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下社会对高校美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持续关注的双重作用下,高校美育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既有助于实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审美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大学生的审美认同。广钟设计制作技艺是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在美育中引入其内容,将"非遗进校园"与"培育工匠精神"结合起来,是以"非遗"促进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的可操作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讨论中,如何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体系一直是研究和探索的重点。从人文保护与科学传承两个方面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保护进行探析。从人文角度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想要为其创造可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就必须以人为核心,从传承主体、传承方式、传承途径三个层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传承进行全面考虑;从科学角度来看,我们要对"非遗"文化进行科学化综合保护,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促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从数字档案存储与传播平台技术升级等方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非遗"影像化传播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新的思路,促进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但在利用影像数字化技术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技术的"双刃剑"性质,真实还原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与文化语境,积极探索"非遗"影像传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互助双赢的共生模式。  相似文献   

4.
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空间与设施体系进行田野考察,全面了解非遗空间的主要功能、基础设施等基本情况,评估分析非遗场馆能否满足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需要、有无提升的必要等。通过梳理南京市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并构建江苏省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标准,以实现对南京市非遗的高质量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5.
作为燕赵故地,河北省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更有延续人类文明历程的文化遗产,然而多数文化遗产在时代发展浪潮中渐趋消逝甚至绝迹。因此,研究如何保护与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课题。随着当下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借助新媒体影像艺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和高校合作建设"非遗"大师工作室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厘清地方政府和高校双方共建"非遗"大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对于非遗大师工作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遭到其他文化的冲击,新一代的青年人追捧外国文化,对本土文化不甚了解,很多的本土传统文化开始逐渐消亡。在这样的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非遗"的概述,价值,现状,实践与展望的叙述,阐释了"非遗"进入地方学校美术课堂的过程与思考,使得"非遗"能够以"活"的形式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8.
中华上下五千年,华夏劳动人民的智慧、技艺、活动等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传承下来。洛阳宫灯作为洛阳地区的"非遗"代表,应得到大力的保护与传承。结合"洛锦"系列灯具设计的实践创作,从对洛阳宫灯文化元素的提炼、设计要素的考量,到设计表达的展现,系统地叙述了创意与设计的全过程,展示了如何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现代设计融合创新,丰富灯具设计的表现手法,促进了"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展开了对佛教音乐的研究,为保护和传承佛教音乐奠定了基础。多年来,佛教音乐传承保护的理念逐渐由坚持“原生态”向适应社会潮流转变。目前,佛教音乐已经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各佛教寺院也在竭尽所能为保护传承佛教类非遗项目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了解淮南市豆腐传统制作工艺的文化内涵和保护现状,利用"产业化"思路创新"非遗"保护方法,以发展代保护,发掘"非遗"经济价值,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生命基因,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具有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献价值。然而,在现代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许多传统的民间手工艺面临无人继承乃至消亡的窘境。而民俗摄影作为一种影像传播与记录手段,创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其实记录和还原了传承者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我们通过对泰山皮影的纪实影像,有利于探究民俗摄影在"非遗"传承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从而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保护。  相似文献   

12.
王耿晨 《美与时代》2023,(2):123-125
以“非遗+会展”为代表的非遗会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交流、传承传播的新平台。基于浙江非遗展14年办展实践,非遗会展已成为促进非遗保护传承传播的新渠道,能够为区域非遗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同时也是振兴传统工艺,使其融入当代生产生活的成功路径。注重策展主题定位与业态融合、注重整合展览内容与展览空间延伸、注重创新双线展陈模式等多元办展路径,将持续推进非遗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信仰的互动关系。本文通过上海的三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与民间信仰、黄道婆信仰与上海的海派精神两个专题的探索,论述了下列观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为我国民间信仰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理论,因为前者的使命就是保护与传承对建设和谐社会仍然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而一部分的传统文化正寓含在民间信仰中。因此,我们研究保护与传承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忽略研究其民间信仰的源起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又被称为无形的文化遗产。近年来,非遗在全国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市面上也相应出现了大量非遗旅游线路产品,但依旧无法使山西省的非遗文化"走出去"。因此,如何为非遗文化搭建了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有效平台,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探析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传递信息的功能和旅游的独特性,进一步寻求山西省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新方式,有利于提升山西省非遗的传播效果及传播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就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看,一个注重传承与保护,一个重在文化的创新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在做好抢救与保护的前提下,对非物质遗产加以合理利用,适当将其转化为经济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经济价值,既是对非遗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又能从文化创意角度去发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不失本色的新的希望。文化创意产业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的更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6.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艺术鉴赏课内容引入高校教学体系,不仅能丰富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且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未将"非遗"的内容列入高等教育体系,导致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脱节。要构建完善的"非遗"课程体系,就要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观念、教学实施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7.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印证与记录,在我国现有的10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与宗教文化相关的项目,占有颇重的比例。大致而言,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传承于宗教团体内部的非遗项目,其传承主体和传承内容以宗教文化为主,主要在宗教活动场所内部传承,这是最为典型的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需要创新,但创新的标准与尺度常常难以把握,在与现代社会接触、融合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不恰当的传承方式会破坏"非遗"的精华之处,对此需要探索出两全的方法,即保持传统文化内涵又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台湾艺术剧团"汉唐乐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其创始人陈美娥通过深入的学术研究,以南音为基础将其运用于古典乐舞,巧妙地吸收各类艺术形式的"非遗"基因,成功地为现代人展现出宫廷雅乐的盛世风貌。  相似文献   

19.
"非遗"技艺的设计转化,是向文化创意产品转换的桥梁,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结合刺绣技法与花丝工艺,对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吉祥图符进行再设计,把创新设计与传统工艺、民俗文化相结合,探索刺绣与花丝工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文化创意产品的转型,使刺绣与花丝在传承中得到保护,在发展中创新,在日常生活中焕发新颜。  相似文献   

20.
<正>2023年6月12日,由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书教育人专场在河北城市人文公共空间寇学臣书法家工作室召开。论坛由华夏文化促进会非遗分会副秘书长冯军伟主持。论坛主席、华夏文化促进会非遗分会会长常月红首先介绍了本场论坛的背景和愿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