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传统园林的设计中,借植物达到园林造景以及引导观赏者浏览的手法是十分常见的。在对中国传统园林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针对植物在园林中的配置种类、"师法自然,巧为人工"的造景原则及其所蕴含的艺术文化价值与内涵等方面,并结合传统园林的特点,开展对园林植物配置的简单探析。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分析了造景手法的定义、要素以及造景手法类型等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运用,以苏州拙政园为例,分析古典园林中的不同造景手法,并且对拙政园中不同的景进行细化解析,更深入地了解造景手法的精妙之处。希望造景手法可以在今后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得到更好的运用,并且可以让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吸取更多的精华,得到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园林的水体设计,称之为理水。在古典园林中理水是至关重要的。自然界的水体多种多样,中国古典园林从大自然的山水中吸取灵感,园林的造景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林是自然山水的缩影,理水的意境多源于自然界的江、湖、池、潭、湾、涧等。文章从古典园林理水的审美思想,寄情于园林山水咫尺山林的意境追求,艺术水体的艺术处理手法,水与其他造园要素的构成关系,以及现代园林理水的运用方面进行了总结和论述,力求在理解其文化精神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再现古典自然山水园林的精神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假山"作为中国园林建造中的基础结构,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极具审美价值,它以造景为目的,构成园林的主要景观、划分园林的各个区域,在中国园林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假山"的建造可以追溯至秦汉时期,"假山"的建造技术由最初简单模拟自然山川的形态到明清时期精细的表现自然,古人对"假山"的审美意味也发生着改变。文人不仅通过游玩园林看"假山"修身养性,更将"假山"搬入画中,状物言志。以"太湖石"为切入点探究传统中国画中"假山"的面貌,并以当代艺术家的中国画作品为例,结合时代语境,浅析中国画中"假山"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5.
"心安寺石亭"和桂满陇的"断桥残雪"是两款具有园林美感的美食和果子。中国园林审美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着中国的文化思想和美学追求,包括中医的养生理念、佛教思想、道教思想、儒家思想等。园林美学思想运用到菜品设计上,不仅可以在快节奏的时代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也是古典园林艺术在生活方方面面的延续。  相似文献   

6.
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典型,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最高阶段,假山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是必不可少的园林要素之一,也是苏州古典园林造园的基本内容。通过对苏州古典园林的发展史来分析假山造型风格以及形成的原因,并阐述苏州古典园林的假山设计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东西方的园林艺术各具特殊历史内涵,由于文化背景、思想观念的不同造成了风格的迥异,但它们都是世界园林文化中的精华。西方园林刻意注重形式美,体现人工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而东方园林体现的是自然美与自然拟人化,追求的是意境美,讲究的是含蓄、深沉、虚实共生。"西方形式美、中国意境美"的哲学思想与美学认识奠定了各自园林的基础。从人与自然、形式意境、哲学等角度,初步探讨东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  相似文献   

8.
日本坪庭造园是世界上最小的花园艺术表现,有着丰富的艺术与文化内涵。坪庭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房屋空间进行园林造景,艺术设计思想富有哲学内涵,是日本京都地区独有的一种园林艺术设计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研究日本坪庭造园艺术的历史发展与表现形式,探究其美学价值与功能性,为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苏州博物馆是美籍华人设计大师贝聿铭留给自己家乡的传世之作,其设计回归自然,回归本土。设计师从“人性”出发,通过对新型材料的运用、色彩的铺置、光线的操纵、水文的引入、植被的分布、文化的融入等方面对苏州博物馆的馆内布置、庭院布局、馆外设计以及与周边环境之间的联系做出了详细的疏解。使得苏州博物馆从整体到局部,从人文到环境,从中式美学到西方科学无一例外地都完美地诠释了在现代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说,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给人们带来了古典式与现代式完美结合的视觉审美效果,使两者相得益彰,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界的美学典范。  相似文献   

