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台山南山寺建筑群的石雕装饰艺术,题材丰富、雕刻精美且艺术价值颇高,具有显著的时代文化特征,为研究清末至民国中期五台山建筑石雕艺术提供了精美的范本。从作者3次去南山寺对其石雕艺术考察结果来看,南山寺雕饰纹样内容以福、禄、寿文化为核心,雕饰手法多采用浮雕和线刻。与此同时笔者发现南山寺建筑装饰石雕艺术受到五台山区域匠作文化、寺庙经济因素以及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使建筑装饰石雕艺术呈现出风采独具的题材、图案表现及文化特征,展现了清末至民国中期五台山汉传佛教寺庙装饰艺术光彩动人的实际成就。  相似文献   

2.
五台山南山寺建筑群的石雕装饰艺术,题材丰富、雕刻精美且艺术价值颇高,具有显著的时代文化特征,为研究清末至民国中期五台山建筑石雕艺术提供了精美的范本。从作者3次去南山寺对其石雕艺术考察结果来看,南山寺雕饰纹样内容以福、禄、寿文化为核心,雕饰手法多采用浮雕和线刻。与此同时笔者发现南山寺建筑装饰石雕艺术受到五台山区域匠作文化、寺庙经济因素以及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使建筑装饰石雕艺术呈现出风采独具的题材、图案表现及文化特征,展现了清末至民国中期五台山汉传佛教寺庙装饰艺术光彩动人的实际成就。  相似文献   

3.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徽派建筑装饰艺术代表的徽州砖雕艺术,表现题材多来源于徽州地区民俗、民间文化,是徽州地区民俗、民间文化的具体物化,同时折射出徽州人民古朴素雅之家风。徽州砖雕作品中有不同的"图式"主题,对"图式"主题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初步解读,在分析徽州砖雕"图式"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基础之上,重点诠释徽州砖雕"图式"内容与徽州家风传承之关系,并探讨其在当下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徽州古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建筑流派,地域文化特征极为鲜明,尤其是作为徽州人生存文化最直观载体的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是古代徽州社会历史文化的见证。徽州地区古民居建筑装饰是不可多得的实物,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本文结合相关的科学分析,并通过对古民居建筑装饰的现状、表象进行分析以及提出保护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利用装饰符号的象征手法进行设计的创作方式在传统民居和建筑艺术中应用较为普遍,皖南古民居中的祈福雕饰便是其中之一,其线条生动流畅,雕工精美绝伦,图案简洁明快,构图饱满,寓意深刻,内含丰富,极具特色。在题材的选取上多为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经典和吉祥图案,通过具有美好寓意的祈福雕饰实现道德教化的目的,强化了建筑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质,使建筑和装饰之间实现了完美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徽州女祠"清懿堂"因其特有精致繁复的砖雕艺术门墙而有别于其他祠堂,其砖雕秉承了徽州建筑装饰精巧、美观的特点,不仅在雕刻手法上处处独具匠心,在雕刻题材上也表现出了与女性主义息息相关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特征,雕刻形式活泼多样,具有丰富的视觉造型语言和审美特性,并体现了时代背景下的精神奥义。  相似文献   

7.
彩画是我国古代建筑装饰中常用的手法之一,因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审美趋向以及使用阶层的不同,各地的彩画装饰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色和审美特征.其中又以北京官式建筑彩画与徽州地区的民居装饰彩画的对比最为显著,因而通过对两地的建筑彩画进行比较,进而揭示其在题材、风格,以及文化内涵与价值追求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以徽州的风景为核心,分析中国油画的发展趋势,探讨如何利用油画体现创作的思想与背后所承载着的文化。徽州是一个代表性的地域,保留着非常完美的自然社会生态,给油画艺术家提供了非常好的题材,主要包括徽州的建筑、人文自然、古代村落。由于徽州的自然因素得到认可,艺术家也组成团体来研究在徽州有哪些的主题和绘画的风格,将其作为中国油画写生派学习发展的地方,所以,对徽州油画风景创作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古徽派建筑是中国建筑的典型代表,其装饰元素是徽文化的艺术符号,独具徽州地区的人文特色。装饰是传统建筑的主要表现形式,依附于建筑结构而发展。随时代的进步,今徽派建筑装饰元素多样化,形式现代化,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对传统建筑装饰元素进行革新与传承,表现出徽州特有的作风和文化是当前新徽派建筑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岭南建筑具有独特风格和地域文化,各类建筑装饰艺术能反映当地的生活方式、物质文化、民风民俗以及审美情趣等。从广东省广州市陈家祠堂建筑的历史背景分析其结构特征,通过探析陈家祠堂建筑装饰艺术的形式、题材、寓意,总结出装饰艺术在陈家祠堂当中的装饰作用及蕴含的文化内涵,为我国当代建筑设计的民族化提供丰富的资源,助力传统艺术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地域间气候条件及生活方式差异性对于我国古代民居建筑形成多样的装饰风格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而建筑装饰风格与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存在着密切联系,记录各个地区间文化艺术及风俗习惯,具有民俗意境深刻及题材内容丰富等鲜明特点。作为我国古代民居建筑装饰的主要题材,植物纹饰能生动直观表达出当地居民民俗意境,蕴含平安幸福驱灾避祸寓意。以我国古代民居建筑装饰为切入点分析其审美心理,就典型植物纹饰民俗象征意义进行深入探究,旨在为相关工作人员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12.
徽州古民居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宝库,传统文化之精髓,而《周易》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源头活水,其"天人合一"、"保合太和"、"唯变所适"的美学思想对徽州古民居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徽州古民居中有着明显的体现。研究徽州古民居所体现的《周易》美学思想,有助于体认其所蕴含的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将有助于更好的保护和宣扬徽州古民居,从而让更多的人来感受它的美。  相似文献   

