序以及相关的测量教学顺序,空间非标准测量能力与守恒和推理能力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儿童空间非标准测量能力发展研究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以90名4-6岁儿童为被试,探讨了儿童在小模型旋转任务中利用线索学习和位置学习表征空间位置的年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对线索学习的利用要优于对位置学习的利用;(2)4岁儿童已经可以使用线索学习的方式表征空间位置,但到6岁左右才开始能够使用基于方向的位置学习;(3)线索特征对于儿童的线索学习有显著影响,明显、突出的线索有利于儿童的线索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