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格局中,特色文化小镇的建设该受到应有的关注。若想实现特色小镇产业上"特而强"、功能上"有机合"、形态上"小而美"、机制上"新而活",既要破解人才、技术、资本、环境等瓶颈,也要破解民俗文化瓶颈;既要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也要提升民俗文化软实力。在推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新民俗文化凝聚力的培育、维系成员的共同精神纽带的重构,发挥民俗文化的引领、渗透、感召、辐射和凝聚作用;需要把强化民俗文化特色、彰显独特民俗文化魅力贯穿于特色小镇建设全过程,提升特色小镇的民俗文化形象、民俗文化品位;需要通过培育和发展创业创新民俗文化,强化小镇居民创业创新动机、热情和意志,增强特色小镇对创业创新者的吸引力、向心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行业迅速得到发展。近年来,民俗文化融入旅游行业,使得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成了一种新时尚,甚至成为旅游行业的主流。因此,文章在民俗文化视域下提出了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融合的研究。在一些乡土民俗地区,旅游民俗资源是很丰富的,充分挖掘在乡土城市中的民俗文化,可以不断加强各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好地推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带动地方产业的发展,有效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以便使旅游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民俗文化是一种独具内涵的传统文化,对民俗文化进行产业化开发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路径,民俗文化产业已成为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民俗文化的市场化对产业化起着引导和促进作用。通过对民俗文化市场化的几个概念进行梳理和辨析,以期能为民俗文化市场化的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稻草龙"是绥宁苗疆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它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体现了当地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厚重的民俗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延岩 《美与时代》2023,(12):74-76
公共艺术是近年来艺术界的“热词”。公共艺术不仅是装点城乡环境的景观艺术,也是彰显城市或地域文化特色、营造空间的载体,具有文化传播和再生功能。中原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原灿烂的文化宝库,为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在经济快速发展、外来文化介入的背景下,人们对于传统习俗、节日、传统技艺等传统文化逐渐淡忘。为了使中原民俗文化的宣传更加有效,促进中原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让文化滋养公共环境,分析中原民俗文化融入当代公共艺术创作的价值和可行路径,使中原民俗文化得到充分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6.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根基,因此民俗文化研究不容忽视.民俗文化与室内设计等其他艺术创作领域相结合已成为一种趋势.民俗文化与室内设计等具体学科间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且民俗文化极大地丰富了设计要素.室内设计者应当具有孜孜不倦的精神,在历史岁月中找寻、挖掘这些遗留下来的被转移或毁坏的文化碎片,并将它们推"陈"出"新",从而使室内设计更适合本国人的思维习惯,更符合本国人的审美观念,也更容易接近本国人向往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城市公共环境设施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便利的同时,也是承载城市特色文化的物质载体。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也是城市性格的基础。把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中,从现代审美的视角重新演绎民俗文化,不仅可增强城市环境设施设计的内涵,体现大众审美情趣,也是民俗文化再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转型时期民俗文化和民间信仰的地位与作用"是民俗学界一直关注的重要课题。三年来,浙江大学和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省内学者和民间人士对浙江省的民俗文化和民间信  相似文献   

9.
日本"白川乡·五个山合掌建筑村落"被列为世界遗产,白川乡也成为了著名的观光地。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及观光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无疑会伴随着对"传统"的"记忆","民俗文化"、"文化遗产"的再创造过程。而在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中,当地民众作为活动的主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20个世纪60年代初的德国的民俗主义论到1983年由  相似文献   

10.
