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田 《美与时代》2023,(8):54-56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是一种将人类生活空间完全包围起来的艺术形态。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对城市开展全面规划,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功能,实现更好的发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既是关键又是难点。当前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人们要么注重空间的可利用性而忽视了环境的特定需求,要么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环境状态上,从而产生了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不管是哪一种设计,都会对城市的整体布局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必须进行设计的调整和优化。对地铁这一公共空间的环境艺术设计方法展开论述,具体介绍艺术表现方式、艺术设计要点、陶瓷艺术的运用,以期进一步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品质。  相似文献   

2.
一个城市文化建设的程度可以反映出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果想要城市更好地发展,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那么增加城市的文化性,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建设势在必行。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休闲娱乐、日常交往、交友旅游的开放型场所,如步行街、公园、植物园等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公共空间就如同一面镜子可以让人们看到这座城市的优点与不足,增加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元素,有利于展示城市的精神面貌,增加城市等级,使城市树立一个全新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杨震 《美与时代》2024,(2):55-57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同时,人们对于工作、生活所需的空间环境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是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所需的公共使用空间,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其与所处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近年来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成为人们在新时代追求幸福生活和高质量生活的载体,同时也是吸收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文化载体,更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生活幸福指数的关键点。为了改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效果,加大对城市文化的建设,深入分析传统文化与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结合,希望能够加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文化性和艺术性,将传统文化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居民提高文化认同感,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市发展维持地域文化的独特之处至关重要。扬州市作为风景园林旅游城市,户外公共座椅是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的重要部分,将地域文化元素提炼并应用到公共座椅设计之中,以公共空间延续文化传承,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塑造具有扬州地域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文章阐述了户外公共座椅定义,分析了扬州市户外公共座椅发展现状及问题,进一步提出基于扬州市地域文化的公共座椅设计方法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现如今,地铁公共空间已经成为地域文化的展示窗口之一,已从一种单一的等候空间转变成了一种文化综合展示空间,是城市地域文脉、城市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从地域文化融合的角度对现代地铁公共空间环境进行分析,并从地域文化激活地铁公共空间的多维营造视角,提出合理的设计原则和融合方法,以期彰显城市的地域文化,展现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将公共艺术设计放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可以同大众产生文化互动,从而成为文化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和公众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介入,会使城市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对城市的人文情调也是一种升华。文章分析了公共艺术设计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发展问题、分类价值和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7.
地域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所在,滨水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重要区域,不仅承载着人们基本生活需求,也是展示地域文脉特色的场所,其空间设计品质与城市文化发展和居民归属感紧密联系。从城市家具对地域文化传达的意义入手,结合相关研究,以江苏省镇江市滨水公共空间为例,结合空间现状,提取地域文化特性应用在具体设计中,并提炼出一套针对城市家具的设计流程,从而通过应用设计提升人们对城市文化特色建设及滨水空间的认同感,提升城市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8.
文章提出现代建筑设计在发展过程中,更加强调建筑的社会性,建筑不能只受到技术条件的约束,更应注重环境、空间和人的感受,不能只用简单的中性方式来应对各种复杂的设计要求,而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审美价值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当下,建筑设计应在功能性、实用性、安全性的原则上结合民族性、文化性及地区性等因素再设计,以此来平衡建筑与环境、建筑与人的关系,在绿色设计、生态设计、情感化设计的背景下,合理运用建筑设计与装饰设计,探索出一条更适应于社会发展、美学价值及创新实用的设计方向。  相似文献   

9.