10.
在隐逸、休闲风潮影响下,南宋文士们纷纷营造园林,并在其中优游自适。园林不但是南宋文士的休闲天地,更成为他们审美的重要场所。在园林建造与园林休闲的过程中,南宋文士展现出独特、高雅的审美意趣,包括"天人合一"的自然美、综合集成的艺术美、三教合一的人格美,这使南宋园林成为深具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1.
禅宗的意义,是在精神境界中以"静"为基础寻找心灵存在的过程。日本庭院规划设计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浓缩,并结合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形成一种独特的造园意境,让人身处该空间去感受内心的世界,达到"无我境界",使心灵得以沉寂,将禅意发挥到极限。文章从禅的起源出发,介绍禅的发展过程,并结合艺术表达方式总结日式禅意美学空间构景的手法,阐述禅意与园林美的相互依存关系,最后以典型日式枯山水实例来分析和证明日式禅意美学和园林节奏、韵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江南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瑰宝,其将时间艺术的诗和空间艺术的画结合在一起,使得园林处处都充满了诗情画意,而苏州与扬州更是江南私家园林的精华荟萃之地。江南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与造园设计理念对现代景观设计影响很大,如以自然之美为原则的设计思想、巧用他处风景的空间设计技巧、以意境为表现手法等在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都有很多的运用,其注重整体性、连续性、因地制宜的传统理念也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早期的渔猎活动,鱼作为可靠稳定的食物来源被原始人所神话。鱼脱离物质生产需求后,进而融入造园设计中,成为园林的审美媒介。文章基于对儒道佛审美观念的分析,通过溯源其文化根源,探寻园林造景的表现形式,感受鱼元素在苏州园林中的造景运用和表现。  相似文献   

14.
在"道法自然"的核心美学原则指导下,道教发展出了自己的山居生活模式,营造出一个远离现实社会、与自然相亲、天人合一、独具一格的理想环境。本文从现代环境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山居模式的三重意义:首先,它象征着以"道"为最高标准的神圣空间,是修道者最终的归宿和"家园";其次,园林对山居的重构突显出山居环境保真养性、自然天放的审美价值,反映了好道者的环境审美理想与人生境界;第三,道教以一种"介入"的审美方式使山居的生态美学维度从生态平等和生态保护两方面展开,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环境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5.
岭南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长河中,一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岭南园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园林体系。岭南园林发展中心在广东,其四大名园就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从美学视域出发,概括总结岭南四大名园空间布局特征,挖掘和分析其审美意蕴,发现岭南园林中自然与建筑相互融合、相互辉映的关系,并针对其对现代园林的影响与应用,将岭南四大名园的美学价值上升到理论实践,为岭南地区现代园林建设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美学以老庄哲学为思想基础,朴素的老庄审美学说对后来的造物活动及现当代的设计行为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论述了老庄的"和"与"自然"、"形神意象"与"虚静"的美学思想,以及它们与设计美学的契合融通.  相似文献   

17.
中国山水画深受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体现着传统文人的审美观和自然情怀。中国文人不仅寄情于山水画,更将其融汇并凝练于古典园林的造景之中,从而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充满山水画意境的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使得二者从外在形式到内在审美意趣上都存在着相互关联。从此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景观的审美创造之源及造园的内在逻辑,有利于发掘"中国园林传统中的画境营造"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从而为当下不同空间类型的空间设计中"中国审美意境"的营造提供思想依据,同时这对构建具有自身文化本位的城市生活空间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竹类植物应用到园林中,能达到造景的观赏作用。我国的竹类植物资源丰富,对竹类植物进行开发与利用,对我国园林建设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文章中,通过对竹类植物在园林中作用的分析,研究其造景规则和模式,确保竹类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什么样的造景才是城市景观设计的最佳状态?在现今这样一个"注重精神需求,强调情感交流与情感宣泄,唯体验至上"的"心"时代环境下,一个充满美学情感的城市景观,不仅仅是对人们的一种感情上的满足,更是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文章从情感化设计的角度出发,探索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与情感美学相融合的途径,深思如何才能使景观超越感官刺激而投予心灵以理想的光辉。  相似文献   

20.
漏窗,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光赋予了漏窗神韵,如同画龙点睛,使漏窗在形式美的基础上更增添了无限的情致美。从观赏者的视角出发进行对比分析,论证自然光影变化下中国古典园林漏窗尺度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