一、民国时期民俗文化传播生态的两个重要元素 民俗文化涵盖的领域极广,从生产劳作到衣食住行,从人生礼仪到信仰禁忌,从岁时节日到民间戏曲,无不渗透着民俗文化.民国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其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都出现了新旧大交替和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民国风俗同样呈现出积极的变革和改良态势,民俗特色表现明显.考察这个时期民俗文化的生存、发展、生长、变迁等情况,探索其时代特征,以民俗文化历史横断面的具体体现来综观民国时期民俗文化传播行为发生的整体系统环境,对于中国民俗学的理论研究是颇具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江苏南通,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将其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是随民国实业家张謇先生的民族工商业发展而带动起来的自主型近代化城市。张謇先生在创办实业的同时,也对南通城展开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营建了一批近代中西合璧建筑。南通的近代中西合璧建筑,不同于青岛、大连等近代外国殖民城市的建筑,也不同于上海、天津等近代租界的建筑。南通的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建筑不仅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而且带有很强的民俗文化。通过研究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装饰中民俗文化的体现,希望可以为现代建筑设计、环境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学习是"美育"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指示,学生要在美术课堂上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地方民俗文化的交流。我国幅员辽阔、民族文化丰富包容,开发和利用地域性文化资源不但能丰富小学美术课程内容,还能积淀和传承地域文化资源遗产,抢救濒危的民间美术资源,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以新课标内容为指导,重点论述地域文化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3.
苏州古桥的装饰艺术以它独特的方式展示着自己的艺术之美和民俗文化之美。而其桥身大量的装饰纹样在艺术美之外更多展现的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是民俗文化的物化载体,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在历史的积淀下逐渐演化而形成的,并且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造型法则。民俗文化影响下的苏州古桥装饰艺术反映的是民众独特的民俗意识和集体人生观,体现的是地域环境中特殊的民风民俗和文化观念。正是这一类散存于民间的艺术符号,让我们窥见了这一艺术的本源及其民俗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稳定与和谐是民俗文化的固有属性,民俗文化对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也成为我们急需探索的课题。然而,通过对我国民俗文化发展历程的溯源可知,我国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保护力度不足、保护方式不够完善、民俗精神淡化以及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的机制不够健全等一系列的问题。为此,文章以开封为例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5.
思南位于黔东北乌江中下游地区,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共处的县份,素有黔东首郡之美誉。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文化资源比较优势突出。在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和贵州省实施乌江开发战略的历史背景下,为把这种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形成特色经济,思南县委、政府以战略的眼光将开发民俗文化的切入点放在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上;在2000年第一次组团参加的重庆旅交会上,打出了“世界最大的天然乌江巨龙”、“中国唯一的江河博物馆——乌江博物馆”、“贵州最大的石林——长坝石林”及“中国戏剧活化石——思南傩堂戏”四块旅游牌子。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底层群体由于自身缺资源、内部缺组织、外部缺互动而呈现碎片化的趋势.加之制度化表达渠道的不通畅,底层群体往往难以表达和捍卫自身的利益.然而,在云南水电开发争议中,怒江和金沙江流域的沿江村民却一再公开地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态度,进而提出移民在水电开发中应该享有"四权".这一次底层表达的成功是民间环保组织实现跨组织合作、直接进入沿江社区进行组织和动员的结果.云南水电争议表明,在确保一定合法性空间的前提下,民间环保组织可以突破"小世界"的局限,参与到涉及重大利益冲突的问题中来.同时民间环保组织之间合作制度化的趋势,也将增强民间环保组织重组底层社会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芜湖铁画是中国画与渗碳钢冶炼锻造工艺相结合的独特工艺品。芜湖铁画的功能经历了"我—我"自我娱乐、民俗文化功能、精神审美功能和以审美价值为主导的多功用性功能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乡村景观拥有独特的地理风貌和悠久的历史,其在时代变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地被冲击与异化。当下,塑造地方认同、具有文化记忆的乡村景观是黄河三角洲乡村环境建设发展的方向。基于此,通过调研黄河三角洲乡村文化景观现状,以民俗文化景观为切入点,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乡村民俗文化景观的传承现状及困境,并探究其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地方民俗无疑是民俗文化整体的有机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俗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并在特定的地域、历史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所服务,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古镇是地方性民俗表现得尤为集中和突出的区域之一,对于想要感受传统生活方式的旅游者而言,古镇成为了优选之处,保护和传承古镇地方性的民俗文化空间对于古镇的旅游长久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文章将以三河古镇为例,就其旅游开发的诸多问题展开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20.
黎族传统手工艺器物作为民俗文化符号的信息载体和外化形式,在传统与现代、跨地域与跨文化交织并进的语境下,黎族传统手工艺器物在自然特性、形式语言、象征性三个层面上都呈现出自发性、意象化和丰富的民俗文化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黎族民俗文化符号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