公共艺术自其诞生之初就与城市文化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公共艺术是一种以人为本,利用城市内的公共空间,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造型以及空间的重新设计来表达的,面向所有市民公众的文化艺术。因此,公共艺术的本质是社会性的。公共艺术的概念虽是在现代的产物但自古至今公共艺术在社会上一直发挥着作用。随着社会城市的发展,公共艺术也越来越多地在发达国家和发达城市开始适用,改善着城市的审美面貌,调节着高墙之下的封闭人际关系,搭建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桥梁,在社会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单纯满足于物质需求,更加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在人们的闲暇时间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而人们之间的交流需要空间,这也是城市公共空间形成的基础。近些年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已经成为了社会研究的重点问题,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规划设计师在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时愈加注重艺术元素的融入。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城市都是基于集市贸易、政治权利、防御和区域管理等功能建立起来的,但在城市的历史和城市生活的变迁中可以看出,除了基本功能外,人们也更加注重生活的方式、品质、状态等等,在解决基本需求之后慢慢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追求更加自由、舒适的生活。这样一来也有助于资源优势的创造性发挥,并由此产生了城市文化。在众多的城市文化中最能够体现并且能够长期影响市民审美活动和体现城市精神的,要数城市中开发的公共空间、艺术作品以及雕塑景观等等,所以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生活决定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影响着市民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地铁是城市的动脉,近年来地铁作为交通出行的核心工具,不仅具有载客的功能,更承载了一种文化,现已逐渐成为展示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展现城市"文化美""地域美"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为基础,阐述在地铁公共空间的界面设计、色彩设计、设施小品设计中融入地域性文化符号,传递城市文化和特色的可能性。通过分析多种案例,探讨地铁文化符号的表达方式,总结地域文化在地铁公共空间中的设计,以便更好地展现城市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给人以最强烈、最直观的视觉感受,一座城市有形的物质文化沉积与多姿多彩的的市民生活样式以及有关城市故事与传说构成了城市的神话与活力。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有着许许多多经典或是深受大众喜爱的公共艺术,这些作品有的深深的植根于上海的土地,有的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其中很多公共艺术是与中国其他城市的设计风格很不相同的,现代、时尚、精致、新颖的公共艺术特色蕴涵其中。通过分析上海城市空间公共艺术的特点,试图发现上海公共艺术存在的问题,从而预设将来上海公共艺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旧物艺术参与城市公共空间,是新型城市化(城镇化)进程中开发和探索记忆场所的创新模式之一。合柴1972是国内首个利用监狱改造的文创园,从废弃监狱空间的封闭性到城市生活公共文化空间的开放性的转变,完成功能性与观念性的更新,既有集体记忆的存留,又有文创空间的创新,对城市精神的塑造具有积极意义。文章以合柴1972为例,通过旧物再设计而形成的物境的审美与场所精神的角度,分析研究旧物艺术介入公共空间改造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5.
青花瓷装饰是我国陶瓷装饰艺术中非常珍贵的传统装饰品种之一,它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装饰题材丰富,呈现形式多样,是我国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青花瓷装饰艺术作为一种传统表现形式被运用到城市公共艺术空间中,使青花装饰逐渐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空间中存在的一种新形式,它符合当下艺术发展的创作理念和当代人们的生活审美理念,是城市建设发展和时代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街道家具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构成元素,在人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中起着协调作用。与城市的发展建设相比,街道家具出现了整体散乱、缺乏特色与文化内涵、欠缺维护等诸多问题,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互融性较差。文章结合相关理论,探究街道家具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设计要点,重点突出其功能作用,与城市公共空间互相衬托,相互融合,以此达到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和提升城市空间魅力的目的,同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不断进步,城市化成为城市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人们在这种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交流逐渐减少,传统的公共空间已经很难满足城市的需求。因此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更加注重营造高质量的公共空间,以人居环境为基础,营造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空间,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城市永续发展。文章以郑州东风渠绿化带为例,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本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城市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情况,探索人居环境学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地铁作为我们日常出行的公共交通工具,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更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经济水平。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更加注重城市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体现。地铁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需要充分彰显城市特色,展示城市形象,更好地传播城市文化。梳理相关文献,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增强城市文化的可利用性,在此基础上提升地铁内的乘车环境,提高地铁公共空间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历史痕迹是城市历史的标签,承担着传承城市文化、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作用,而旧物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承城市文化、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作用。随着城市由注重增量规划转向注重存量规划,城市经济发展增长点、城市历史文化的宣传与展示将更多地依托于旧物改造。文章以快速发展中被废弃、淘汰的物件的现状特征和利用状况为切入点,探索对历史进程中的"工作者、贡献者"、承载记忆的"储存卡"的保护和再利用。在国内外废弃物保护实践的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让废弃物再次焕发生机,通过更新设计,结合目前存在的复杂问题,建构出旧物重生公共艺术的保护体系,即利用环境要素、城市要素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以旧物重生公共艺术设计的方式展现历史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20.
陈艳 《美与时代》2022,(8):71-73
地铁空间有效延伸了地上空间,发展了地下空间,在整个城市空间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地铁空间艺术,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彰显城市设计的人文关怀,展现整个城市的地域风貌。地域文化应紧密结合城市地铁公共空间,通过地铁公共艺术,对城市精神进行更好的传递。有机融合地域文化和城市地铁空间艺术,既可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和使用需求,又可打造具有特色的地铁城市。以广州地铁空间为例,基于地域文化视角,通过研究地铁空间艺术,以在地铁空间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提高设计师对地铁空间艺术地域性设计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