13.
徽州木雕是徽州明清建筑装饰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建筑宅院的营建过程中,对木雕内容题材与构图表现的选择,并非由匠人依经验进行独立创作,而是以一种共同创作的方式来表现。整个宅院的木雕都会以统一的主题来雕刻,表现屋主的期盼与夙愿。文章以树人堂主体部分的木雕表现来分析民居木雕构思创作的主题,从而得出民居木雕创作构思以及表现的思维范式。  相似文献   

14.
儒家正统观缘于史家撰史时纪年断限的要求,孕育出"正闰"之辨的正统学说。其文化渊源则可上溯至中原诸夏的文化优越感,以及汉民族以本民族为中心构筑的文化共同体。它以"民族正统"、"政治正统"和"文化正统"的形式得到体现,并在正统学说的发展中生发出观点各异的理论表述。明清易代和清末的社会剧变荡涤了儒家正统观的物质载体和政治基础,在与"四裔"渐行渐远的17世纪之后,儒家正统观不再具有确证"居正"、"合一"的现实意义。儒家正统观作为维系汉文化圈的精神纽带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渐退居次要位置,更多以探索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文化资源而存在。  相似文献   

15.
徽州古建筑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内涵等因素创造了中国传统的美学价值。砖雕作为古建筑上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装饰手段,也体现出具体的艺术特色。以徽派古建筑中的砖雕艺术特征为切入点,分析徽州砖雕的历史及发展进程,通过美学的视角展现砖雕在古建筑装饰外在形式之中的传统文化美学内涵和精神气质,从而品味徽州砖雕和谐美、形式美、寓教美、实用美、趣味美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如今河北古建彩画在传统工艺与科技结合的工艺理念、审美取向等方面的影响已逐步显现,进而影响河北古建彩画的研究发展。"从回归本体到工艺与科技结合的跨界重生"给古建彩画带来了新的理念。从彩画本体来看,河北古建彩画中明清古建彩画是中国建筑史上繁荣一时的装饰形式,并在中国建筑装饰和文物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彩画匠人通过勤劳创造,将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审美物化于彩画之中,形成河北古建彩画的形式之美。因此,通过回归河北传统文化本体,寻找优秀传统彩画装饰纹样,进而确定建筑彩画的装饰题材内容,对古建彩画意象美学做进一步研究。应将传统彩画中重要的元素加以提炼,取其"形"延其"神",把传统艺术及能工巧匠的精神元素融入到河北古建彩画的保护之中,将燕赵文化精神的精髓融入到传统工艺与科技结合的彩画保护与修复的再造之中,对于河北古建彩画的传承发展必将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装饰艺术(Art Deco)建筑作为上海近代建筑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构成了上海的城市形象,同时作为一种时尚文化,还传播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Art Deco作为"海派"建筑文化发育时期重要的建筑风格,它的流行可以说是两者相互选择的结果,其所构成的城市形象,不仅仅是建筑形式的拼贴,更深藏着城市历史、审美趋向及价值观,对当代上海城市形象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共情是个体设身处地地共享并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的心理现象,是道德与利他行为的动机源泉。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蕴含着具有深远理论意义和生动实践意义的共情观。本文将共情的情绪与认知两种成分作为视角,对儒家经典文本中的共情观进行梳理、分析与比较,发现儒家文化中的"恻隐之心"、"一体之仁"、"忠恕之道"、"絜矩之道"等思想观点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接物待人道德伦理观的同时,在社会交往、理解他人等方面与共情具有相同的心理机制以及心理学原理。基于此发现,未来在继续探究儒家核心观念"仁"等文本与共情的联系与区别的同时,还可以针对儒式文化中的共情观,进一步尝试实证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儒家"均平"思想是传统文化中"均平"思想的主流,"调均"是其主调。先秦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有"均平"的思想,而儒家最为系统、深刻。董仲舒的"调均"思想使得"均平"思想儒学化,是儒家"均平"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更化、调均、善治,推行并体现仁政德治,是董仲舒政治思想的逻辑和归宿。"调均"思想体现了儒家的公平观,对于防止和反对贫富两极分化、践行中道、实现和谐具有积极的警示意义。"调均"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以广州陈家祠为例,从文化意境的角度,通过广州陈家祠建筑雕饰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其内在的文化内涵,进而总结岭南文化的总体面貌,可以看到兼容、开放、创新的文化意识,从而有利于深化对岭南文化的理解,同时将岭南建筑文化的文化意蕴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