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思成先生曾说过:"要能提炼旧建筑中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许多平面部署,大到一城一市,小到一宅一园,都是我们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们重新剖视。"建筑的平面形式与空间形态蕴含着时人的居住理念、审美情趣、生活习惯等诸要素,因此剖析汉代建筑的平面形态,有助于我们了解汉人的社会生活状态,探索汉代室内空间营造理念。  相似文献   

2.
骑楼是广西沿海地区的传统建筑,始建于民国时期,其空间形态有较强的适应性。以钦州市中山路一带骑楼为例,分析钦州骑楼的平面形态,总结为单开间式、双开间式和多开间式三种平面形态。通过下段廊柱、中段墙体和上段女儿墙的三段式形式,归纳钦州骑楼的立面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3.
立体构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露 《美与时代》2008,(5):96-97
立体构成是构成艺术的一部分,其重点是研究空间立体造型规律,创造立体和空间形态的一种造型活动.环境艺术设计是用物质技术手段,对建筑内外环境进行再创造的一种环境的空间设计.立体构成中的形态要素,是环境中各种形状、轮廓的特征,由内在结构、外在结构、材料的肌理质感等形成了综合的构成.  相似文献   

4.
3D光雕是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它是艺术与科技、影像与建筑、声音和视觉、媒体与环境的多重融合。而城市空间使这一形式由小众的视觉体验,转变为令人关注的创作热点。光雕技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多样化以及对传播媒介的极少限制。光雕与艺术,建筑、空间、文化等要素如何共同作用,并形成怎样的城市空间艺术形态特征,都是值得去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艺术和设计的发展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在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运动发展的同时,以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为代表的现代设计运动悄然兴起。平面构成对现代主义运动影响至深,尤其是在建筑设计中。文章重在分析平面构成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通过探究平面构成设计中的相关构成要素,对平面构成设计做了详细的介绍,并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一同展开论述,分析平面构成和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施工、理念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平面构成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基于渗透性空间构成要素的性质与尺度特点,将岭南建筑与庭园渗透性空间结构划分为静态要素、动态要素两方面。从庭园内外界面、建筑室内外界面、建筑内部区域三个层面去分析渗透性空间的实体中介与由动观、静观组成的动态路径在近代的嬗变,有助于认识渗透性空间在近代的发展轨迹与空间适应性,启发思考渗透性手法对空间边界处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所谓纤维艺术是艺术家利用天然的动、植物纤维等与人类最具亲和力的材料,以编织、环结、缠绕、缝缀等制作手段来塑造平面、立体和空间装置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纤维艺术既创造物质形态,又表达精神内涵,因此它的表现范畴极其宽泛,传统样式的平面织物(壁毯)、现代样式的立体织物(软雕塑)以及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用各种纤维材料表达观念的装置艺术作品均可列入其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具魅力的东方传统文化艺术,与建筑形态虽然看似是两种不相关的艺术形式,但书法与建筑形态却有着诸多的同构联系。文章试图从书法"用笔之理""结体书势""章法之变"三个方向探析书法艺术与建筑形态之间存在的通感研究,以期通过研究分析两者之间的通感内容,将书法艺术中的精粹运用到现代建筑空间形态设计上,从而颠覆传统的建筑形态规则,给予现代建筑设计崭新的思考及观察角度。  相似文献   

9.
建筑空间中审美元素的表达也是建筑美的深化,是展示文化底蕴,完善空间造型的一种艺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工艺,用美学的设计理念,把人文精神和空间功能性相结合,为人们打造更加舒适的空间环境。论文主要侧重将科学性和审美性相结合,在分析审美构成元素在建筑空间表达上的应用,从造型、美学的构成角度进行多方位的思考。最后总结出用美学理论营造建筑空间的规律和方法,为建筑空间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论文主要论证了美学概述、平面构成元素在建筑空间表达中的应用、审美元素提升建筑空间意境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对空间的表达做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最后做出总结。  相似文献   

10.
在小区公共空间形态的设计中"空间的层次性"将是设计的重点."层次"是许多视觉艺术的一个共同形式美法则.建筑,环境中的"空间层次"分两类,一类是视觉层次,即用眼睛可以看见的空间层次;另一类是空间意象,即对空间的体验.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由人、建筑、绿化、水体、道路、庭院、设施、小品等实体要素组成.所有这些要素组成了丰富、多样的小区公共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11.
衣、食、住、行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四大问题,住就离不开建筑,建造房屋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人类早期的建筑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其功能性特点,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除了功能性以外,人们也对建筑美观性和个性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需要技术,同时建筑也涉及艺术。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建筑空间进行了分析,结合点、线、面三个要素来阐述建筑空间的构成,同时,由于建筑设计也受到社会生产方式、周围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对此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分析了建筑空间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使建筑更具艺术美感和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于城市与建筑的人文发展关系越来越重视,相应的"文脉主义""地域主义"等理论在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领域应用亦更加广泛。通过解读城市文脉内涵、要素、特性等基础问题,了解城市文脉的本质特征,并结合济南商埠区修建性更新改造城市设计,对城市布局、空间形态、周边业态等方面进行研究,从文脉保持和传承的角度出发,研究城市、建筑和景观三个层面的空间关系,强调文脉传承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性,为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关系建立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白蕊 《美与时代》2007,(11):92-94
纤维艺术的视觉形式构成是纤维艺术的重要组成要素,从艺术形式上、艺术形态上和造型结构上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觉魅力.同时,纤维艺术创作必须符合环境的需要,能与环境有机结合的现代纤维艺术视觉形式才是最完美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建筑与艺术在历史发展中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对建筑外观形态构成要素进行了解析,并结合现代建筑外观造型对统一与变化、均衡和稳定、对比与微差、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等建筑外观形式美的法则进行了解读,以求将形式美法则更好地运用在现代建筑外观造型之中。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光影与建筑空间的关系以及光影在建筑空间的运用,突出了光影在构建建筑空间中的资源性。研究认为,光影是塑造建筑空间的一个重要的实践要素,是建筑的灵魂所在。光因影而灿烂,影因光而存在。在建筑空间中光影能够对人的视角和心理构成产生影响,从而给使用者带来丰富多彩的空间体验。因此,在建筑空间塑造中,设计师应当充分了解光影的特征,感受光影的魅力,并将其用合理的手法巧妙地运用到建筑空间的营造中,充分发挥光影的景观效果。建议将这种低碳环保、绿色、生态、新颖的设计方法加以大力提倡和弘扬。  相似文献   

16.
陈琳 《美与时代》2007,(5):57-61
本文试图将两种完全不同物质载体的艺术形式--音乐与色彩,进行同化的置换,并期望能实现一种新的艺术构成形式--音乐色彩构成.这种思考源于色彩与音乐中的诸多要素的相似、相同性.笔者将视觉(色彩)与听觉(音乐)中的可置换因素筛选出来,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与论证,结论是:这种同化的置换模式无论是平面色彩、绘画还是乐曲、音符,均可以演绎成音乐化的色彩图形或色彩化了的音乐旋律.  相似文献   

17.
叶庆 《美与时代》2004,(2):38-40
壁画是特定空间环境和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壁画一方面受制于建筑独有的空间结构及功能形态;另一方面,它作为视觉艺术,以潜在的影响力改变并整理着空间,成为人与建筑和空间环境情感交流的媒介。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壁画与空间环境和建筑的关系,才能奠定壁画设计的良好基础,才能使之与建筑和空间环境构成统一语汇,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版式构成归属于三大构成之一——平面构成的领域。在美学领域它应该被划入“形式”的范畴。“形式问题在美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由艺术形态的特殊性决定的。”(王朝闻《艺术概论》)既然形式问题有它的重要性,那今天我就对所谓“形式”范畴内的版面构成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作一下分析。一、版面构成的历史渊源(雏形)关于版面构成的历史渊源,在极有限的理论著作中找不到准确的定位或者避而不谈。从艺术发展史来看,设计的概念产生较早,纯艺术与实用美术的分离已随着文艺复兴的进行缓慢形成。1770—1825年间的西方产业革命的完成…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西安关中民俗博物馆的考察,深刻感受到社会快节奏的发展引起的是我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居住生活理念上我们已经迈入了新阶段,城市空间扩展,人口膨胀,城市不断提升建筑高度,日益减少公共交往空间,眼前这么好的传统院落文化正慢慢被人们所遗忘,尤其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民居是何物,更是一头雾水。文章详细地解析了关中民居特点、关中民居的空间构成形态,从建筑学角度看随着民居历史文化不断的发掘与传承,建筑空间的形态与特色也不断地被人们所传承和研究,中国人的庭院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寄托着中国人浓浓的情思。如何将这诗一般的居住空间真正融入到现代设计和生活中去,如何唤起当代人们头脑中残存的院落记忆,是当下建筑设计者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作为新时代高校研究生不仅应做传统民居文化的继承者,更应该做一名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相似文献   

20.
杜欢欢 《美与时代》2013,(8):125-127
现实形式观察是通过观察记录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事物、动物、植物以及行为现象表现出来的构成形式。形式来源于自然与生活,自然界中的各种形式存在即有它的合理性,而艺术所需的形式来源于生活,是在对现实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作和加工。我们要认识到观察生活的重要性,设计的土壤、灵感的源泉就是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形式表现作为平面构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作表现则能体现出对于构成课程的理解和应用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